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戏说编辑功夫|名家专栏·孙琇

孙琇 木铎书声
2020年10月17日 04:20

图片


编辑基本功有哪些?业内很多专业教科书和专家都讲得头头是道,内容大同小异,貌似有理的内容并未体现编辑的特征,要总结出几条编辑特有的基本功,还真是困难。如果从“异数”来概括,是不是反倒会让很多编辑产生启发?于是,突发灵感,从脑海里蹦出来四个字——偷、仿、悟、达,这倒可能有点儿意思。



先说偷。“偷”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东西一般是指物质的,偷东西是要遭谴责与处罚的,这时的“偷”自是贬义。但如果你的知识、你的思想和技艺是从别处“拿来”的,并且能够通过模仿转化为自己的,那偷就变成正当的了。于是,在不少武侠作品中出现了“偷艺”的情节,而编辑需要的就是这种功夫。


明明是学,为什么说偷呢?这还得看编辑的职业特点。编辑这个行业,长期以来没有专门的学校培养从业者,也没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而从事编辑工作所涉及的知识技能门类偏又庞杂而多变。


于是乎,一个人从事编辑工作后仍需要学习,需要充实。幸运者,遇个好“师傅”可以带上一程;不幸运者,则只能摸爬滚打“自学成才”。于是,东一笊篱西一耙地捞回东西装入大脑,“据为己有”,这种做法,几近乎偷。


说是偷,还在于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不同。一是这并非名正言顺的授与学,而多是授者无意,学者有心;二是并非师从某一人,而是可师读者、师作者、师同行、师有机会接触的专家学者;三是并非只偷完整的知识,也可是某一思想、某一点子、某一技巧、某一经验、某一招一式,并无定形定规;四是如何偷全在学者自行揣摩、自行掌握,借用电影《地道战》中的台词:

“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这种偷不是我的发现,近似的表述只要留心并不难找到。这里随便找两条。一是沈昌文先生所说:

“办法是同各色各样的作者、读者交流思想感情,目的是从他们那里汲取知识资源。而所有这些,说得难听,实际上还是一种对知识资源的‘贪污盗窃’,只不过彼此都心甘情愿而已。”(《阁楼人语》第20页)


另一是当编辑的马小娟女士所说:

“因为深圳市委宣传部要和国家文物局合拍一百集的电视片《中国博物馆》,我这个总撰稿之一跑去深圳找余秋雨老师喝酒,推杯换盏间‘偷取’他脑子里的博物馆概念。”(《吾师余秋雨》第52页)


其实,混迹于编辑圈的人都可以从自身经历中找出例子的,只是肯不肯说出来罢了。



二说仿。仿就是模仿、仿照,仿是学习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我的记忆中,小孩子学毛笔字,大人总是要拿来一张打了方格、格中有正楷毛笔字的纸,另找一张毛边纸拓上去,让孩子照住透出来的笔画在上面摹写。那下面的一张叫“仿引”。


孩子就是在这种模仿中,开始学会了毛笔字的基本写法,而要写得有些水平,以后还得照上字帖去写,仍是模仿。这个做法在编辑中是常有的,不过做起来要比这复杂些罢了。


仿,必须先学会寻找仿的对象。曾有位大人物说过,

“有所发明不容易,有所发现并不难”。


这个发现当然包括你需要模仿的对象和需要模仿的地方。仿也是一种学习,但又与一般的学不同,这个学是和做结合在一起的,是立竿见影地做,做的结果是搞出与所仿对象相近但又绝不相同的“另一个”。是不是善仿,就看能不能找准仿的目标又恰当地把握仿的程度。这很像一句老话,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说编辑要会模仿,可能有人不以为然,他们会搬来“理论”,称编辑的贡献在于创新,你却说模仿,档次太低了。这话猛一听有点吓人,但细想并无道理。


一来创新谈何容易,看看历史与现实,真正堪称创新的作品其实寥寥。二是创新也往往是一些方面的创新,其基础仍是模仿前人。在出版界这类例子很多,上世纪80年代一部《唐诗鉴赏辞典》引来了多少“兄弟姐妹”,哪一本不是模仿的结晶?


