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时政新闻成为爆款产品,这些“微表达”功不可没

季铖 城市党报研究
2021年05月24日 02:11

击蓝字

关注我们

【摘要】融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为了让“拳头产品”时政新闻更好地传播,纷纷进行“微表达”尝试,让新闻内容顺应当下碎片化的传播趋势,收获了良好效果。主流媒体可以沿着这一方向继续深入探索,在“准”“深”“融”等方面发力,让时政新闻传播得更广更深,也让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获得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时政新闻 微表达 主流媒体



身处信息大爆炸的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有了麦克风,人人都可成为自媒体,传播主体与传播平台边界愈发模糊。与此同时,移动阅读成为主流,受众更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接受信息,进而导致信息本身的不断简化。时政新闻作为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往往因选题、篇幅等给人一种严肃感,其内容在越发快餐化的传播环境中显得有些异类。


为了让新闻更契合当下环境更好传播,近年来各路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不断推进新闻内容本身的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将传统表达方式替换为更顺应当下碎片化传播趋势的“微表达”,即对内容进行“瘦身”,同时以更鲜活的方式进行呈现。从一开始在文体新闻、民生新闻等类目上小试牛刀,到如今“微表达”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时政新闻上。


化繁为简,越来越多时政新闻“轻装上阵”


面对互联网技术升级带来的传播方式变革,主流媒体在经历最初的冲击站稳脚跟后,纷纷开始努力转型,融入新媒体浪潮。如今,只要一有热点新趋势出现,大家都会迅速跟进,时政新闻的“微表达”这一趋势当然也不例外。目前,越来越多时政新闻“轻装上阵”,呈现出“多”“快”“新”等特点。


数量多,已经成为“标配”。作为新媒体传播的主阵地,各家主流媒体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上,时政新闻“瘦身”后的推文早已成为时政版块标准配置,数量庞大。《人民日报》是国内最权威的主流媒体之一,打开其微信公众号,可以直观感受到一点,几乎所有重点时政新闻都会有“微表达”版本的推文。例如,《人民日报论“爱国者治港”,这些话振聋发聩》,从《人民日报》社论中选出金句,聚焦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这就是中方立场》,用图片形式摘取对话中的精彩话语,直击中美高层阿拉斯加战略对话现场。除了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力,各主流媒体原有载体上同样也在给时政新闻“做减法”。比如,为重要时政新闻提炼核心要点、配制图表等,通过这些更简练鲜活的表达方式让时政新闻内容更好触达受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图解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以2021年3月6日当天的省级党报为例,《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河北日报》《海南日报》等大部分报纸都对前一天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图解。


速度快,及时作出反应。曾经,时政新闻常常囿于其重要性高、要求严、篇幅长等特点,报道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导致时效性不如其他类别的新闻,但“微表达”正好解决了这一痛点,让时政新闻可以更加灵活机动,报道速度随之大幅提升。比如,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新华社法人微博“新华视点”第一时间开设“习近平赴福建考察调研”话题,每天都有相关推送,简单几句话的介绍加上现场图片视频,让读者第一时间就能了解到总书记的考察动态。再比如,2021年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刚刚作政府工作报告,当天10点28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了!只有600字》,让读者几乎同步就能迅速了解报告中的亮点热点。


形式新,走在技术前沿“微表达”带来的简化并不是简单做减法。目前,各种时政新闻“微表达”的形式层出不穷,从常见的做图表、拎金句,到眼下最热的短视频、H5,各种新颖创意不断刷新着受众对于时政新闻的刻板影响。早在2019年,AR技术刚刚开始出现在传媒领域时,《人民日报》就在当年度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尝鲜,读者只要用手机扫描当日报纸,就可在手机上获取延伸信息,包括视频、360度全景、2D动画和3D模型等更丰富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加深入、更多层次了解两会动态。随着5G应用的不断普及,很多媒体也把这一技术带到时政报道的“微表达”中。《新华日报》在今年江苏省“两会”和全国“两会”期间均推出“5G消息两会通”,通过5G消息和短信小程序融合的方式,让读者可以像阅读短信一样点开浏览最新两会新闻,还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富媒体形式进行信息交互、在线留言等,接收到多样化、个性化的内容。


顺应趋势,“高大上”内容飞入寻常百姓家


融媒体时代,传播出现及时化、碎片化、互动化等诸多趋势,新闻“微表达”的出现正顺应了这些新趋势,有效促进了新闻传播,也让很多主流媒体逐渐享受到了新趋势带来的新红利。“高大上”的时政新闻也插上“微表达”的“翅膀”飞入了更多“寻常百姓家”。把视角聚焦到这一现象,可以发现时政新闻进行“微表达”后存在诸多优点。


