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好文案,纵享丝滑

kuang13 文案包邮
2021年08月11日 06:02
点击上面关注
据说现在关注
以后都是尊贵的老粉了



「文笔」是什么?


说简单点,就是遣词造句的能力。


引申开来就是文字的质感和下笔的节奏。


好的文笔,就像德芙巧克力一样,入口质感细腻,顺滑无比,读完久久满足,回味绵长。


图片


起初,我以为华丽的句子就是文笔:


“阳光从枝叶间照下来,穿过我明亮的眼睛,穿过我的头发,穿过我十七年来亲手精心雕刻的青春。然而一切都是镂空,仿佛极度精美的镂金艺术,可是本质却是——空洞。”

——郭敬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后来发现,这种文字乍看惊艳,再看就有种炒菜油大了的感觉,尝不出味儿,只觉得腻。


而同样是写自己的青春岁月,王小波会这么写的: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


流畅且言之有物,舒适得体又藏锋不露,字里有画面,句中有观点,一切都是刚刚好。


文笔好比是盐,品得百味,不见盐体,才是文笔的意义。



如何提升「文笔」?


深厚的笔力,老辣的文辞,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需要天赋来帮忙,但具象化的描写,有画面感的文字,运笔得当的节奏,则可以通过学习来加强。


紧跟天才的步伐,不一定会成为天才,但至少可以走的更快一些,他们天生就会的东西,我们通过练习也能学得一二。



  1、具象化:

去呈现,而非讲述


(1)

《肠子》的作者恰克·帕拉尼克,曾分享他的写作经验:从现在起——至少接下来半年内——你不能用“想”一类的词,例如“觉得”、“认为”。


例如你不能写:

「 Kenny 觉得 Monica 也许不喜欢他夜里外出……」


你要写:

「 有些早晨,Kenny在外面待得很晚,错过最后一班公交,直到他不得不搭便车或付钱搭出租,然后回到家发现Monica在装睡,因为她从不如此安静地睡着,那些早晨,她只会把自己那杯咖啡放进微波炉里。从没有他的。」


同样的,也不能说“爱”和“恨”。


例如别告诉你的读者:

「 Lisa 恨 Tom。」


作为代替,你要像法庭上的律师一样用细节说话:


「 点名时,在老师叫到Tom的名字之后的一喘气之间,在他应答之前的那个瞬间,就在那时,Lisa会小声叫出‘讨厌鬼’。就在Tom说‘到’的时候。」


简单来说,没有捷径了。思考是抽象的,感受是无形的,只有肉眼可见的感官细节:动作、气味、味道、声音,才是具体可感知的。


(2)

景甜主演的热播剧《半妖司藤》原著作者尾鱼,曾这样描述小说的女主司藤:


「 膝盖不软,头颅很硬,永远不狼狈,穿最破烂的衣服,也不忘仪态端方,即便被打落谷底,也会对着镜子,细细描眉。」


尾鱼并没有直接讲司藤的坚韧和体面,而是用了两处细节:穿最破烂的衣服,也不忘仪态端方;即便被打落谷底,也会对着镜子细细描眉。


一个又美又飒的的大女主形象立马活灵活现了,这就是呈现而非讲述你的故事。



  2、画面感:

动态的比喻,让文字变成短视频


因为人类的感知并不想通,所以语言大师们发明了“比喻”,让文字如画面清晰可见。


例如《围城》里的「撒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


然而,比喻就像围棋,小学生都能轻松掌握,但要写出传神的比喻绝非易事。


所以为了让比喻更有画面感,我们选择再加入一点东西,那就是「动词」。


相对于普通的比喻,动态的比喻,可以让画面感更强。


(1)比喻+动词


例如博尔赫斯的《另一种死亡》:


「 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仿佛让人看到生命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消逝。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 在平原上坐落着一座座天然气加工厂,看上去如同银色的蜘蛛。」


如果加入一个动词,改为:


「 一座座天然气加工厂如同银色的蜘蛛蹲伏在平原上」


可以感受到,画面立刻变得鲜活有力。


再如小学课文《万里长城》中的句子:


「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


如果改成:


「 它绵延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上,远看就像一条巨龙。」


表现力就差了一些。



(2)比拟


除了比喻+动词,还有另一种动态的比喻——比拟。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关于比拟的定义: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述,通过彼此相通的特点建立连接,然后经过属性转移和创造性想象,让表达变得更富表现力,其中把物赋予人的特点的比拟,通常称作拟人。


假如“比拟”需要付费,那方文山开的一定是『终身会员』。


「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青花瓷》


给“天青色”赋予了人的情感,等待烟雨的来临。

※注:天青色是汝瓷的一种色调,只能在阴雨天烧制。


「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东风破》


“漂泊”本是无形物,这里却被装进了酒壶,化为具体可观——这漂泊之酒怎能让浪迹天涯的我咽下?