后来有人发文章呼吁要保护选题权、编辑权,绝不是无病呻吟,但是如何界定这些权利,恐怕是法学界目前也解决不了的难题。即使真到这些权利进入法律,可模仿之风也遏制不住,甚至可以说就不该遏制。因为广义地讲,无论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个人的成长都自觉不自觉地离不开这个“仿”。


任何成功的编辑都有一种善仿的基本功,当年《读者》筹办之初,不是也在仿美国《读者文摘》吗?更具体地说,在刊物的版式上:

“胡亚权找来—些流行的报纸与杂志,开始研究别人是怎样画的”,


“胡亚权把这本杂志拆散,贴在墙上。每天揣摩别人版式的长处与特点。从模仿开始,体会别人的版式,慢慢地形成适合自己的风格与标准。”(《读者传奇》第15页)


《读者》是当代中国最成功的杂志之一,成功的原因很多,但肯定有编辑功夫过硬这一条,而过硬就包括“仿”的过硬。



三说悟。悟是领会、明白之意,但较之领会、明白,“悟”显得更玄妙一些,有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味道。


在佛教中,悟是“见实相”,大概是指通过身心体验发现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意思。人们常说悟性如何,就是说这种“见实相”的能力如何。悟性与天赋有关,但也需后天培养。


对编辑来讲,悟则十分重要。因为编辑面对的是各种知识、信息,其中会不断遇到自己以前没接触过和不熟悉的内容,编辑技能也绝不是读上几本编辑学或编辑教程就可以掌握的,所以,是否注意并善于从实践中不断悟出些道道来,对于成为一名合格编辑乃至好编辑至关重要。


老编辑会有好多经验,这些经验全是靠在实践中研究、比较、总结而得来的,这个过程就是悟。有些书本上没讲的东西更需要自己去领会。30多年前,《北京晚报》有过一个人物专访栏目,每次千把字,很受读者欢迎,后来还结集出过一本书叫《京华人物》。


当时我在报社当编辑,就研究这个专栏,从中就悟出了一些专访的规律,很基本的一条是访普通人要写其事迹,访知名人物则要写其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我后来写的一些不多的专访,就是照此办理。


编辑的悟,往往还可悟出许多与编辑工作有关但又适用于更大领域的“道道”来。如那位郑元绪,作为《读者》的创办人之一,他给报刊进修班讲课中就有很多悟出来的惊人观点:

“领先读者,只领先一步”,“人性是永恒的主题”,“人的本质——健康与真实”,“再高尚的人也阅读色情,再卑鄙的人也崇拜英雄”,“残缺创造了特色”,“最笨的工作是最有价值的工作”……(《读者传奇》第168-169页)


这样的悟,体现了编辑的造诣,编辑的功夫。



最后说达。达是指通达、达观、旷达。这是编辑的心理功夫。任何一种职业都有相应的心理素质要求,例如一个见了血就害怕的人绝对干不了外科医生。编辑职业的特点是一种文化上的特殊服务。


编辑常被人说成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行当,社会这样认为可以理解,而编辑自身也念叨这话反映出的却是一种不太平衡的心态。做编辑多少得有点儿知识、有点儿学问,但又绝不是大知识、大学问。如果是,那早自己著书立说了。


然而,偏偏编辑又免不了要与学问上、地位上、利益上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打交道的过程又往往在进一步提升对方的学问、地位、利益,于是难免心态失衡。而纠正它的办法,就是让自己达观些、旷达些。


何谓之达,很难说清楚,这似乎是一种一切都在乎又一切都不在乎的心态。倒是作家王蒙在一篇《有无之间》中讲得透彻,讲得深刻,而这又正是针对《读书》杂志编辑的经验讲的。王蒙认为这是一种无的状态,一种趋向于零的心态。


这种心态“一曰以无限作为参照,有极大的胸怀”;“二曰这种无是一种弹性,不是刚体的不可入性”;“三曰容受性,如老子讲的,一所房屋,因为它的四壁之内是无,才能使用”;“四曰服务心态,自己既然是无,其用便在于为众人的有服务”;“最后是无我状态,无欲则刚,有容乃大”(《阁楼人语》第4页)。


这该是“达”了,能修炼到如此境界,实属不易,但以此境界为追求目标,并非难事。就从我接触过的一些编辑前辈看,不少人退休十多年了仍活跃在知识界,大致都具备或追求这种心态。


故而,“达”是一种心灵的健康,一种编辑需要的心灵健康。


图片


行文至此,四字讲毕,原来想取题目为“细说编辑功夫”的,但是否成理,尚无把握,于是改动一字,成了“戏说编辑功夫”。戏说嘛,信与不信,就全在读者了。




作者简介





孙琇,曾担任山西人民出版社编审,《编辑之友》主编、《中国编辑》编委、《中国编辑研究》编委。论文曾获全国首届出版科研优秀论文奖,山西省首届社科优秀成果奖等。本文选自作者作品集《编辑如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表时经作者同意略有修改。





排版丨 张瑶

审校丨 杨莉  齐琳

运营丨 夏国强


图片

修改于2020年10月18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木铎书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