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陈特安:把握大势 服务中心

陈特安 老记说事
2021年08月08日 04:00
图片


11


把握大势 服务中心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世界经济报道

陈特安


提要:

人民日报国际部近年来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世界经济报道作了积极的探索,主要做法是:①世界经济报道要为国内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积极配合,介绍可资借鉴的做法与思路;②紧紧抓住读者高度关注的世界经济“热点”问题,高屋建瓴,释疑解惑;③密切跟踪世界经济的走势,及时传递经济信息,正确把握经济形势,准确分析经济现象,提高报道的科学性。


  人类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以信息技术革命为特征的新的产业革命,迎来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密如蛛网的“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昔日万水千山之遥,如今仿若咫尺之间,偌大的世界成了“地球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地球上原本联系较少的独立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也正逐渐融入世界经济,读者对世界经济报道的需求也在随之提升。这几年,我们人民日报国际部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世界经济报道作了一些探索。


图片

陈特安采访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


  一、世界经济报道要为国内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力求成为配合国内经济活动正确的舆论引导。这是做好世界经济报道的基本出发点。


  几年来,人民日报国际版的世界经济报道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紧紧围绕国内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深入领会中央有关经济工作文件精神、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侧重点,适时策划推出各种主题的世界经济专版。比如,为配合国内解决职工下岗的经济难点问题,推出“国外再就业”系列报道;为配合国内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出“他山之石”系列报道,介绍不同类型国家的相关经验;配合我国“十五”规划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精神,推出“IT聚焦”系列报道,介绍国外发展信息产业的成功经验;国务院提出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后,我们在“3·15”国际消费者日推出了国外打假专版;配合国内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出《世界农业》专版;配合国内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推出《国外社会保险》专版;配合国内促进发展服务业,推出《国外窗口行业》、《仓储商店》等专版,突出点明商海竞舟重服务的哲理;配合国内大中城市解决居民吃菜的“菜篮子工程”,推出国外解决菜篮子问题的专版;等等。这些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为投身国内建设提供了思路。有关新闻业务评论文章称赞这种报道是“拿来了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国外社会保险》专版上批示:“这个专版很及时,很好。对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制很有借鉴作用。我们的报纸不但可信、可读、可亲,而且要有用。”他认为,国外《窗口行业》专版“很有借鉴意义”;他还认为,《世界农业》专版很好,“为国际经济报道如何配合国内需要作了很有意义的探索”。


  二、世界经济报道要紧紧抓住读者高度关注的世界经济“热点”问题,力求让读者读后有“解渴”之感。


  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在世界联动蔓延,金融安全问题成了当时各种重大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成了广大读者高度关注的“热点”。形势要求对世界经济中这一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回答,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当时这个最新的热门话题上的愿望和要求需要得到反映。在国内媒体尚未把目光聚焦于此之际,我们基于对一个时期来的形势跟踪、研究和积累,有感而发,写成《经济全球化呼唤金融安全》一文,经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审改、总编辑许中田审定后,以“观察家”文章在头版发表,得到多方好评。国务院新闻办有关部门负责人打来电话说,世界金融安全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这篇“观察家”文章发得很及时,而且写得很有气势,说理清楚,对过度投机给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危害说得很透彻。他说,这篇文章较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在维护金融安全方面的观点,可以说是反映发展中国家声音的力作。此文获第四届中国国际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


  又如,几年前,我们抓住了举世瞩目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在日内瓦最后达成协议这一读者关注的“热门”经济新闻事件,在达成协议后仅几个小时,就推出了深度专题报道《满川风雨看渐生——乌拉圭回合谈判始末》,并配评论,多侧面、多角度,较深刻、完整地反映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读者十分关注的内在意义。比如,这轮跌宕起伏、历时7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如何在规定时限的最后一刻才一槌定音?为什么说协议对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世界经贸格局与发展趋势将产生重大影响?这一回合谈判与中国关系何在?这篇深度专题报道系统地作了回答,言之有据,论之成理,行文顺乎逻辑,水到渠成。这个专版获得了报社内外的一致好评。当晚值班社领导在审阅版面时,就表扬这块专版组织得及时,图文并茂。读者评论这个专版时说:这样的专版专文看着解渴,一口气读完,可不再看其它文章,就基本弄清了乌拉圭回合谈判这么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际问题。外经贸部国际司的同志,在专版见报第二天下午打电话到报社,赞扬这块专版很及时,材料翔实,观点鲜明,有分析,有深度,有气势。《国际商报》、中国银行等单位的负责同志也都给予好评,认为同日一版上的《乌拉圭回合谈判终于结束》是“全国独家新闻”,国际七版乌拉圭回合谈判专版也堪称“全国独家专版”,二者配合默契,相映成辉。《满川风雨看渐生---乌拉圭回合谈判始末》一文获人民日报好新闻一等奖和全国首届国际经济好新闻一等奖。


  三、世界经济报道要密切跟踪世界经济的走势,力求及时传递经济信息,正确把握经济形势,准确分析经济现象,不断提高报道的科学性。


  我们要求编辑记者要眼光四射,植根现实,把握大势,迅速、准确反映现实,服务中心。我们时时提醒自己要注意对世界经济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注意发现细微变化与经济大势的联系,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人民日报国际版上坚持多年的《经济札记》栏目,就经常发表这类言论性的文章。


  在报社编委会的指导下,我们注意以宏观的、全局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分析世界经济生活。人民日报国际经济报道中的年度世界经济形势述评,就试图进行这样的探索,比如《动荡中显增长挑战中有机遇——’97世界经济形势及特点》、《动荡中有亮点调整中求发展——’98世界经济形势述评》、《走出低谷平稳增长——’99世界经济形势述评》和《增长强劲创新发展——2000年世界经济形势述评》等,这些文章把握大势写宏观,力求从整体上勾勒出当年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轨迹,揭示这种发展变化的特点,分析这种,发展变化的原因,从而描摹出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线索。这种尝试的成功不仅使国际经济报道的新闻价值因丰富的历史蕴含而得以提升,而且经济新闻作品本身也因丰富的历史内涵而增强了生命力。


图片

陈特安(左一)同中国三报联合记者组一起采访丹麦前首相


  这些宏观的世界经济报道有新闻、有分析、有评论、有预测,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需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世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世界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会影响到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利益和行为,都是国家、企业和个人决策的重要参数。作为全国性的报纸,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宏观经济信息和分析,既责无旁贷,又是体现权威性的重要方面。这些年度世界经济形势述评均得到广泛好评,《新华月报》、《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予以转载,并获人民日报好新闻一等奖,有的还获中国国际新闻奖专题类一等奖。


  其实,每一篇世界经济报道,都反映出编采者的知识、理论积淀和文字功底。只有平素勤于耕耘,注意知识积累,加速知识更新,届时才能厚积薄发。


  纵观世界各大媒体的发展轨迹,加强世界经济报道已成为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们深感要使人民日报的世界经济报道呈现应有的权威性,依然任重道远,还需要继续努力。(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图片

作者简介

陈特安,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学系毕业后,在复旦大学资本主义经济研究所任教,1974年 1月调进人民日报工作至今。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国际部原主任(正厅级),人民日报常驻英国和常驻加拿大首席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 。人民日报金台书画协会副会长,中直机关书协会员,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获中国第四届韬奋新闻奖,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出版的主要著作:《欧洲文化思旅》、《美加采风》、《心泉清音——陈特安散文随笔选》、《资本主义的大地震》、《科学家的童年》、国际关系译著《妥协与卑劣妥协》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老记说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