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细数能够影响我一生的书籍,《人间词话》当属其一。这本出自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之手的文学批评著作,以诸多案例解析了诗词的欣赏与创作,建立了一套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内容生产与分发的 44 条法则,正是借鉴了《人间词话》64则的模式。
《人间词话》第十四则: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简单翻译一下: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字“飞卿”)的词,字句工整、精致;韦庄(唐代词人,字“端己”,韦应物的四代孙)的词,逻辑严谨;而李煜(南唐末代国君,词人,字“重光”)的词,思想境界更胜一筹。
在现代内容的创作上,“句、骨、神”分别对应细节、逻辑、主题。理解了诗词,也就学会了如何写好一篇文章、做好一条视频。
六岁时,身为语文老师的父亲送的《千家诗》,是我读过的第一本诗集。那时的我记忆力很好,而且心性恒定。从小学到大学,我背诵了近 1000 首诗词和古文。李白写诗3000 多首,留存下来 990 首,我能背出十分之一;辛弃疾留词 600 多首,我也能背八分之一。
模仿的初级阶段,是字和词。那时,我喜欢把生僻词或者某些典故用在诗中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比如把“月亮”称为“桂华”。直到很多年以后,才明白了自己的浅薄,因为直抒胸臆才是最高境界。辛弃疾这么伟大的词人,也会因用典过多、别人看不懂其作品而被诟病。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细节才是好的?《人间词话》里说得很清楚。《人间词话》第七则:
细节很重要,但必须服务于主题。只盯着细节而缺乏高度的人,难成大器。这就是格局。
这里还要讲一个关于“推敲”的小故事。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所谓“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甚至诗中的一个细节,不惜耗费心血。有一次,他写了一首《题李凝幽居》:
先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全诗以雪为主线, 四个“雪”字贯穿始终。从“胡天八月即飞雪”开始,作者与友人一直痛饮到“纷纷暮雪下辕门”。两人分别时依然是“去时雪满天山路”,最后朋友不见踪影,“雪上空留马行处”。
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则更高一筹。其明线有两条:一是月,一是江。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再到“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最后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全诗15个“月”字,11个“江”字,两者相互衬托、相伴而行。月是主体、江是场景,月出月落之间,江水东流不止。
而在描述月、江的同时,作者又将两种情感穿插诗中。一是游子思念情人,“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同时也在感慨时间的流逝,人与世界在月出月落、大江东去之间的变化,所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此时,情感变成了主体,而江与月又变成了场景,景、情、理三者交融。
有当代文学家这样评价《春江花月夜》的结构: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韵,共九韵。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诗人贯注全篇的感情是悲凉的,但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诗的内在感情虽然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诗中描述的所有细节,比如空中流霜、汀上白沙,也正因为这种严密的逻辑,像散落的珍珠被串成了一条项链。
在这里,给大家提供几种行文的基本逻辑:
(1)时间逻辑,也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叙事。比如我早晨8:00 起床,8:30 吃饭,9:00 上班……这种逻辑简单明了,但容易写成流水账,所以其中又有倒叙、插叙等手段。
(2)空间逻辑,也就是按照地点变化叙事。比如我今天去了两次图书馆、两次超市、两次饭店……这种逻辑的场景感很强,动感也很强烈。
(3)因果逻辑。比如因为我很努力,而且掌握了好的方法,所以考试得了 100 分。需要注意的是,新闻的表述往往是“先果后因”,这样的节奏感会更强烈。
正如辛弃疾的词中所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阅历不够丰富的时候,往往是为了表达而表达。随着人生阅历的逐渐丰富,才渐渐感受到了“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是我最喜欢的词人,《人间词话》评价其词“豪”,又有人评价“沉郁悲凉”。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则是“旷”。这是为什么?因为在辛弃疾所处的时代“靖康耻,犹未雪”,所以他在词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多是“臣子恨,何时灭”。
人无法脱离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成长经历去思考、去写作。三国时期的三位英雄人物——曹操、诸葛亮、周瑜,都得到过后世大诗人的评价。毛泽东写曹操“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主席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所以喜欢同样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杜甫写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是士大夫,却一生不得志,自然推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汉丞相;与周瑜同样风流倜傥的苏轼,则写下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述这位东吴水军大都督在赤壁之战中的飒爽英姿。
2016 年 1 月末的一天,我来到了“为你读诗”的办公室,面对话筒,开始录音。
“为你读诗”是一个知名微信公众号,每天会播出一首或两首由名人朗诵的名篇,包括彭丽媛、星云法师等人都曾参与。作为一个喜欢诗词的互联网媒体人,用现代传播手段去表达千年前的作品,这是让人兴奋的事情。倾听我声音的,不再是无法追踪的听众,而是可以随时互动的用户。
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读起了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寂寞沙洲冷”进入听众的情绪中。一位名叫“鱼沉丸子”的网友听后留言:寂寞沙洲冷,似是故人来。人生有起有落,当尘埃落定,再回首旧时光,那寂寞孤苦倒成人生回忆……五味杂陈,才是人生。
“为你读诗”,让我收获了公众号的第一个“10 万+”。这可以告慰我远在天国的父亲,是他为我启蒙,让诗词伴我成长——在很多时候,课外之功起到的作用超过处心积虑经营的东西。
四年后的今天,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也正是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候。本应繁华的大街上,行人寥落。这个国家,以及每个人的命运都因此而改变,包括我。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如同缥缈的“孤鸿”。我又读起这首词,再一次体会“寂寞沙洲冷”的境界。在这个时候,我会觉得与作者苏轼的距离变得更近了一些,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句、骨、神,或者说细节、逻辑、主题都是为“真”服务。真情实感,才是写作的最高境界。所谓“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最后,附上我的一首词,希望能为这个寒冷的夜,增加一抹亮色。
水边篱落,塑横枝两三,唤名疏影。又拈来、红花一朵,含苞待香。积雪廊檐风吹下,弦月初升清光冷。小筑里,看明烛高照,纤手织。
再起红泥新火,煮陈茶,热凉浓淡。征尘未断八千里,唯觉此境心安。却难耐:时光无据,月华流转。轻叹。且添柴融雪,请盈盈翠袖,加一叶。
赠书活动:
在此文留言且被精选置顶的5位粉丝
给每人赠送1本《源流说》
▲请点击下面文字链接,您可详细了解订阅方式▲
每期12元!值不值,您说了算!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加入新闻与写作大家庭
转载请添加微信丨xwyxzxzs
投稿请email至丨xwyxztg@126.com
订阅纸质刊物请致电丨010-85201321
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丨010-85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