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慧
曾经,我眼中的新闻记者,他们狂放不羁,不向恶势力妥协;他们有梦想有追求,浪漫而狂放,却没有放纵自己的青春;他们热爱祖国,关注时事,坚持公平正义;他们棱角分明,却冷眼看社会;他们胆大有为,遇到困难从不退缩;他们终日忙碌,任何国事大事的场合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如何做出一条好新闻,如何让自己的新闻精彩好看,或许这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新闻人必须要正视对待的问题。
一、什么样的新闻才是好新闻
什么是新闻?什么是电视新闻?电视新闻与其它纸质、网络媒介所传播的新闻又有什么区别?我想,这是我们提出“什么才是好新闻”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和回答的问题。
关于新闻的解释有很多,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指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简明扼要地来说,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
而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具有新闻采访的共性,又有自身鲜明的个性,既要遵循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律,又要严守电视新闻报道的原则要求。
与其他媒介的新闻传播相比,电视新闻具有以下优势:1、信息传播及时。2、有画面和音响的结合,可以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传播互动性强,可与观众形成互动。然而,在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的是,电视媒体的传播及时是相对纸质媒体而言,与广播、互联网相比,电视的新闻报道就慢多了。
在这种新形势之下,如何让电视新闻从其它新闻媒介传播中脱颖而出,如何提升自身的收视率,如何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
“新闻的本质是故事”,在当下,这一来自美国的新闻理念正在得到包括广播在内的众多媒体同行的认同。来自美国《哥伦比亚》组织的调查结果表明,当今年轻人的兴趣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电视普及、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情况下,受众更希望记者能够把他们带到故事中去。这种“讲故事”的写作手法让新闻报道中有具体的人、具体的情节,形象而不抽象,听众易于接受,也更容易被打动。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书的作者就曾经告诉我们,给受众讲故事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而“华尔街日报体”的新闻报道新形式也越来越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内。
所谓的“华尔街日报体”主要是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它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华尔街日报体”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化,除了满足了受众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提供了一种消遣和娱乐的功能。它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老百姓爱听故事,基于这种受众需求,就需要我们把原本枯燥无味的新闻做成一个个吸引人的故事,讲给老百姓听,赢得观众的注意,通过人情味的讲述提高传播的效果。
二、把握好几类大新闻的特点
电视新闻按照新闻的性质来划分,主要包括有会议、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民生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在这里,简单谈一谈前三类新闻报道的特点及报道技巧。 (一)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主要是为了宣传党和政府的法规与政策,是为当地党和政府的工作服务的。做好会议新闻要注意以下几点:1、会议新闻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意识。2、同期和精彩画面的截取,大力强调镜头的表现力,画面要具有冲击性。3、有价值的信息提取,无意义的画面不能要。4、新闻链接和表达方式的合理恰当运用。
(二)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做好时政新闻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取现场同期声。2、现场报道加大报道力度,增强新闻的生动性。3、新闻的“民生”属性,从老百姓的角度来作会议新闻。4、真实的基础之上,创新元素的加入,如音乐、rap说新闻等。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时政报道并不等于疏离群众,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真正内涵,真正发挥新闻媒体的喉舌功能,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地融合起来,从群众关心的角度去报道时政新闻,这已经成为当下媒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三)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是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好的民生新闻,不仅有内容、有内涵、有力度,而且让读者感到贴心、暖心。做好民生新闻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说话。2、深入挖掘新闻资源,着力点燃新闻亮点。3、精选角度使报道“与众不同”。4、抓住社会热点,做“独家新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报道顺应新形势,大量崭新的“新闻语态”、报道思路、报道方式及情感诉求正在逐渐对所有媒体的新闻报道的综合形态产生影响。央视目前对主题报道的要求是“结构戏剧化、情节故事化”,这样的表述在节目的表现上虽然存有“泛娱乐化”倾向的质疑,但是对提高电视新闻报道与观众的“到达率”,让主题报道更切实地影响到受众,这个表现形式的思路还是可取的(主题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人物化、人物细节化)。而这种新形势的变化对我们的新闻报道给予的启示有:1,走基层,进行体验式报道。2,记录最真实的情节与细节,进行细节报道。3,采访种提出的问题要从观众视角出发。4,记者应当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之上,将主观思想融入新闻中,使新闻具有思想性。5,多用纪实类镜头,同期声要真实。
三、新闻的现场报道
记者为什么要进行“现场报道”?是为了要让受众看见,让受众在乎。电视相比较其它的传播媒介,最大的优势在于——最迅捷的现场以及真实的画面感。电视也许做不到网络媒介那样快捷,但是可以做到质量的提高,我们可以把新闻做的更生动,更具可看性。
目前,记者出镜已经成为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最常用的形式,电视记者频频出镜,以叙述者、提问者等多种身份,越来越多的起到串联新闻的作用,而记者在新闻中的出镜报道也逐渐在新闻报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就目前记者“出镜报道”使用情况来看,很多地方台和新闻从业人员都将此形式当做了“万金油”,不论新闻价值的大小、不论现场情况是否适宜均采用记者“出镜报道”的形式。这一操作和思维模式是对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本来意义的误读,事实上,并不是每一条新闻都适合做出镜报道,也并不是每一名记者都适合做出镜报道。
首先,出镜的记者不但要具备对新闻事件、新闻现场的挖掘能力和控制能力,还要有较好的提问技巧和问题的提炼能力,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可以为新闻增光添彩,而一些出镜记者由于缺乏对现场的控制与把握能力,表现往往令人大失所望,最后致使新闻事件本身的特色消失殆尽,令人遗憾。
“现场报道”的最大优势在于,当面向观众叙述记者在现场的所见所闻,这就打破了电视新闻过去那种现场画面加解说的传统报道格局,开创了一种电视新闻独特的播报方式,通过记者的现场出镜会使观众产生一种“我在现场的替代感”,从而消灭新闻与观众的距离感。
