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传媒的地方,就有《新闻与写作》!
眼下,新闻评论这个传统的文种又成了翘楚,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皆拜其为竞争之利器。思想勃兴,自然是可喜的现象。
然细观之下,总觉得当下的很多评论作品少了“文”和“气”。文者,文本价值也;气者,地气也。
好的评论要“接地气”
很多评论员,或者说一些评论员的很多评论,是坐在电脑前,就着网络上的新闻报道写的,这样作文很快,但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评论所依据的事实因为记者采访不扎实而失实,整个评论的立论依据就不存在了,不仅会出现严重的误判,而且评论本身也成了假新闻的扩音器——这样的例子似乎还不少。
好的评论要“接地气”,通过评论者自己采访获得的一手事实作为立论依据,其说服力和可靠度自然非同一般,而且因为吸收了调查采访得来的鲜活素材,评论的文风也会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增强感染力。
“接地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机会与更多的人交流,碰撞思想,这不仅可以了解评论者所关注群体的动向,也可以丰富评论者的知识和认识。同时,因为对一线的情况比较掌握,拥有了更多常识,碰到类似的新闻事实,做起判断来也比一般的评论员“专业”得多,起码不会轻易被假新闻误导。
当然,对一个评论员来说,不可能篇篇评论都做到亲自调查采访,就着新闻写评论的时候还是多一些,但要有这样的意识准备,一有机会就多去调查,接接地气,或者碰到拿捏不准的新闻事实,马上按下提笔的冲动,先去求证一番再说。这样写出的评论才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要讲表达效率,也要讲文本价值
我曾经写过九年言论专栏“显峰冷言”。在整理这几年发表的评论时,我每重读一篇旧文,都有恨不能重来的遗憾。很多评论时效性很强,但因为作文的仓促已经没有多少回味的价值。
相信应该不只我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个观点泛滥的时代,快餐式阅读使新闻评论已经变成了立等可取的“煎饼”。所以报纸、网络上很多都是就当天的新闻事实进行评论,直接亮明观点,并不讲究写法,这样做自然有时效性优势,也提高了表达效率,但附加值却降低了,很难让人有第二次阅读的兴趣,这实际上是一种退化和折损。“文以载道”,“文”之不存,“道”将焉附?
可能有人会说,网络时代,表达效率第一,为此牺牲一点文字的美感是应该的。这大概就是纸媒评论和网络、电视、广播评论的区别了。在网络时代,报刊评论的文本价值更加显得重要,因为表达效率比不过网络、电视和广播评论,唯一的优势恐怕就是文本了。
我读文章有一个习惯:只要语言很糟糕,马上就扔到一边。我是比较主张新闻评论有一点杂文味道的。有人说,现在表达环境不一样了,不需要杂文那样曲里拐弯的表达方式了,有话直说。我不完全赞同。观点和立场要直接,不要掩饰,但表达还得讲究艺术,讲究美感,学会用情,既要给人悬念,也要留有余地。直说,说深了容易过头,说浅了隔靴搔痒。
有时候,幽默诙谐的讲述中透射的犀利要比义愤填膺的观点有力得多;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和情感交流要比直白的表达有利得多。评论崇尚理性,并不意味要板起面孔讲话。理性地思考问题,但要艺术地表达观点。评论的力量并不在于作者的态度有多强硬,用词有多重,而在于语言的渗透力和逻辑的张力。
鲁迅的杂文之所以流传至今还被评论者视为宝典,不仅仅因其思想的锐利、一针见血,文本本身的魅力恐怕也是其传世久远的重要原因。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本文原载于《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