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再说“逆时效”新闻如何做

曹建兵 老记说事
2019年12月29日 03:30

图片

《说编辑》专栏十三





  要让花儿含苞待放,需要浇水施肥;要让幼儿茁壮成长,需要精心养护。


  “逆时效”新闻也是如此,只有精心养护“新闻源”,才能收获“大新闻”。


  举个例子,2007年,驻金某部年轻军官、山东汉子孟祥斌奋勇跳进婺江,从冰冷的水中救起了轻生女子李小月,却在前来探亲的妻女眼前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孟祥斌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也因此成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英雄遗孀叶庆华虽然离开金华,但每年年底,都会给金华晚报寄来一封信,追思亡夫。2013年,她又一次来信,信中内容让人眼睛一亮:叶庆华和轻生女子李小月一直保持着联系。于是,周末部安排记者赵如芳奔赴安徽等地采访,写出了一篇2000多字的特稿——《姐妹》。


  这是一段特殊的情缘。面对让自己失去丈夫的“仇人”,本应心生怨意的叶庆华选择了宽容、关爱;面对因拯救自己而失去生命的英雄遗孀和孩子,心生愧疚的李小月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感恩和面对。《姐妹》用平实的文字、朴素的语言,记录了因英雄之死改变了命运曲线的两个女人的故事。贯穿平凡岁月的不再是惊心动魄的壮举,而是细水长流的心灵沟通,女人的坚韧和博大的情怀隐含其中,读之心动,感人至深。在她们的感情渐渐升温中,在她们的内心渐渐融化中,主题脱颖而出——恨没有开始,爱没有结束——从孟祥斌那高高一跃的伟大到今天你来我往的平实,爱以另一种方式在表达、在延续。大爱无疆,超越生死,这正是对英灵最好的告慰,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努力倡导的情怀。


  《姐妹》以日记体的形式用第一人称来表现,细腻真切,读来直抵人心。非同寻常的“姐妹”,是美事,也是美文。


  该文拿下了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有关救人英雄孟祥斌的新闻报道,金华日报曾拿到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个拿过中国新闻奖的题材,6年后,又一次拿到中国新闻奖,这在新闻界十分少见,背后是对一个新闻长达6年的持续关注,是时光给予的厚礼。而6年时光的洗涤,旧新闻里长出来的新闻是独家的,是无人争抢的。


  沙畈水库是金华市区及周边90万人的饮用水源,水质在全国同类城市排名前三。为了水源涵养保护,作为省级生态功能涵养区,沙畈乡被禁止一切工业及大部分养殖业,甚至限制发展旅游业,失去了许多发展机会,2005年前是典型的贫困乡:近一半人是贫困人口,卫生院没有一个护士,整个乡没有一所幼儿园……库区的保护和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当地百姓时有怨言。


  为了让库区人民同步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自发、积极参与水源保护,2005年起,金华晚报以“饮水思源,反哺沙畈”的名义拉开了持续8年的“山乡圆梦创富行动”——从孩子、教育、医疗卫生入手,引发市民关注沙畈、增强反哺意识,热心参与改善当地民生;引导城乡互动,推动全乡绿色产业大发展,实现山乡富裕的目标。


  2005~2008年,金华晚报发起捐建幼儿园、图书馆,输送医疗人才活动,改善当地教育、医疗现状。2009~2011年,着力提升市民反哺沙畈意识,促成政府落实生态补偿金4800万元。2012年,办竹笋节;开展山乡夜话,激发山区农民创业激情,催生新经济体……


  “山乡圆梦创富行动”仍在继续。为贫困山区搭建致富路,产生极大的社会效应,这组报道获2012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作者为金华晚报周末部主任)
图片

系列阅读:


图片

图片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老记说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