cover_image

新闻导语写作的三大乱象

薛国林 葛俊易 新闻与写作
2018年09月13日 03:31

点击关注图片关注我哟  



点击新闻与写作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图片 有传媒的地方,就有《新闻与写作》!




  编者按


前几天我们推送了《小心,这10种新闻标题乱象绝对不能有!》一文,从反面探讨了有关新闻标题中存在的乱象,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标题是“差标题”。今天,我们继续探讨新闻消息写作中的导语写作,仍然从反面来分析相关案例,来看看不好的新闻导语长什么样,目的是使我们在实际写作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写法。



新闻导语说到底是记者对新闻要素的准确把握,是新闻要素在短短数十字乃至百字新闻开头的适当安放。在报网融合时代,新闻导语要素的缺失、滥用及变异代表了报纸新闻导语写作的三大乱象。


一、伪内容

新闻导语的故事化写作多细节而缺要素


某报2014年4月29日的一则新闻《山寨女公务员骗婚骗钱包少爷》的导语这样写道:

  

  某报讯(记者xxx)广州男子阿钟(化名)在山东出差时邂逅了当地美女雪儿(化名)。雪儿不仅长相吸引了阿钟,且自称是司法局的工作人员、家底殷实也让阿钟喜出望外。相识近一年结婚后,阿钟空有一纸结婚证,花费将近50万却没有和雪儿共同生活,什么都没有发生。更让阿钟恼火的是雪儿将钱款挥霍在包养少爷、到高档娱乐场所消费上。昨日,海珠区法院对一起“富家女”诈骗案进行了公开宣判。

  

  这篇新闻的导语完全采用了故事化的写作技巧,读罢“邂逅”“美女”“50万”“共同生活”等这些导语中出现的关键词,读者猛一看还以为这是由“口水”和纠纷交织而成的一篇网络文章,因为这些吸引眼球的词汇足以支撑起网友的猎奇观感,但是当它作为一则正式新闻的导语被放置在新闻的开头时,它的故事意味则太过泛滥。

  我们不反对新闻的故事化写作,有时候故事化的新闻写作是提升纸媒新闻阅读率的一大利器。但是本则新闻导语完全将笔墨放置于“雪儿自称公务员骗婚骗钱包少爷”的细节描述上,这种网络小说似的新闻实则可以归结为故事化写作失范的一种,它偏离了新闻故事化写作的原始初衷,使其走向了“猎奇”这一大众消费层面。

  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来看,这条较为冗长的导语中重要的新闻要素实则是缺失的,因为整条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强调了对诈骗罪的认定和裁决,而在导语中这最具价值的新闻要素却被放置于最后一小句,即“昨日,海珠区法院对一起‘富家女’诈骗案进行了公开宣判” 。然而,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们也并不能得知这起诈骗案的判决结果到底是什么。

  在新闻导语这个寸土寸金的地界里,信息的组织及呈现方式显得格外重要。作为新闻的“橱窗”,导语要精炼、准确、触及最重要的新闻点,一旦无价值的信息过多,伪内容便会产生,而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反而会被忽略、被伪内容挤占。



二、伪专业

新闻导语徒有长度而无精度


再来看一例,某报2014年4月30日的消息《最牛准妈妈:羊水破了自驾去生娃》,导语是:


  某报讯(记者XX)28日清晨,27岁的准妈妈龙女士在家发现自己羊水早破,她在大约半个小时里做了以下几件事:打电话告知临时回老家办事的老公吉先生;穿着睡裙独自驾车去生宝宝;从龙潭寺出发早高峰行驶约8.5公里后,她在二环高架遭遇堵车,而且羊水持续流出。她立即打电话报警,并把车停在应急道内,淡定地躺在后排。

  接到求助信息的交警赵鹏飞赶到后,被这个不知道是勇敢还是有些鲁莽的准妈妈吓了一跳。他把警摩停在路边,一屁股坐进满是羊水的驾驶座,送她去医院。一路上,龙女士一边打电话安慰从达州焦急赶回来的吉先生,一边指挥赵鹏飞“抄近道”,只用10分钟就到达武侯区妇幼保健院。随后,龙女士还自行走下车,躺上担架。

  在手术室里待了2个小时,龙女士诞下一名健康的男婴。她不知道的是,护送他的赵鹏飞很快回到岗位上,穿着满是羊水的裤子又疏导了3个小时的交通。“没通知医院是怕救护车晚来。现在想起来还是后怕。”昨日,她躺在病床上说,不过黑框眼镜下的表情依旧淡定。

  

  此篇导语在写作上细节元素很多,接下来整版的新闻正文“最牛准妈炼成记”“淡定的准妈”“尴尬的交警”“焦急的丈夫”分别按照导语内容进一步铺陈。整条新闻主要是说准妈龙女士自驾车去医院生娃,途中得交警赵鹏飞相助这一事实信息,而我们完全可以从导语的详尽描写上得知这一点。在笔者看来,上述新闻中的四百余字的导语本身就可以称得上一篇短消息了。

