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in An
这是“文字微操”栏目第 3 篇文章,
一切技巧皆可庖丁解牛
文 | 叶伟民
上一期“文字微操”聊了粉饰过度的文病,还模拟了几个歪歪斜斜的句子,结果后台和评论区好热闹,所有平台收到近百条反馈。
如此热情似火,大概缘于大伙儿对文笔的爱恨情仇。什么是好文笔,我们反复聊过。今天我们先请出汪曾祺老师,他在《小说笔谈》中的一段话实在有益——
在西单听见交通安全宣传车播出:“横穿马路不要低头猛跑”,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语言。在校尉营一派出所外宣传夏令卫生的墙报上看到一句话:“残菜剩饭必须回锅见开再吃”,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语言。这样的语言真是可以悬之国门,不能增减一字。
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一个写小说的人得训练自己的“语感”。要辨别得出,什么语言是无味的。
这段大白话相当可爱。高人坦荡荡,明明笔下生花,不掏出个绝世秘诀,却告诉你街头标语见真理。这起码说明两个道理:老一代作家,脚始终扎在土地里;新一代作者,易被花活儿乱眼,失去根基之美。
《受戒》,汪曾祺
这一期“文字微操”,我们就从上期众多修改意见中挑选一二,看看如何让行文准确、简约、优美。当然,文无定法,没有标准答案,只是探讨切磋,这个是要敲黑板的。
(1)方凌白皙娇小的面庞在柔和的月光映射下熠熠闪着羞涩而甜蜜的光芒。
修改建议:
@赵艳
月光下,方凌的面庞白皙娇小,眼中满是羞涩和甜蜜。
@倾
方凌皮肤白皙,面庞娇小,在柔和的月光映射下,她的双眸闪烁着光芒,羞涩而甜蜜。
这个句子的病症被归为“用词过度”。副词、形容词、连词一串串,难缠难解。应该拆短句并去掉不必要的词。选了以上两句,第一句干脆利索,第二句描写细腻些,也未尝不可。不过有些词还可以精简,如划线处。
再选出两句不甚如意的,来带出一些新病症——
柔和的月光照过来,方凌那白皙脸上浮现出羞涩而甜蜜的表情。
月色温柔,方凌白皙娇小的脸庞,被照得羞涩而甜蜜。
第一句,羞涩和甜蜜已经很具体,“浮现……的表情”就显得多余。第二句,能用主动句尽量不要用被动句。
(2)因为她长得矮,还胖乎乎的,因而一见到我们就笑嘻嘻的,而且还热情地打招呼。
修改建议:
@Zhan & @L。
她长得矮,胖乎乎的,一见到我们就笑嘻嘻地打招呼。
这个句子的症状是关联词滥用。因为……还……因而……而且还……既无因果也无递进。去掉、简化,如选出的这句,就蛮清爽明了。@Zhan和@L。两位恰好想一块去了。
同样,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如下——
正是因为矮且胖,笑起来还特别的热情,才会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吧!
因为矮胖,她在外貌上没有优势,或许为了增加几分亲和力,她一见到我们就笑嘻嘻地打招呼。
这两句问题在于“拆东墙补西墙”,用另一个不明所以的因果(或推测),去解释前一个不明所以的因果,做了无用功。
(3)小明与小花的相遇很有浪漫色彩。他们相遇在飞机上,两人相遇时,小明几乎对小花一见钟情。
修改建议:
@把我放冰箱里冷
小明与小花的相遇十分浪漫。飞机上,他对她几乎是一见钟情。
这个句子问题在“用词重复”,一个(或相邻)句子不要重复用词。去掉重复词或换近义词,会好很多。
木心说过,文字的简练来自内心的真诚。我十二万分的爱你,就不如我爱你。修改建议里也有过度演绎的,如下两句——
时间不讲情面地流逝,唯有飞机上小明看到一位女生,时间凝固了一秒、两秒?没有更多,瞬间他不能自拔,一见钟情地知道了她叫:小花。
小明与小花的相遇是浪漫的。他们的初识在飞机上,只一眼,终此生……
《罗马假日》剧照
(4)自9月初小刚借与一个即将退伍回镇里工作的初中同学小军聚会的名义找女朋友小敏见过一面之后……
修改建议:
@张知道
九月初,借着和同学聚会的名义,小刚见了女朋友小敏后……
@周春
9月初借着同学退伍聚餐那档(当)口,小刚才约上女友小敏见了一面,(之后)……
@舍得•专注
小刚的初中同学小军,即将退伍回镇里工作。9月初,小刚借与他聚会的名义,找女朋友小敏见过一面。之后……
这一句的问题在“句式过绕”,实在折磨读者。因为缺乏上下文,初中同学小军在这里重不重要,对情节有无影响,无法判断,以上三句依次信息量递增,做到通顺、达意。
(5)仿佛记忆的流年里有一根红线被缘分奇妙的指尖轻轻的拨动的几许……
这个句子的问题是“情绪过度”,收到的反馈最少,很多人说没看懂,不知道怎么改。这也是我故意埋的坑,好来体验堆砌意象是如何空洞漂浮。
“流年”、“红线”、“缘分”、“指尖”、“拨动”、“几许”,这些无信息和逻辑关联的词堆在一起,除了带来故弄玄虚、似是而非的阅读感,无任何有效表达。
泛滥的偶像剧拉低了人们的情感书写能力,粗浅漫溢的抒情,为赋新词强说愁,增加了稚气,消解了深刻。
我们再回头看近80年前,言情前辈是如何写爱的——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作者是张爱玲,那个18岁就写下“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的女子,她的笔下之爱,没有无病呻吟,也没有空洞的咏叹,她最终要写的是血淋淋的现实和赤裸裸的人性。
| END |
【推荐阅读】
公号首页对话框
输入关键词获取👇
文笔 | 人物 | 特稿 | 读书
科技 | 伊力亚 | 66号公路 | 商业
专栏 | 采访 | 习惯
写作四元素
叶伟民写作
微信公号:yeweimin121
微博:@叶伟民写作
知乎:叶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