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完全采访指南 | 写不好?灵感说这个锅我不背,是你不会问

叶伟民 叶伟民写作
2017年09月25日 12:18
图片


文 | 叶伟民


如何说服对方接受采访


一、换位思考

 

首先,任何人都没有义务接受你的采访(政府官员在公共问题前除外,民众的知情权必须得到尊重和满足)。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细化成两个共识:

 

1、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他花时间和你聊,首先考虑的是机会成本。

2、采访不是索取和给予,而是一次合作、协商、互进,相互成全。

 

所以,我们在约访之前,要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思考一个问题:他接受我采访有什么好处呢?想明白了对方的诉求,就可以通过沟通、引导来解决。

 

二、强调舆论:为采访对象展示当前的舆论态势,如果对其不利一定要指出。例如可以这样表达——“舆论已经一片倒了,你再不发声将对你的名誉非常不利。”

 

三、平台影响力:向采访对象强调你所供职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如江湖地位、读者数量、业界口碑等。平台越大,对采访对象越具吸引力。

 

四、强调先例:介绍曾接受过你们采访的名人,当时的报道角度和内容,以及由此取得的传播效应和社会影响,让他相信你们是一家客观、中立、三观正确的媒体。

 

五、信息优势:可以先从采访对象的外围和对立面采访,并和对方同步你所掌握的核心信息,同时强调你的采访是职务行为,不针对任何人,不想偏听,但你保持沉默,最后会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的。

 

总而言之,就是要千方百计搞清楚采访对象最大、最急迫的需求,并想办法击中其痛点。


如何突破采访


很多时候,由于对方某些敏感原因或顾略,采访比我们想象中还要艰难。但无论我们多想突破,依然要坚持最基本的底线。

 

1、千万不要要挟对方;

2、不能用新闻和事实做交易;

3、不要用钱买信息,人心都是无底洞,还破坏了行业规范,但请吃饭不算;

4、不要在不确定人身安全的情况下,靠近一个危险或心术不正的采访对象,新闻没那么重要。

 

此外,我们还能从以下方面做正面或侧面的努力:

 

1、 找“中间人”。

中间人无利害关系,立场中立,而且和采访对象有信任基础,我们可以引导说服中间人,让他再做采访对象的工作,会很有帮助。同样,你也需要找准中间人的利益诉求。

 

【案例】找到“中间人”,完善需求链条

 

我采访特稿《伊力亚的归途》,前期一直不顺利,维族孩子对我极不信任,更不配合。

一开始我去广东一个救助站采访,直接面对里面的维族孩子。他们对我的到来非常抵触,不仅撒谎,还在背后冲我做鬼脸,扔东西。采访进行了一个多星期几乎毫无进展,我非常着急。

 

直至我后来找到一个慈善组织,需求链条才理顺。慈善组织对媒体有诉求,可以报道他们的贡献和政绩;流浪儿童对慈善组织又有诉求,可以给他们提供教育、就业的机会。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陪着我去采访,他们推荐的故事案例很成熟,采访对象也很配合。就这样,“中间人”的介入,通过利益传导,完善需求链条,采访效果有了质的转变。

 

2、 “农村包围城市”。

如果对方态度实在强硬,可以先放一放,转而从周边入手。从他的朋友、邻居、同事、对立面等搜集信息,哪怕和文章无关的都可以,千方百计建立信息优势。

 

3、 不断表示诚意。

不要老打电话。可以通过短信或微信,在不过分骚扰的范围内反复表达你的善意、诚意和采访意愿。

 

4、 同步你的信息进展。

完成第2步的“农村包围城市”后,要及时将信息同步给采访对象。但有一点,先采访完对方的亲密圈(家人、邻居、发小、同事等)再联系。这个目的有两个:采访对象对亲密圈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过早同步会被切断信息源;此外,先不主动联系,而亲密圈可能向采访对象报信,也能起到一个“敲山震虎”的效果,倒逼他来联系你。

 

结束完亲密圈的采访,其他消息源就一般在采访对象的控制范围外了。此时就可以定时同步采访进度。注意,只是展示你的信息掌握情况,决不能是威胁。只是传递一个信号:我对此事相当有决心,且已越来越接近核心真相了。

 

随着同步次数的增加,采访对象的辩护欲会被激发,还会产生心理暗示:他掌握了这么多,我好像有必要和这个记者聊聊,化被动为主动,免得到头来陷入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境地。

