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一起上一堂哈佛的非虚构写作课

钞越 刘延 红尘 红尘国际青年写作营
2020年11月13日 07:44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什么要在一起读书


图片

领读人红尘:

放下一切,安安静静在一起读一本书是最快乐的一件事。

 

我们的中英文名著阅读沙龙已经在一起读了4本有意思的书、有影响力的书啦。

 

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卡伦的《走出非洲》,聂鲁达的《二十首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塔拉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关于阅读,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专业化的阅读,专业领域的阅读,Professional Reading可以让你在事业方面、擅长的领域一直保持很前沿的思考。


比如张小龙,微信之父,他让数十亿人每天花费那么多时间在刷微信上,而他自己却是一个深度阅读者。


在《众媒时代:文字、图像与声音的新世界秩序》一书中,他说为什么比别人想得多,超前到那种程度,就是因为他读的书特别多,这可以让你在你的专业领域保持比较领先的思考、眼光、见识,以及随之而来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接下来第二种,就是素养阅读,或者叫文学阅读,情趣阅读,Literary Reading


这种素养阅读,就和你的爱好、内心的需求、情趣有关。就像我们之前读过的海明威、卡伦、聂鲁达、塔拉写的书等等。

 

想象自己是一粒在文学经典中飞翔的种子吧。

 

今天我们选择要分享的这本书,《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属于第一类的专业领域的阅读,有一点点难,但是读完后你会获益匪浅。

 

有时候就是这种交叉的、跨界的阅读,不同类型的阅读,也是很需要的,它能丰富你的眼界,打开你的胸怀,也能改变你既定的思维方式,会有更深厚的习得与积淀。


▲期盼伊人永在

图片
我的阅读感悟
 领读人 | 红尘

图片

No.1

创作经验的精髓 


这是美国51位获得普利策奖、国家出版奖,特别有经验的作家、新闻人对非虚构写作的创作经验之谈,对他们自己的创作经验的总结,以及创作经验的思考。

 

读完以后,我真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种点石成金的感觉,说得特别有道理的那种感觉。

 

为什么呢?

 

因为每一个创作者,在写作时,都是本能的、感性的、潜意识的。


而当他回过头来梳理他为什么这样会这样写,他的选择、思考,以及运用的文学手法等,就会更加的深思熟虑,更加的理性。而这种结合了感性情感与理性思考的创作经验、创作方法,就会对其他的阅读者产生很好的启发。


No.2

启发与实践 


没有哪一本书的创作经验,在你读完以后,你就会知道怎样写一个故事了,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它还需要你在以后的阅读中,不断去印证,不断去思考,以及不断地去实践、去操练、去运用,才能形成你自己的创作方法、创作风格。

 

也就是说,读这本书,它所起到的是一种启蒙、启迪、引导、引领、感染的作用,是一种思维的导图,一种思考的方法。


而最后,还得靠你自己的实践,亲身经历,把这样的感悟、体悟运用到你的创作之中,才能有更好的提升,更好的收获。

 

光听、光看,不练,是不可能进步的。

 

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可谓句句都是金,是那些写了一辈子的作家、记者们,他们可能都写了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作品,而从他们的写作中,仅仅用几千个字总结出来的他们的创作经验,是高度浓缩了的文学规律,有很多给人以启发的地方。

 

对普通的读者、阅读者来说,是很难一下消化、吸收的,是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慢慢理解、来慢慢体会的。


No.3

抽象的阶梯 


下面具体分享一下,对我特别有启发的一个章节。在P103,作家罗伊写道:


对讲故事的记者来说,抽象阶梯是最好用的工具之一,尽管它并不是最容易理解的。我花了大概15年时间才弄明白如何得心应手地运用它。


美国语言学家S.I.早川在《行动的语言》(Language in Action)一书中,提出了这个概念:抽象阶梯(Abstract Ladder)


他说:“所有的语言都存在于阶梯上,最概括或抽象的语言和概念在阶梯的顶端,而最具体、最明确的话语则在阶梯的底部。“

 

在讲故事时,我们在阶梯的顶端创造意义,而在底部去做例证。

 

阶梯顶端的写作是言说,它呈现概况,阶梯底部的写作是展示,它呈现细节。

 