  然而,这种冗长的短消息式的导语似乎在各大都市报新闻上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可以将其概括为两种:

  一为“伪专业”,即看似正规实则偏离专业方向;二为“伪深度”,即只是长度压过深度,实则有长度没深度。当这两种新闻现象浓缩进此篇导语中时,它则变成导语写作上的“伪专业”了,即导语徒有长度而无精度。

  从此篇导语来看,一方面,其内容过于冗长,不必要的事实元素过多地陈列在导语之中,这种对于新闻要素不经提取的滥用做法,以及对于不必要元素写作构成上的拖沓,完全打破了新闻导语的写作规律(即追求篇幅短小和信息价值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整篇新闻长度够长,但是这种过长的正文内容却只是一味地重复过长的导语,这时的导语反而像是新闻报道上的新闻提示一般,只是完成提示作用,毫无精炼可言。这种有长度没深度、有长度没精度的“伪专业”完全暴露无疑。

  好的、精炼而专业的导语长什么样?这里笔者想举一例美联社导语作为比对,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关于美国经济形势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

  

  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起领救济金。

  

  之所以这条导语会成为美联社的金牌导语,那是因为这短短60字所采用的对比的写作手法恰好反映出美国经济形势的窘境,时间、人物、事件在这60字中一目了然、清晰可见,这才是真正精炼而专业的导语写作。



三、伪要素

记者、“数据”已变异成新闻导语要素常态


媒介事件和新闻策划,一直都是新闻学学理上广泛讨论的议题。尤其是当互联网影响纸媒后,纸媒为证明自己所独有的新闻采访权以及为捍卫自身品牌在媒介上的曝光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策划类新闻似乎日益增多。先来看看以下两则新闻导语:

某报2014年4月29日的消息《捷达、桑塔纳车型“的士”多为克隆车》:


某报讯(记者XXX)“市场上营运的车型为捷达或桑塔纳2000的出租车大多都是克隆车。”昨日,广州市交委执法局在广州市白云大道永泰停车场集中销毁了83辆克隆出租车以及改装车。随后,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对客运站周边的非法营运行为进行查处,截至下午4时,执法人员共立案查处各类道路运输违章20宗。

  

这样的新闻导语在现今报纸上十分常见,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记者”二字均会在导语中出现,并且从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记者已经成为这则新闻中不可缺失的参与主体,甚至除了新闻导语的六要素外,“记者”已经固定成为“第七个”常态要素了。

在实际中,我们一直倡导新闻的客观性,强调记者应该站在事实之外,是事实的忠实记录者,且先不谈记者是否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对其有无推动或扭转作用,从新闻本身来看,“记者”作为一个新闻之外的客观存在本就不应该作为一个主体出现在新闻以及新闻导语之中。

这种变异的新闻要素是媒介事件和新闻策划的衍生物,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体现更甚,受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写作的影响,写作主体本身(即记者)已经在慢慢培养、有意无意地展示自己或者所属报社的存在感这个习惯:从“主页君”“小编”到“记者”“本报记者”等。笔者认为,这种习惯一方面于新闻报道来说,有违新闻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于记者和报社来说,放大了其在新闻职业中的功能、混淆了其在新闻职业中的职权与责任。

关于要素变异这一点,新闻导语在使用“数据”的写作上也同样有此弊端。再来看下面这则某报2014年5月3日《7高速今下午拥堵21时恢复发卡》的新闻导语:

  

某报讯(记者XX)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昨日零时至16时,全市高速公路交通量约为112.32万,比前一日(131.13万)下降约14.3%,比去年同期(118.83万)下降约5.5%。

  

这篇新闻从内容来看应该属于一篇服务性质的新闻,因为它主要报道了“五一小长假”后高速路返京高峰路段、时间的信息,以及市交通委提醒市民合理安排出行的建议。然而从导语内容中,我们只看到了全市高速公路交通量的数值与数值比,从中我们会得出今年“五一小长假”北京市高速公路没有昨天和去年同时间的那样拥堵,但是这一信息并未在接下来的新闻正文中有重要体现,而且在读完导语后,读者也不能明了“返京高峰出现在15时—18时”这样的重要信息。

这篇服务新闻导语的数据化在笔者看来实为“大数据”思维下的“概念”炒作,记者可能未曾了解数据的真实意义,而因数据的貌似专业性和可说服力将其摘进新闻开头中,在这里,“数据”已经成为一个新闻“要素”被嵌入进新闻导语里,然而它本身并不能够替代整篇新闻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新闻要素,这篇服务性质的新闻导语已经被数据的“概念”代言。



(薛国林: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葛俊易: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本文原载自2014年第8期《新闻与写作》,学术引用请以纸质内容为准。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特此声明)



图片

欢迎加入新闻与写作大家庭。

当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将重新认识整个世界。


1.如想看到纸质精彩内容,请致电:010-85201321

2.微课或微信支付相关问题,请致电:010-85201333

3.如想投稿,请e-mail至xwyxztg@126.com

4.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010-85201320或给我们留言

5.其他问题添加小助手微信号:xwyxzxzs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闻与写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