 

【案例】我被“拒绝”了1个小时,然而什么都采到了

 

2010年夏天,中国体操运动员董芳霄因为涉及年龄造假,被国际奥委会收回了2000年悉尼奥运体操女团铜牌,并取消大部分国际大赛成绩。此事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体育总局体操中心事后回应,这是运动员个人及家人的行为。

 

对于熟悉这一运动的人来说,运动员年龄背后的“小秘密”并不是多难理解。这件事和举重冠军才力之死既有区别又相似,指向中国运动员另一种形式的困境、孤独和悲凉。

 

当时我负责操作这个选题。董芳霄已经在新西兰了,要找到她只能通过她的妈妈李文阁。接到电话时,她是明确拒绝我的,但也没有马上放电话。我能感觉到她内心的矛盾,既想为女儿鸣不平,又担心某些压力。

 

这种情况提醒我,李文阁此时有诉求,但窗口期可能不会太长。我向她强调几点:这个锅太大,孩子一背就一辈子了;其次,《南方周末》做过几例运动员的报道,都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影响,让情况有所改善。

 

李听后沉默了。当时我知道董芳霄是很困难的,长期受伤病折磨,在国内时月薪1000块钱,当初地方队领导说过要给她安排个好岗位,后来领导遭了车祸,人没了,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名誉和出路,是当时李文阁最大的两个“痛点”。我先和她谈了一些当时的舆论情况,建议还是要有所回应,可以有不说的真话,但发声了总比沉默好。其次,有关注比遗忘好,只要董芳霄还在公众视野,还会有更多力量来帮助他们。

 

显然,这两点让李很心动,也觉得很在理。于是,她在电话里“拒绝”了我1个小时,对我的提问也绕着圈回应。就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中,我最终达到了采访目的。


如何采访到丰富的细节?


细节是故事的基石。能否采访到丰富的细节决定了一篇特稿的成败。从形式来看,采访无非分为两种:对话式和观察式采访。对话式就是问和答,观察式就是看和记。对话式采访高效但不直观,缺乏细节。观察式采访低效,但直观自然,细节丰富,接近本色。

 

【对话式采访】对话式采访要完成三大任务:

 

1、把信息补充完备。也就是整理材料时出现的逻辑和信息断层,让故事完整、逻辑自洽。

 

2、丰富细节。顺着时间线把故事细捋一遍,包括细节、场景、看到的、听到的、说过的,想象你的眼睛是一个摄像机,在拍一个现场纪录片,需要给观众呈现哪些镜头。

 

提问中,注意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交叉使用。例如,“你对本次减税方案怎么看?”这是开放性问题,“你去过他家吗?”这是封闭性问题。我的习惯是:先以开放性问题开头,然后用封闭性问题细化。

 

3、要到精彩的引语。大家可能有体会,采访大人物最头疼,不爱讲故事,不爱谈细节,只喜欢谈观点和战略。如果确实难以引导扭转,不如顺其自然,先在对谈中获取其最精彩的言论,细节、场景等可以通过观察或外围采访获得。

 

【观察式采访】观察式采访是用跟随、共处的方式,观察并收集对方最真实、自然的细节的采访方式。同样有几点需要注意:

 

1、到对方的舒适区。例如家中、学校、公司、常去的酒吧、健身房、菜市场、陪孩子去的游乐场等。不要去首次去的餐馆、咖啡厅、路边、酒店等陌生的地方。

 

2、少问多看。随手记下细节和问题,攒着一起问,不要打破这种平衡和自然。否则采访对象的状态一进一出,很费时间。

 

3、大利器:翻相册。这是我对自己及对记者的要求,对方能给你翻相册,代表对你已非常信任;其次照片是很好的故事索引,旧日影像一浮现,采访对象自然会进入记忆路径,顺着画面讲述,既直观,又成体系,而且还情感饱满,往往事半功倍。

  

* 以上内容摘自我的电子书《从零开始写故事——一个南方周末记者的特稿笔记》,亚马逊、知乎、豆瓣阅读同步上架,欢迎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图片


| END |


*本文系“叶伟民写作内参”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转载请联系授权。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赏⬇️

图片

许知远是如何从全球化一代变成时代局外者的?

图片

父亲的66号公路

图片

知乎故事特训营 | 如何写出你的超级故事




 图片


叶伟民写作内参

微信公号:yeweimin121

小密圈:叶伟民写作内参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叶伟民写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