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关注我哟
肖复兴,中国著名作家,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写报告文学就要采访,采访是一门艺术。关于报告文学的采访,今天我分两个方面来讲。
第一、采访的敏感性
我认为这是报告文学作者首先应具备的素质。我们说诗歌是感情的艺术,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艺术。我们也可以说,报告文学创作是一种发现的艺术。文学门类彼此是有联系的,但因特色不同,要求也就不同。写报告文学的作者必须善于发现。这就规定作者的素质,必须具备敏感性。
哥德有一句著名的话,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话,那就是:不要说现实生活中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诗人有足够的本领,在惯见的、平凡的事物中能够发现,带有诗意的发现。哥德所发现的带有诗意的、带有眼睛的特殊发现的本领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缺乏这种特殊发现的敏感性,那么你就不适合写报告文学。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发现一件事物,能够捕捉到眼睛里,落实到笔上,那就适合写报告文学。每个同志可以用这条来衡量自己是否具备写报告文学的条件。
报告文学不是未来时,而是一种现代时的,也不是过去时的。属于未来时的可以写幻想小说,属于过去时的,可以写小说、电影等。如果写报告文学,作者就必须具有这种素质,那么这种要求就是对生活的敏感,也可以说是一场近台快攻的场面。举例说,我写的《海河边一间小屋》这篇报告文学,写的是一个家庭人口很多,长嫂几次让房给小叔子结婚,自己老少三代却住在窄小的13平米的屋子里。怎么样写的呢?是我在星期天听到天津新闻尾声后,产生要写这篇作品的。当你听到这新闻后会有什么感觉?是习以为常,还是听之任之,是否思考过?我当时听到这新闻后,就想到他们十几口人怎么睡觉?他们采取什么办法睡觉的?我又想到房子越盖越多,可老百姓怎么却住得这样拥挤呢?于是我去天津采访了这家。这就是别人不感到新奇的事物,我却感觉到了,这就是所谓的敏感性。又如我去石狮之后,这个小县城给我的感觉是到处是卖东西的,吆喝声,摆摊的到处可见到,给我的印象,整个是一个商品市场。有一个星期天,在街上溜达,发现了一个教堂,于是随人进去了。这里正做礼拜,里边安静的环境与外边杂乱的市场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我问身边一个做礼拜的人,你什么时候信教的?他说文化大革命前他母亲信教,“文革”中停了。他还说他原来不信教,现在刚开始。我又问他是干什么的?他的女儿说是杀猪的。这时我明白了他的身份和年龄,是个屠夫,40多岁。采访是不容易的,就像打仗一样。开始对此人不了解,一聊天便开始了解了情况,一看他有四个女孩,还有老妈妈,我弄清他信教是为了两个原因。第一希望生个男孩,第二希望发财,他承认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做买卖?他说干不来,一没钱,二没有海外关系弄不来货。通过聊天我又觉得为什么40多岁才开始信教?在石狮这么一个繁华的街市上还有一个清静的地方。还有一个屠夫为钱而祈祷等等。又使我想到为什么在改革的大好形势下,那些做买卖的大把大把捞钱,还有屠夫这样的人为钱而着急。这是我采访时的敏感性。
举这两个例子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既不是为写文章而采访的,也不是领导派去执行任务的。在生活中会发现很多事情,但不管是扑到你眼前的小事情或者扑到你脚下的小事情,为了让这些小事情不与你擦身而过,那么首先要对生活具有敏感性,这就是写好报告文学的首要的要求。
第二、报告文学采访中的选择性
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写报告文学不可能对每件事都用,不论是有意或无意的采访,都要注意选择。
我在采访时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注意选择有意义的事情,注意它的价值标准。第二注意有意思的事。这点往往被人忽视。
在采访过程中有意义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更应注意有意思的事。比如,在街上看到两个女同志一边走,一边看表,还不停地说快点走,不然就赶不上了。看上去挺有意思的,但不见得会有意义。再举一例。有一次在北京我坐车到北新桥那站,可能车出了故障,车堵住了。司机把门开了,许多人下车了。在等车工夫司机和两个售票员聊天。他们谈的是一些琐事,说起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来,他们一边说一边评论,哪个地方卖的好喝,哪儿的不好喝。其中一个女同志说起,有一天她们小两口边看电视边喝可乐,看电视已很晚了,可那女同志没喝够可乐,非让她爱人陪着她买可乐。通过他们的对话,可发现人们的心理世界。通过对饮料的评价,发现了年青一代的生活方式,对社会需求,对商品质量要求是很高的。从闲聊天中发现他们小夫妻之间的关系与父母那一代完全不同了。通过这事使我们看到这事又有意义,又有意思两者融为一体,也就进入了采访的最佳境地。
再举例。我看了一篇文章,是写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事。他一次外出迷路了,就问了几个中国留学生,中国大使馆在哪儿,怎么走,他们害怕了,误把这人当特务,说不知道,赶快走了。可是碰到一个德国小姐要回家,他一问,那小姐热情地把他送到大使馆。这件事看起来挺有意思,也可以看到有意义之处。又如几个中国人出国,正好碰上几个外国女孩。其中一个女孩拥抱并吻了一下中国人,按理说这个中国人应以礼还礼,这是极正常的礼节。可是这个中国同志却向身边的同志说:“你们都看见了,这可是她主动的呀!”通过这两件事我不是贬低中国人,我们可以深思得出道理来,这就是在采访中要有选择性。
采访中除了注意以上两点,还要注意想象性问题。作者主观意识的介入,叫采访的想象性。作者的主观意识对采访对象是弥补。想象性,在小说中经常谈到这点。如果采访排斥了想象性,就变成了一种机器。就如用一台录音机去采访,回来放放听听写写,我反对这种采访方法。
在采访中的想象性还可加深对素材及场景的一种联想,否则会变成纯客观的了。我举的每个例子,都有作者主观的介入。作者主观想象介入可以使材料充实和深入。还可以得到主观意想不到的作用。举例说。有一次我去王府井“四联”理发店采访。那时“四联”是第一家引进日本美容先进技术的。原来只是老少一种发型,而现在各种发型很多,价钱也贵了,又加上美容。就这样还得起个大早才能排上号。这说明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我是想突出这个主题写“四联”的变化。经过采访听经理和服务员的言谈,才知道他们有实际困难,如住家离工作地点远、房子小,住房拥挤等等。经理说:“甭看我们的门脸挺好看,实际工资不高。还不如个体户挣的多。为什么大家都要求早退休,成立自己门户。我们店有两个退休的,自己干都发财了。……”我来采访前是带着写“四联”变化与社会在变,人们生活水平在变,改革带来的新气象这个中心的。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这就是报告文学作者在采访中,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报告文学很有魅力,因为不像小说是虚构,报告文学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系。就像给现实生活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就好像一件件活生生的事摆在你面前,使人们爱读。
编后语:报告文学是新闻写作体裁中比较讲究文学性的一种文体。要掌握好这重文体,需要记者具备很强的文字能力,更重要的是,记者一定要深入生活、深入采访,通过扎实的采访,获得鲜活的写作素材。采访,是记者用笔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的“宝器”,用好了就可以妙笔生花,写出文质双佳的作品来。
(本文原载自《新闻与写作》,转载需授权)
如需微信订刊请扫二维码付款,现在订刊从4月订起(本年还可订9期,总价144元,含8期之前快递费和8期后每期的挂号费),支付后在公众号主页直接留:支付尾号、姓名、邮编、地址、联系电话(备注17年共9期),24小时内收到回复即为订刊成功,如有问题和其他期数需求可致电或添加小助手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