而抽象阶梯,却可以帮助写作者,弄明白如何在顶端表达意义,又如何在底部举出具体例子,并且避免中间的浑浊状态。

 

当你在精心布局的叙事中展现细节,它会带领读者向阶梯上方走去,在他或她的脑海中,意义自然就从故事中获得了。

 

如果你给我展现一个14岁的小女孩,在一个大冷天把自己的大衣,给了一个流浪者,你无需告诉我,他多么富有同情心,他的行动说明了一切。


那么,我是在2019年3月,开始读到哈佛这本书的。我当时大吃一惊,其实很多非虚构写作的作家,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在创作他们所写的故事的,只是没有意识到罢了。

 

我回过头去做了检视,在我2016年写作《梵香》一书时,已经大量地运用“抽象阶梯”的思维方式,来创作了一个个在佛祖故乡的故事了。

 

以这篇9000字的故事《穿越十分之一的地球来看你》(Through 1/10 of the Earth to See You)为例。

 

这个标题也是主题,我要写的是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之后,我为什么要回到尼泊尔去做国际志愿者,从2007年到2016年,9年的时间里我对尼泊尔这片土地、当地人倾注的感情。


No.4

其中一个小片段是这样的



那时的我既是那个看着地图无法远行的伤心人,也是那个看着镜子准备回家,回尼泊尔这个第二故乡的痴心人,在尼泊尔这面镜子里我看到这个世界也看到自己。

 

我在中国十分焦急,联系不上任何一个在徒步中帮助我、与我有生死之交的向导。我能为那个山中天堂所做的,就是奉献一点点爱的心意。我与中译出版社发起了在当当网购书《徒步喜马拉雅极地与你相遇》的捐款活动,与读友一起将约5000元的售书款通过当当网和腾讯地震援助项目予以了捐赠。


那是为雪山圣地一瓶水的援手,为尼泊尔母亲一滴水的恩情。我相信世界的改变不因少数人的很大努力,而因大多数人的一点点。

 

图片


2016年,我终于能够再度带着远行的地图,穿越1/10的地球,重返博卡拉。灾后的湖滨区,充满着破碎与心酸,也充满着新生与机遇。而最令我宽慰的是,博卡拉的朋友们都安在。


向导毗湿奴说孩子们安好、牛羊安好,只是嘎措克老家粉色的房子裂开了大缝、大坑,需要重建,而我们曾经走过的很多上千年的村落、宿营地已经夷为平地,不复存在。

 

在2008年10月,我第一次遇见毗湿奴时,他29岁,1.85米,如豹子般健美、敏捷,曾两次作为我的徒步向导,陪伴我走完了约500公里的布恩山与佐姆森之旅。


当我在2016年10月,想从博卡拉起步,进入上木斯塘禁区完成我的未尽之旅时,他已经37岁,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了两个孩子,并在中湖滨区有了一家叫Danfe Hotel,尼泊尔人叫虹雉、中国人叫九色鸟的酒店,那是他卖了家里的稻田和牛群在博卡拉和朋友一起刚刚建起的一家漂亮酒店,用尼泊尔的国鸟“九色鸟”来命的名,正处于刚开业一个半月的压力期,也是最需要人手的旅游旺季。

 

当他知道没有向导愿意和我一起进入上木斯塘禁区时,他犹豫、纠结了3天,最后还是放下了酒店的一切事务,重新为我背上了15公斤重的背包。


而那时,他已经有4年时间没有背包当过向导了,他做过滑翔伞飞行员、酒店经理,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中产阶级”,体重从以前的140斤发福到180斤,在重新背包徒步的第一天气喘吁吁,和我这个弱女子一样艰难;但在一次雪崩的意外中,他救了我的命,在那场灾难中,有数十个徒步者、登山者失踪。

 

问他为什么会重新为我背包、起步?他说:“Pearl,我害怕你永远都回不来了。”

 

在地震、雪崩这些大自然不可预料的灾难里,人很容易就失去了性命,但在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情怀,它叫“生死相依,侠肝义胆”;世间还有一种美丽,它叫“不离不弃,永远”。

 