灵活机动,传播效果迅速提升。信息爆炸的当下,热点层出不穷,一个热点在一天之内就能走完从出现到引爆再到消逝的全过程,来得快去得更快。打铁必须趁热,想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生存,就必须灵活机动,第一时间把握住转瞬即逝的热点风口。曾经“船大难调头”的时政新闻“瘦身”后,让灵活成为了可能,从而能更好把握住热点,大幅提升传播效果。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会议刚结束没多久,北京日报社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就发出推文《总理记者会极简版,全是金句!》,聊聊数语把总理在记者会上回答的11个问题清晰呈现。彼时,总理记者会正热,该推文迅速在微信朋友圈刷屏,阅读量很快突破10万+。这便是“微表达”的优势,试想如果要长篇大论详细报道总理记者会,那肯定就会错过热点时间,严重影响传播效果。


双向互动,内容不断迭代升级。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双向互动,在时政新闻通过“微表达”不断“出圈”后,也引起越来越多的评论、讨论。以往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时,内容的提升更多靠采编人员自身业务积累,如今在及时接收到受众反馈后,便可以更快对内容进行改进,而更简练的内容也便于升级,从而让时政新闻的内容迭代进入一个良性循环。2019年7月,央视推出《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因为其诙谐轻松的风格很快吸引大量关注,被不少网友称为“简化的新闻联播”。短视频中,一方面“国脸”们一改往日严肃,经常与网友们隔空交流观点,互动性很强,也更容易找准网友兴奋点,产生现象级传播案例;一方面,编辑会根据网友们的意见建议,将一些《新闻联播》中播报过的时政新闻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让时政新闻也频频登上了“热搜榜”。


爆款频出,舆论更好聚焦重点。时政新闻曾因其“高大上”的固有印象,导致受众面不宽,再加上以往不少时政报道或是“板着面孔”,或是进行灌输式说教式报道,内容乏味,传播进一步受阻,导致很多重大热点事件甚至是国家大事,在社会上尤其是年轻人中激不起舆论的水花。但正如上文所述,“微表达”时政新闻如今正频频“上热搜”,常常“出爆款”,在不同媒体平台上牢牢占据重要位置,也让其承载的时政新闻本身稳稳回到了舆论场的中心,让公众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大事要事有了更多关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作出规划,还对15年后未来进行擘画,其内容重要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但如果就全文发布,那必然很快在舆论场上石沉大海。央视另辟蹊径,采用时下热门的思维导图方式,将纲要内容浓缩进一张图片,重点突出、脉络清晰,一推送便成为当日热点,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上该图片阅读量轻松迈上10万+,官方微博上也获得近4000次转发、5400多次点赞,网友们围绕该图热烈讨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时政新闻“微表达”后在传播过程中获得了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有时会因简化不当造成传播失真,如一味追求简化出现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或是新闻点判断失误,导致焦点偏离,甚至造成舆论导向的偏差。另外,也有个别编辑记者在尝到创新的甜头后,在“微表达”过程中过度追求形式,推出一些明显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让受众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形式上而忽略了内容本身,背离了“微表达”是为了让时政新闻内容更好传播的初衷。


多向发力,让“微表达”玩出花样更加精彩


“微表达”不单单是简化表达更不是简化报道,上文所述的一个个爆款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精准把握传播规律、新闻规律之后的必然。融媒体时代,进一步做好时政新闻传播的“微表达”,需要将其放进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中,从多个方面发力,努力玩出花样的同时更玩出精彩。


扣住“准”这个基本点。保证事实准确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新闻的表达形式如何变化,这个要求不会变。但信息在“瘦身”过程中容易走形,再加上愈发极致的时效性要求,就可能导致一些记者编辑忙中出错。所以针对新闻“微表达”,特别强调“准确”这个基本要求显得尤为重要,时政新闻又是重中之重的类别,那“准确”的意义就更无需多言。要让时政新闻的“微表达”保持准确,一方面记者编辑要不断提升相关业务技能水平。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不同于一般新闻,做时政新闻的“微表达”首先要在时政领域有相当的积累,对条口内大政方针政策了然于胸,这样在面对相关新闻时,自己先迅速把握住其中重点亮点,才能再将其准确地通过“微表达”展示给受众。与此同时,记者编辑还要有意识地了解不同的“微表达”形式,做针对性训练,找到速度和准度的平衡点。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做好时政新闻“微表达”的审校制度设计并严格执行,不能为了速度而在准确性上做出妥协,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力量,保证时政新闻的准确,也保证自身的权威性、公信力。


