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许 林:全身心投入拍照 忽略其他

大齐 老记说事 老记说事
2021年09月15日 04:00
图片


全身心投入拍照   忽略其他
——人民日报社史馆收藏的《毛主席最后一次检阅红卫兵》照片诞生记
许 林 / 撰文、供图


  1966年11月26日,毛主席第八次检阅红卫兵,也是他最后一次检阅红卫兵。那天,我拍了两张《毛主席最后一次检阅红卫兵》的照片(下两图)。为拍这两张照片,我准备了一个多月。


毛主席最后一次检阅红卫兵

图片
图片


  从1966年8·18毛主席第一次检阅红卫兵起,我的工作主要是“内勤”——做图片编辑,负责挑选记者们拍摄的新闻照片,编写文字说明,拟标题,设计版面,盯着制版直至付印。那时,每当看到记者们拍的毛主席照片,心里就羡慕他们,我也想给毛主席拍照片,但是,由于我的家庭出身是小业主(当时被普遍认为是资产阶级剥削家庭出身),政治上不合格,没有资格参加中共领袖人物活动的采访拍摄,心里很不是滋味。


  老组长吕相友早就看出了我的心思。当年9月底的一天,相友(我们当时都这样亲切地称呼他)对我说:“小许,你做好准备,以后你也要参加采访拍摄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活动。”听后心里激动得很,感觉相友是为我能参加采访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向报社政治部门做了工作的。我请教蒋铎(我对他十分尊重,习惯这样称呼他,觉得亲切无距离感,他是我当图片编辑、搞摄影采访的良师益友)拍摄方法,他说,以后的接见可能改成乘敞篷汽车检阅,我们应当研究、练习追随拍摄法。


  当时相友又发给我一台老式的禄莱相机,是照120底片的德国造双镜头反光相机。从9月底至10月中旬,蒋铎老师带着我到长安街上模拟拍摄。那时街上车少,警察很关照我们这两个摄影记者,不加阻拦。我俩站在马路上,估摸着毛的车过来时目测距离大约10米,镜头对着马路中线运用超焦距方法把焦点调到10米处,用100度黑白胶片,光圈调到11,加大景深,因不知道车速快慢,快门设定为百分之一秒把握较大,端着禄莱相机练横向追随拍摄近半个月之久,心里有了些底。


  第一次拍照是11月11日毛第七次接见红卫兵,分配给我的位置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侧偏东。长安街上坐满了参加检阅活动的红卫兵和解放军战士,他们一直在唱革命歌曲。下午2点45分,随着“毛主席万岁”口号声频率的加快和提高,我看到一辆敞篷北京吉普由西向东朝我们这边开过来,毛主席站在车上正在向我们挥手。在这么近的距离看到毛主席,当时我觉得,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感觉他真的像一轮红太阳迎面而来!我激动极了,竟然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工作是拍照。过了片刻我想到了手里的相机,赶紧端起来按动快门。毛泽东乘坐的车开得很快,我只拍到4张。虽然拍到了,但是用光和时机把握都不理想。第一次拍照失败,心里非常懊恼。


  第二次拍照是11月26日。这次我的位置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前,时间也是下午2点多钟。红卫兵们依然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等歌曲,把对领袖个人的崇拜发挥到极点。这次我吸取了教训,尽量稳定情绪。


  2点30分,毛主席乘坐敞篷汽车从文化宫中缓缓出来。我早已调好距离,等到汽车将要向西拐弯时,毛主席忽然挥起手向四周的红卫兵们致意,直觉告诉我:太妙了!我立即按下快门。然后转身迅速向西跑,想跑到前面再拍。


  这时,我听到警卫大声喊叫着:“别跑,停下!别跑,停下!”我先以为只是在喊我,但我看到许多摄影记者都在跑,我也顾不得什么喊叫了,一心只想多拍几张照片。当我飞快跑到天安门偏西点儿时停下后,回过头来,正好赶上毛主席乘坐的车开到了将要进入我镜头的位置,马上再次举机拍摄,拍到了毛主席最后一次检阅红卫兵的第二张照片。镜头是以中国历史博物馆做背景,还有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感觉也是一个不错的镜头。


