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新闻与写作同行
——新闻采写漫谈系列之二
陈特安
发现新闻、采访新闻之后,关键的环节就是新闻写作了。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见延安《解放日报》1943-9-1)新闻一般有广义新闻和狭义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各种新闻文体。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在各种报道体裁中,消息是常规武器,一名记者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要写好消息。
有的人觉得消息虽然快捷,但是字数少,容量小,分量也轻,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新闻实践证明,消息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传递多么重大的信息都离不开它,包括许多载入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在组合报道中打头的都是消息,这些消息字数虽不多,分量却很重。例如,时任人民日报驻南记者吕岩松发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的消息就只有短短400多字。但这是一条震惊中外的突发性重大新闻。这条消息荣获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奖。像这方面的经典报道不少。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新闻是今天的事实明天的历史。新闻写作要对新闻采访得到的材料再认识,系统梳理,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做到对采访材料整体把握全面,本质认识正确。争取从感性认识进到理性认识,并能发现材料中意义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的有价值的新闻点。写作过程要精于思考,勇于创新,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叙述、抒情、评论,以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尽力使新闻作品故事化,是当下使新闻作品可读、可亲,为受众所喜闻乐见最热门的重要抓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也深谙其道。他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契合了受众深层次的阅读需求,有效增强了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新闻写作中,特别要让新闻标题亮彩、主题深刻。
新闻标题是用最精炼的、精彩的文字把新闻最重要、新鲜的内容呈现给受众。新闻标题是文学与新闻相结合的最高技巧。有思想、有哲理、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标题是最吸引受众眼球的,尤其是能反映新闻主旨的标题。常被誉为“新闻的眼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主题是新闻作品的灵魂。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的“立主脑”篇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当代新闻前辈穆青同志新闻作品的艺术特色就是“凌云健笔意纵横”。他大声疾呼: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新闻作品“能否高瞻远瞩地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是时代赋予新闻人的必答题。
美国名记者格拉米奇也有所感:“理想的新闻写作要像它所要求的那样,在平面的纸上写出有立体感的主题。”
新闻是客观的,新闻价值也是客观的。但是能不能充分实现新闻的价值,使它产生最大的社会效果,还要看是否深入发掘新闻的主题,并把它充分、鲜明地表现出来。记者写稿先要提炼稿件的主题,然后在筛选材料、安排结构、层次递进、语言使用等一系列问题上,都由主题来“指挥。”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稿件的主题应是对所报道事物的本质--即事物内部联系的准确反映。
陈特安在伦敦记者站工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为时而著”,意味着作者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新闻作品体现现实是不变的规则。体现,就是指某种思想或主旨通过某些事物具体而生动地表现出来。新闻作品总是应该体现时代主题,表达对时代、对现实和对新闻主体--人民的关注。
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新闻作品也有意境,新闻意境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审美效果,更好地揭示报道主题,反映时代特征。
“主题报道”是近年来党报涌现出的一种全新新闻实践,也是新闻作品突出主题的一条新路径。业界普遍认为,“主题报道”是以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决策部署为主题,集中、连续开展的重大报道活动. 重大主题报道,是传统媒体基本任务,也是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要让重大主题报道具有思想性,具有影响力,就必须把重大主题报道做得有深度、有力度、有广度。只有这样,才能凸显重大主题报道的舆论引导功能。
俗话说“吹尽黄沙始见金。”提炼、深化、亮化新闻主题就犹如沙里淘金。提炼新闻主题有几点在新闻实践中证明是有效可行的:一是要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挖掘有前瞻性、指导性的重大主题;三是要在遵循新闻真实性前提下,选择新角度、新表现手法,以强化主题的新颖性、独特性;四是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多下基层,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结合点、共鸣点、兴奋点作为主题。
人民日报前社长邓拓曾豪情满怀给记者题诗:“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这是对记者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当下记者生逢新时代,正是撸起袖子加油干,讴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用“千秋笔墨”写出“惊天”动地文章的时候了!(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陈特安,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学系毕业后,在复旦大学资本主义经济研究所任教,1974年 1月调进人民日报工作至今。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国际部原主任(正厅级),人民日报常驻英国和常驻加拿大首席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 。人民日报金台书画协会副会长,中直机关书协会员,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获中国第四届韬奋新闻奖,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出版的主要著作:《欧洲文化思旅》、《美加采风》、《心泉清音——陈特安散文随笔选》、《资本主义的大地震》、《科学家的童年》、国际关系译著《妥协与卑劣妥协》等。
往期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