在新闻报道的现场,记者对事件的态度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质疑。因为记者才是现场的引导者,摄像机则是人眼睛的延伸,引导观众的视线转移,发现事实真相。
“现场报道”给予观众的不仅仅是结果,而且是过程。一般说来,它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发生了什么事件(告诉观众正在发生的是什么)——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它将要怎么进行下去——它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后归纳式、总结式的结尾。由此,我们也可以简单归纳出“新闻现场报道”的三要素:记者现场述说要与画面协调一致;记者现场访谈要自然,服从于主题;记者现场评议要画龙点睛,实事求是。
由于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的出镜报道具有及时迅速、现场感和适应性强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的拉近新闻事实与观众的距离,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出镜报道对于有效传递信息,对突出和深化报道主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掌握一些必要的“现场报道”的技巧,对于做好记者的出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做好“出镜报道”的五个技巧:
1、现场触摸法,视焦点引导。在央视一则关于“长江流域旱情”的报道中,出镜记者身处一个干涸的水塘,介绍着当地的干旱情况,他形象的用手指深入干裂的地面,形象的表达池塘干涸的程度。他以现场演示,亲身体验的方法出镜,将干旱的这则新闻更真实、更生动的展现给了广大电视受众。2、擅于使用参照物,相互对比出镜,使信息更加具体化、清晰化。出镜记者除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外,还应该做个有心人。在新闻现场常常都会有一些能信手拈来的物件,可以作为出镜的道具,记者要能够依托现场,及时发现并利用身边的道具出镜。3、现场有价值,非视觉信息传递给受众。现场可以用画面来解释、传达的信息不要再用同期和配音,做到声、画的完美统一。4、擅抓细节出镜。出镜记者身处新闻现场,要学会观察整体局面和事实状况,观察现场的细节,因为细节往往是最为传神的,也最有说服力的,要把细节的挖掘要做到极致。 5、现场记者说话要注意停连,要留白。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信息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受众,使听众听的清楚、听的舒服。现场报道中记者的“停连”对于让受众更加迅速、准确地理解记者要传达的信息。
从2000年开始,“谁在现场”谁就能夺得观众的关注,而如今许多知名媒体也都因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而成名。也正是因为电视直播将现场的声音、画面同步播出,时效性、现场感强,观众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耳闻目睹现场情况,还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现场感与参与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场报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成败。
四、做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
普利策认为,“社会是航行在大海中的一艘大船,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员。”记者是记录者、是批判者、是瞭望者,这是社会对记者职业角色的定位,然而无论是在重大形势抉择时期,还是在社会前进发展的道路上,新闻记者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一条好新闻与新闻记者自身的各方面素养是分不开的,所以,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如何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占领高地,提高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一名记者能不能做出好新闻,个人的看法,至少要具备如下几点素养:1、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敏锐的洞察力。这一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敏感性”,它是电视新闻记者的必备素养,既是一种综合的判断能力,又是一种敏捷的思维能力。像那些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持着一种见怪不怪态度的成熟派,以及那些没办法判断某条新闻线索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从业者,他们都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的。 2、对事实的尊重和客观的态度。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在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新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很多记者经不起诱惑,追求享乐,做起了“有偿新闻”,“广告式新闻”等,不仅违背了记者的职业操守,更背弃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正如很多原来勤政爱民的高官后来因腐败落马一样,不是这些记者一开始就有多么坏,只是他们忘记了自己刚刚进入这一行时的诺言。3、深入挖掘新闻信息的决心和行动力。 新闻要做得有深入、有结果,才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观众也才会爱看,而不是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或者虎头蛇尾、不痛不痒地敷衍了事,只是简单地叙述客观发生的事实是无法引起人们的关注,也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的。那些只想着坐在舒服的办公椅上,而不愿亲到现场的记者更是写不出好新闻的。4、人文关怀。人都是感情动物,所以新闻作品若想吸引人,除了要具备思想深度、生活宽厚度外,还得有感情的浓度。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新闻报道全部是记者主观意志的体现,而是要求我们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多加入一些人文关怀的东西,使得报道更具有“人情味”。还记得在汶川地震中,多少记者潸然泪下,写出感人肺腑的篇章。这是人们感情的真实流露,这样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报道才更具有震撼力。5、犀利的笔锋和良好的知识素养。优秀的新闻记者,其稿件一定是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的,不仅尊重客观事实进行报道,而且对事件的分析应该是一针见血,直击要害。另一方面,记者是社会活动家,若是知识贫乏,对采访对象所从事的行业、专业的以及基本情况全然不知,那么,采访对象从心理上就不重视你,采访活动很容易就会受挫。所以,记者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厚积才能薄发,记者必须要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6、要不屈不挠,更要越挫越勇。一个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有自己特殊的职业素质和修养,一名成功的新闻记者,不仅仅是业务上的佼佼者,而且是心理上的强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做新闻记者就是“戴着镣铐跳舞”,虽然会很累,会很苦,但是只要可以“跳出最美的舞姿”,那就是有价值的。总而言之,面对着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各级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正吐故纳新,努力开发新的栏目形式、突破传统领域,与此同时,新闻记者也会被赋予更高的要求。面对各种传播媒体激烈竞争的局面,广大电视新闻记者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各种素质能力的培养,才能在传媒界有更好的生存空间。
本期编辑:杨军
声明:部分文章的图片可能出自网络,在此一并致谢。如作者不同意选用,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