灾难离去后,我怀里拥着的是喜马拉雅最纯净的空气,天空透明清澄……



随后,我写了好多个在博卡拉做国际志愿者的生活片段。坐台教中文,翻译菜谱,搭建避难所,与灾后的孩子一起跳房子、玩耍……
 
自然而然,进行到文章的最后,故事的最后,我写下了对这种志愿者生活的真实感受,这也是这篇叙事所要呈现出来的意义:


图片


图片


真与善是会相互影响的。

你停留过的地方,你教授的语言,你善待过的那些孩子,人们发自内心的喜爱和热情也会感染到你以后对生活的态度与方式的,将生命里的享受、真善、穷困、磨难、悲悯、帮助、思考、智慧以及无处无在的爱的光芒,灌注于笔尖,写成为文字,那又是我的一次心灵行走的美好旅行。





图片
故事与我们血脉相连
 领读人 | 钞越

在靠近苏丹的埃塞俄比亚边境,干旱、饥饿、疾病、死亡都聚集在这里。

 

在这个满目疮痍的地方,除了绝望和痛苦之外,每晚某一个固定的时间,你竟能听到甜美的歌声,一遍又一遍。

 

是谁在歌唱?又在唱些什么?当地的一位翻译说,这是在讲故事。

 

难民们在他们的居住地无法继续生活下去之后,就会结伴来到饥民营。再次住下后,老人们会让曾经住在同一个村子的孩子们围拢在一起,听他们歌唱。

 

这是一种仪式。通过这种仪式,老人们把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律法背负起来和孩子们同行。


在《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这本书的第一章,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雅基说起了叙事的重要性。

 

讲故事,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方式,不仅强大,而且历史深远,也不仅限于某个民族或某种文化。

 

回想一下,我们是否也是在长辈们口耳相传的故事中慢慢长大成人的呢?

 

故事就是这样与我们血脉相连。时移世易,沧海桑田,但故事却一直绵延不绝。

 

当你回答了“然后呢”这个问题,那你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广义上说,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文学创作。这一概念首先被西方文学界所引用,亦被称之为“第四类写作”,这种文学形式因其特殊的叙事特征被誉为新的文学可能性。

 

图片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


2015年,白俄罗斯著名非虚构作家、新闻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悲鸣》《锌皮娃娃兵》就是非虚构作品。

 

上次我们名著阅读沙龙分享的塔拉·韦斯特弗写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也属于非虚构作品类型。

 

所以,我们今天探究的问题就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呢?也就是如何进行非虚构创作呢?

 

每年秋天,在哈佛大学的尼曼基金会(the Nieman Foundation),要举办三天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非虚构叙事艺术和技巧。

 

来自世界各地的上千名成就斐然的作者和编辑,在会议上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建议,而这些“秘籍”经过提炼,汇聚成了91篇文章,最终凝结在了《哈佛非虚构写作课: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这本书里。

 

本书的作者马克·克雷默(Mark Kramer)是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总监和驻留作家。另一位作者温迪·考尔(Wendy Call)是驻西雅图的自由职业作家和编辑。她的叙事非虚构作品曾发表在六个国家的杂志和文集中。


图片

 

两位作者在前言中写道:

 

“写得好很难,乃至备受煎熬。写得好要求勇气、耐心、谦卑、博学、见识、执着、智慧和感受力——你孤单的书桌上都得具备。” 


我想每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对这句话都会产生共鸣。因为写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能够轻易完成的,总会碰到或多或少的困难需要去解决。

 

在非虚构写作中,从寻找选题、采访设计,到写作、编辑、揭露真理本身,到如何把故事讲述得精彩且流畅,在这本书里你都能找到相关的建议。

 

这本书没有一味地讲述经验方法,而是在每一环节都有不同观点的讨论。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发你的思考。

 

即使在本书中,对于叙事性新闻写作(非虚构性写作),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有人不认可叙事性新闻写作:

“这种文学性的故事写法,会让人无法严肃对待这些罪行,因此也就损害到了正义之被伸张的前景。”

 

有人为此反驳:

“对于某些主题来说,如果不选择这样的写法,就意味着根本没人会读。希望读者在读完一篇报道后,也许能够生出那么一星半点的在意出来。”

 

有人说:

“抓住一个想法,一个中心的点子,然后努力去落实它、发展它,把它变成一个故事,变成了一个讲出了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某些东西的故事,就是叙事性新闻写作的根本所在。” 


