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笔记/
📍北京·清华大学
🕐10月24日
📚“杜强:探寻非虚构写作的背后”
在本次的讲座中,著名特稿记者杜强老师来到校园,用自己丰富的故事和写作经历,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非虚构写作的饕餮盛宴。
杜强老师主要从非虚构的表达主题、如何寻找一个好的非虚构故事、叙事感和结构、写作语言、非虚构的影视改编、写作的伦理风险六个方面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一、非虚构表达什么?
· 非虚构写作的意义在于指向更加普遍的东西:人性、人的困境等等,即“普遍的人类价值”(自由、爱、勇气、死亡、救赎、孤独、异化等)。这些主题足以对抗时间,是一些多年之后依然不会减色的事情题材。它提供给读者一种独特体验、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 如何选择主题:
1、我们需要思考主题是否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
2、更多时候主题追求复杂、丰富、多义,即对事件可能会产生多重解答,我们不能够轻易对事实做出判断。
二、寻找一个好故事。
· 故事的构成:故事的基本材质是“鸿沟”,是人和可欲之物之间的裂痕,一个好的故事不是由人物或情节构筑的,而是由鸿沟构筑的。一个故事最基本的架构就是人为了达到他想要的东西,克服重重阻碍去行动的发展过程。
· 人物的弧光:一个故事往往有两条线,人物内心变化和外在故事同步进行(想法、对这件事价值判断的变化随着外在动作的进行发生着变化),最后得到升华或沉沦。而人物的弧光是指人物内心某种东西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e.g.:人物内心从希望到失望、从仇恨到谅解、从迷茫到清晰、从胆怯到鼓起勇气。
三、叙事感和结构。
· 阅读一篇文章前三十分钟,发生了什么?
文章需要将人物的鸿沟、动机、欲望、困境交代给读者。
· 叙事感的构成就是在一定篇幅内,主人公身上一定有一件事情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即让主人公和他想要的东西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叙事感的构成关键在于故事持续的有节奏的推进。
而我们进行叙事性文本写作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就是在文章写作中形成一个有叙事感的模型。
· 一般故事模型,以《我不是药神》为例
横轴是时间、数轴是情节/情感的激烈程度,x代表情节点
A点
1、完成阐述阶段:徐峥离婚,特别缺钱,决定去印度走私药,鸿沟:没去过印度
B点
2、上升动作,找合作者
3、危机:要不要做,坐牢/病人,陷入困境,选择了后者
C点
4、高潮:吕受益病症加重,癌症病人们非常困难,矛盾、主人公内心情感最激烈,再次做出重要抉择:亏钱卖药
5、下降动作(结局)
· 非故事类特稿的结构
把握人物的动机和欲望
· 那么我们对于弱欲望、弱动机、弱故事如何处理?
可以采用盖特里斯写法(靠小细节、小人物、逻辑,语言构成素材的编织感)
· 叙事感:即短篇小说中“一瞥”的艺术。一篇文章中产生的一瞬间的审美感受、审美效果,这也是非虚构写作中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语言。
· 语言的准确是第一美德
用语言准确表达感觉非常难(在既有词汇当中很难找出来表达,一个习惯动作的丰富内涵在某些时候需要很多字来表达),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修辞不能太过夸张艳丽,每一次修辞都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 得体的强调(风格)
把握好作者的“情感位置”,在很多时候能够显示出一个人的文学水平。
· 杜绝陈词滥调
1)用语上的陈词滥调可能是炎症;
2) 认知上的陈词滥调可能比语言上的更少被意识到,但这种陈词滥调更是癌症,因为它也是一种智力上的偷懒。会给人一种很粗暴、粗线条的感觉。
有些写作者理解事物、理解人物、理解故事的框架非常的陈旧。要么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要么是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背离非虚构写作。而创意性写作最初的目标是——写作这件事情就是要把最新鲜的经验、知识、信息交付给读者,让读者在读完之后,在认知上有一个拓展。
· 非虚构与特稿区别,及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体现
特稿、尤其是深度报道,大部分时候是在既有的认知框架中给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案例。
非虚构写作想要表达的东西、主题是没有这种框架的,是扩展读者认知的、既有经验没有的。这也是非虚构写作文学写作性的体现,通过依赖对人物、故事的理解以及作者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
但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去在一个素菜故事中寻找新的故事线、新的裂痕、新的困境。
五、非虚构的影视改编
非虚构改编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法律问题:
1)独占性问题:故事不唯一、报道不唯一、著作权不唯一
2)名誉权问题:影视作为艺术创作,可能会影响主人公的名誉权
伦理问题:
1)某些时候记者的报道会对涉事主人公的行为产生影响,如《刽子手之歌》作者的报道,导致主人公失去了上诉的权利;
2)有些人不赞同新闻作品或非虚构写作的影视改编:他们公共性是新闻人的职责,不应拿公共故事去谋取经济利益。
解决方案:涉及公共利益(公共性),是可在公共层面实现价值的。当我们涉及到伦理问题时需要讨论清楚,明确伦理边界。
六、非虚构写作的伦理风险
· 为了主题和结构而牺牲真实准确
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会对大众读者构成挑战,要考虑到大众教育等相关因素。
· 害怕复杂,追求简单逻辑
灵魂深处的真实做不到,不可能不错过每一个细节,新闻创作绝对达不到,只能尽可能做到,有事实核查证明相关细节,但坚持文体创作不能太过刻板。
· 没有绝对的客观,但有绝对的规范
· 作者的身影,“我”的运用
个人主观判断的表达,个人的表达,能够让文本更好看、叙事更方便
· 对个体的善意
存在不确定性的故事写进去可能会毁掉真实个体,这是媒体应该有的善意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