「 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

——《菊花台》


“泛黄”通常形容纸张的氧化,这里却用来形容人的笑容,那笑颜依旧但物是人非的画面自然呈现。


通过物和物之间不同属性地转嫁,让抽象变得具体,让死板变得生动,唤起联想与想象,让.TXT变成.AVI。


为了让读者更具体地感知,作家们可谓把“比拟”用出了花:


「 颂莲的心里很潮湿,一种陌生的欲望像风一样灌进身体。」

——苏童《妻妾成群》


就像在人心里装了一台监控,把内心的悸动和欲望,变成了直播的画面。


「 遥遥的那个黑马上的老人抬头向这边递过了一缕目光,古月衣在息衍的身边,只是被那缕目光扫到,就觉得浑身被冰水淋过似的一阵战栗。」

——江南 《九州缥缈录》


无形的目光,在这里被“递”了过来,这个目光该有多么犀利逼人,已经无需多言了。



  3、节奏感:

长短句式结构,拿捏阅读的节奏


汪曾祺说过,语言的奥秘,就是长句和短句的搭配。


短句简捷明快,干净利落,多用可以强化节奏,推进阅读速度;长句严密周详,细腻委婉,可以舒缓节奏,让人慢下来细细回味。


长短搭配,参差错落,才能文韵盎然,时而倾泻而下,时而婉转周密,再辅以平行和对称结构,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留了呼吸的韵律,也带来顺畅的阅读体验。


一段文字就像一首歌,依照表达的情感,拿捏节奏的快慢,才能让人高潮迭起,拔眼不能。


例如《创世记》的开篇:


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


连续的小短句,辅以平行句式结构(排比),让创世的恢弘历程如幻灯片一一再现,让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仿照《创世记》的开篇,阎连科的《四书》,是这样开头的——


大地和脚,回来了。秋天之后,旷得很,地野铺平,混荡着,人在地上渺小。一个黑点渐着大。育新区的房子开天辟地。人就住了。事就这样成了。地托着脚,回来了。金落日。事就这样成了。光亮粗重,每一杆,八两七两;一杆一杆,林挤林密。孩子的脚,舞蹈落日。暖气硌脚,也硌前胸后背。人撞着暖气。暖气勒人。育新区的房子,老极的青砖青瓦,堆积着年月老极混沌的光,在旷野,开天辟地。人就住了。事就这样成了。光是好的,神把光暗分开。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上。这样分开。暗来稍前,称为黄昏。黄昏是好的。鸡登架,羊归圈,牛卸了犁耙。人就收了他的工了。


句子极短,句号极多,读来非常急促,将那段特殊时期(大跃进)的人事物叙述地别有意味。


冯唐在《小通鉴》中讲述人才的培养过程,用了一系列的长短句,辅以对称结构(对仗),整体错落有致,让人读得畅快,也能跟着一起思考。


一般的人才有一般的培养套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万卷书,能读进去,充分吸收二手信息,比较、鉴别、总结、归纳前人智慧,形成自己的见识。行万里路,能沉下去,亲尝一手信息,懂事、懂人、懂自己,管事、管人、管自己,修炼自己的成事能力。



阿来在《尘埃落定》中写过一个句子:


「 浓稠的白色,一点一滴,从一枚枚婴粟果子中渗出,汇聚,震颤,坠落。罂粟挤出它白色的乳浆,就像大地在哭泣。」


一句话竟然集齐了具象化的描写,动态的比喻、比拟,和长短句的错落……



在08年韩寒与陈丹青的对谈中,韩寒认为评判一个人的文笔如何,是以“能否读得下去”为标准。对于这个说法,读的东西越多,越是不能同意更多。


但文笔就好比是西瓜的汁水,内容才是西瓜本瓜。水再多,汁再甜,永远无法取代吃瓜本身的感觉,相信每一位吃瓜群众都有同感吧~


·END·

图片

我的说完了,下面该你了
图片
看完扫下这个二维码
虽然没什么用
但至少可以给我涨个粉

广告合作
文案/设计/品牌付费合作
点击查看

往期推荐
好文案,吃图片
神仙文案,在此
一个文案的故事,一部地产广告的史诗
来,看看别人家的文案
文案「看图说话」的背后
文案老炮互怼1
你的钮钴禄·文案,已上线
9个可直接套用的金句文案句式
开头,是文案的春药
好文案,格局打开
好文案,以死相逼
《文案劝退宝典》
有的文案接地气,有的文案接地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案包邮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