那么,假如你是一位作者,你计划写一本非虚构类型的作品,你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首先,你要有好奇心,才可能有开始。

 

被称为美国“文学性新闻”中坚力量的盖伊·塔利斯说,“现在,我已经过了70岁,可我的好奇心还跟我22岁的时候一样,一点都没少。”

 

就像锻炼你的肌肉一样去使用你的好奇心,你就会有机会发现好的主题。当你有了一个好的想法,那就紧紧抓住它,让它在你脑海中逐渐生根发芽。

 

接着,在确定好主题之后,你需要多读书。


可以读一些好的纪实性的书,也可以读一些好的侦探小说。当然你也可以从好编剧的剧本中挖掘灵感,仔细考究他们是如何构建一个好的故事出来的。

 

一个好的故事总会讲述一个普适性的真理。具有持久性或者重要性的议题,比如旅行、生活、人性等,往往都是经久不衰和受人关注的。

 

随后,采访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这本书里提供了很多的技巧。


从如何设计采访,采访时是否录音,如何与受访者建立亲密关系,是否需要沉浸于采访中,跨文化采访中需要注意什么,这本书中都有涉及。

 

在采访时记得写下你所有可见、可触、可闻、可听的事实。有了这些材料,当你组织语言时,就能很容易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和感受。

 

非虚构各种不同流派的写作类型包括人物传记、游记、回忆录、个人散文集、评论、历史写作、调查报告和广播纪实等。


这些流派在作家们对不同主题的尝试中得到发展,每一种流派都展示了一条呈现真实故事的道路。

 

图片


当然,一个好的故事还需要一个好的结构。


开头、结尾、排序、引语、表达、人物、细节、场景、故事重点、情感,以及写作时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


在作品完成之后,如何编辑、出版,如何和自己的编辑打交道,每个部分都需要作者认真用心去构思。

 

如果你对一个好故事是如何锤炼出来的感兴趣,在这本书里你能找到答案。

 

如果你想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本书同样也是一本不错的行动指南。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职业撰稿人,这本书里还给出了传媒业中的职业生涯规划供你参考。

 

可能听到这里你觉得这会是一本很无聊的工具书,只有干巴巴的理论建议和方法指导,但是其实并不是。


这91篇文章都是包含着作家们亲身的经历,这些经历都是他们写作过程中真实发生的事件,然后由此事件得出的经验之谈。

 

比如,特德·康诺弗教授曾经被分派了一篇文章,让他去写纽约北郊的一些监狱惩教官员和家人的故事,他就去申请了一份惩教员的工作,在一座监狱里待了10个月来完成自己的写作。

 

《洛杉矶时报》的记者索尼娅·纳扎里奥,则讲述了她花费18个月的时间,跟随一名洪都拉斯男孩非法进入美国冒险的故事,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人们,移民者因为太穷而冒着生命危险逃离贫穷的事实。

 

我想,仅仅是阅读这些刺激又危险的故事,就能够满足你想要在这本书上获得的阅读体验了。而故事之外的大量的写作经验,则可以回答你的写作上的难题。


最后,我想引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庆光博导在中文版序中的话:

 

无论什么时代,人们对新闻、对内幕、对故事的需求都是永久存在的,只是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也许会换个形式出现。无论在任何时代,事实的深度发掘、真谛的本真揭示、故事的精彩讲述和内容的流畅呈现,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认为这本书也适合更广泛的读者,无论你是否从事新闻或写作的相关工作。因为,讲故事、听故事、分享故事是我们基于社会交往和本能需求的信息行为之一。读完本书的一大触动,就是忍不住想要坐下来写点什么,感受讲述和探索带来的快乐。


至此,这也是我们今天分享这本书希望达到的目的。



图片
一篇非虚构作品是怎样诞生的?
 分享人 | 刘延

提起非虚构写作,我们很容易会想到新闻稿件,我想这也是红尘教授极力推荐我们看这本书的原因。而我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也觉得这本书中分享的创作经验对我很有帮助。

 

读这本书使我开始思考——一篇非虚构作品是怎样诞生的?