图片

1966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第六版。


图片

1966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一版。


  上两图为刊登我拍摄毛主席检阅红卫兵的照片版面。


  毛主席站在敞篷车里向红卫兵挥手的画面比较活泼,这张照片发表在11月27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头条通栏。发表当天,新华社派人到报社借走了底片,向全国发了通稿。28日,《光明日报》等报纸刊登了这张照片。也是28日,我在天安门前拍的另一张有国旗的照片在《人民日报》又以半版篇幅在一版头条发表。


  由于一心一意只想完成拍照任务,没有顾及卫兵呼喊“停下”的命令,我和其他新闻单位10多名摄影记者被通报批评了。但是,报社总编室和摄影组领导没有批评我,吕相友还说我的照片拍得不错。


图片

上图:196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跟着毛主席,永远闹革命,跟着毛主席,世界一片红》为题,用许林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出版了对开张彩色招贴画。


  此事启示我:想要拍到好照片,在新闻现场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拍照,关键时刻要不顾一切,忽略其他,尽最大可能跑到恰当位置立即拍摄。


  在这个历史性的新闻现场,警卫的任务是保卫现场安全秩序,他喊“别跑,停下”是对的,是职责所在。摄影记者的任务是拍到毛主席乘车检阅红卫兵的精彩镜头,我跑位也没错,也是职责所在。试想,当时如果我听警卫的话停下,就不可能拍到这张毛主席最后一次检阅红卫兵的典型瞬间,那将是《人民日报》报道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视觉新闻的缺憾。作为摄影记者,我觉得在出色完成拍摄任务的同时,因工作需要,偶尔被动地犯一次“规”,受到一次通报批评,值了。


图片


  我拍的第二张毛主席检阅红卫兵的照片版面,在《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被人民日报社史馆《第六章“文革”中的人民日报》部分“记录历史影像”陈列收藏(上图)。


  这部分开篇有一段文字写道:“从1966年开始进入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正当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满怀信心、为完成四个现代化任务而努力工作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中国陷入十年动乱之中这段文字见下图


图片

上图:2019年6月6日,许林在人民日报社史馆,与他拍摄的四张文革照片(身后左边3张,右边一张毛主席检阅红卫兵的照片报道版面,均被社史馆收藏陈列)展板前留影。

  

人民网年轻同事摄影


(待续)

作者简介

图片

许  林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论与学术委员会委员,视觉中国编辑部原高级编审。


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摄影学术研究成果奖、共和国50年新闻摄影奖、人民日报精品奖、优秀图书奖、新浪网专栏奖、人民网单篇文章100万+ 阅读量获得者。


2001-2015年连续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聘为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阅评人和答辩委员参加阅评和答辩会。期间共为19位硕士、4位博士阅评论文与参加答辩。


1997-2020年,在多家报社、北京城市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摄影家协会、新闻培训班等单位,讲授新闻摄影、图片编辑、视觉传播和新闻写作课。



◆◆◆

 往期热门文章

段存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小特写大主题,这样的稿耐看!

周总理当年的随身警卫,深情回忆西华厅的岁月

31年后,八勇士历数那深藏的南极磨难

品读这些小通讯,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些报道为何让人泪目?

记者笔下的故事咋写成?

记者写这稿为何边写边流泪?

请把握好采写人物的“度”

请把这些细节写进稿子里!

复杂情况下的标点符号用法,都是你想问的

“此稿是一则真正的大新闻”

多位南极功臣话当年:首次图解创建中山站特别险、格外难

叫座的稿子从哪儿来?

如何写好人物通讯

方寸之间,能写好故事吗?

关于“上稿难”的问题,说说我的看法

别了,“胖导语”!

好稿子是怎么来的?

如何写好工作通讯(上篇)

如何写好工作通讯 (下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老记说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