探索“深”这个突围区。“微表达”并不意味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恰恰相反,在如今时政新闻“微表达”渐成一片红海之时,在这个形式之下挖掘出更多深度反而成为一个突围区。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链接深度,这是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法,即在“瘦身”后的内容上通过设置链接跳转详细内容,迅速满足有更多内容需求的受众,显著增加表达的深度。激发深度,即通过引导让受众不止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接收层面,激发其进行进一步思考,从而获得更有深度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在内容上做文章,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受众,例如,在报道新闻的同时配上短评,直接输出观点引发思考;一方面可以在形式上做创新,例如,时下热门的问答式H5,可以把时政新闻内容做成问题,让受众在回答过程中自然而然进行思考。提炼深度,即对时政新闻进行提炼,将其中精华部分进行浓缩,再用简练的表达方式进行传播,让内容简约而不简单,细读后内有乾坤。


紧盯“融”这个总方向。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一切创新尝试都要瞄着媒体融合这个总方向,即便细化到时政新闻“微表达”领域也不例外,可以围绕三个“多”进一步深化融合。一是多新颖创意。伴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主流媒体早已放下曾经的“架子”,各类顺应新传播趋势的创意内容、形式不断涌现,顺着这一方向,主流媒体的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些,尤其是在进行时政新闻“微表达”时可以更大胆运用一些新创意、好点子,使其更符合新媒体调性。二是多平台联动。目前,主流媒体开设“两微一端”官方号已是常规操作,还纷纷入驻抖音、快手、Bilibili等更年轻态的平台。要加强各个平台间的互通联动,产生1+1>2的效果。比如,在一个时政新闻“微表达”的H5产品中增加媒体官方微信公众号入口,在公众号推文中提供电子报链接,在报纸版面上刊登新媒体产品二维码,引导流量在各平台间循环,提升新闻本身传播力的同时也不断做强旗下各平台影响力。三是多双向互动。互动性是新媒体提供的一个绝佳优势,一定要更加善于利用并放大其效果。最重要一点是要有“用户思维”,可在时政新闻“微表达”的产品中增加互动环节设计,同时多与受众进行交流,在“一来一回”中提升受众粘性。主流媒体也要进一步提升技术力量,通过大数据分析等用足用好受众反馈信息,用于不断改进内容质量,提升传播效果。


如今,越来越多的时政新闻成为爆款产品,频频登上“热搜”,这背后“微表达”功不可没。“微表达”是一把“金钥匙”,为时政新闻在融媒体时代的更好传播打开了一道大门,也给主流媒体提供了又一条通往舆论高地的道路。 

(作者单位为新华日报社) 


①.张笑爽.浅谈全媒体传播身份和常见表现形式.中国报业,2021(2)下.

②.夏康健.构建主流媒体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聚焦点与发力点.传媒评论,2020(8).

③.王冠龙.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变革与创新.青年记者,2019(11)中.

④.施连山.报业转型的内容战略解构.传媒观察,2019(8).

⑤.王梦笛,张丹灵.微博新闻中的简化现象研究.传播与版权,2014(8).



图片
近期约稿启事
图片


用优质平台凝聚“众媒之智”与“众媒之力”。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收录期刊,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作为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的会刊,在各地城市党报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发行量。


2021 年, 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们诚邀业界、学界各位专家,结合2021年的热点、重点,谈谈各自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 此外,欢迎来稿畅谈:关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有哪些实践和思考?如何做好建党百年的策划,展开宣传工作?媒体智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建议思路有哪些?上海大都市圈圈定的“1+8”范围(即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常州、宁波、嘉兴、湖州、舟山9座城市)所在的党媒,在新闻产品、媒体深融、体制机制、网络传播、经营管理、前沿技术、人才策略、数据利用、媒体消费、广告运营、活动创收等方面有哪些新动态、新产品、新技术、新研究、新动作、新品牌?欢迎交流分享。

扎实的采访离不开从基层获取的鲜活素材。本刊常年欢迎提供媒体人一线工作的手记、精彩照片,我们将适时刊发。 

作者请勿一稿多投。来稿每篇文章请附图3-5张。

征稿邮箱:csdbyj@163.com 

采编部热线:0510-81853587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提示  


用优质平台凝聚”众媒之智”与“众媒之力”


《城市党报研究》杂志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4218   国内统一刊号:CN32-1874/G2


2021年度征订开始了,订阅我们很简单~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8—315,全年定价180元(12期)


您也可以扫一扫最下方二维码,或者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可私信小编,或致电0510—81853587



图片


图片


扫一扫,订阅《城市党报研究》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党报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