 

我从书中分享经验的作家、记者们那里总结了四个过程——采访、思考、写稿与修改。


在采访整个过程当中,你的非虚构写作作品就是一个原石,采访就是你挖掘到它的过程,当挖掘到原石之后,要进行思考、写稿、修改,这时的你就像个玉雕师,你就在原石本身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根据原石的质地和本身纹理去进行创作!这个过程不要你去填补空缺,也不要你把两块玉拼接起来,你要谨遵事实!事实是非虚构写作者的底线,你要做的就是写好这个故事!

 

其实在没有深入学习新闻采访写作之前,我自己在简单地写一些小说,我爱看言情小说偶尔也练练笔,虽说这类小说大部分是虚构的,但实际上也来源于生活。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文字受到来源于个人阅历、社会经验、知识储备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不管是在题材还是表达方面都有很大的缺陷——我讲不好一个故事!

 

而这既是一本非虚构写作经验谈,又是一本可以当做案头工具的教科书,对喜欢写作的小伙伴很有启发作用。

 

图片


这本书讲了一些专业作者、专业编辑对于非虚构写作等问题的经验。比如针对如何选题?


书中有位记者说——失败者的更衣室比成功者的更衣室有更多新闻。比如有位记者说他要把100个笔记变成35000个词,收紧叙事太难了!


书中关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对我这样的新闻小白来说简直太有用啦,当然,如果想要在写作方面有所突破,我还要继续读读读!

 

真的,一个好的写作者既要有洞察力,又要有简洁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要热爱生活,多听,多记,多聊,多交朋友!

 

书中有位记者分享:


有时候,我坐在饭馆里,或坐在公园凳子上,捧着本书,听周围的对话。听到有趣的事情,我就说,“不好意思,我听到你们说……我可以跟你们聊聊这事吗?”人们通常都乐意。


他们把挖掘好故事都当成日常习惯了,这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图片

精彩花絮这里看!


当我们在写作营群里做线上分享时,参与的读友讨论得很激烈。


图片

牧马人 MOXIANG ART

图片

边听边问,想请教一下关于文章尾注的作用(244页),我个人比较喜欢看尾注,引用来自什么地方,觉得来龙去脉更清晰了,真实感更强……


我觉得,写作者需要带着好奇心去讲述故事,读者一样带着好奇心去读故事。好故事大家都想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就像我们喜欢看花絮一样。我个人觉得尾注就像一个“花絮”一样,可以让故事更加完整,也体现了故事的真实性。

图片
图片

朝夕


图片

竹之韵

图片

关于尾注,我的看法与作者略有不同。


图片


也许我的理解有误,如果是“花絮”,那就另当别论,“花絮”我是喜欢看的。


我们通常可以做两篇文章,一篇是主文故事,一篇是后面的花絮,或者叫采访后记。这样比刻板的尾注更好看一些。


这本书的翻译,尤其涉及专业词汇,翻译得不到位!比如,果壳段,直接按照字面直译的,没人知道是什么?


原文是 nut paragraph,意即核心段,中心主旨段!

图片
图片

红尘在路上


图片




中英文名著阅读沙龙·下期阅读书目 图片





  第六期阅读书目:
《月光的合金》
(美)露易丝·格丽克 Louise Glück 著

 

图片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作品。诺奖授奖词: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冷峻之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露易丝·格丽克是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众多文学大奖得主,享誉诗坛已久,作品首度引进。


•本书包含的四本诗集均为格丽克成熟期的作品,不乏大奖之作。

 

四本诗集分别为《野鸢尾》(普利策诗歌奖)、《草场》、《新生》(《纽约客》诗歌图书奖)、《七个时期》(普利策诗歌奖短名单)。


中英文名著阅读沙龙,会在平安夜一起来分享诗意的生活,永远欢迎热爱阅读的朋友来参与。





图片

喜欢这篇分享吗?

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并点亮在看
阅读 旅行 文学 创作
更多精彩等着你来发现
图片
图片

        

文字|钞越 刘延 红尘 

排版 | 钞越

图片 | 红尘 钞越 竹之韵 

编审 | 红尘


图片


图片

阅读之美,超出了你我的想象

图片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头豹子

图片

我深深呼吸着,透过荆棘树袭来的轻风

图片

这是世间所有青春与爱情的样子图片

出生没法选择,但你可选择受教育的方式图片

一个美国野女孩的救赎之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红尘国际青年写作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