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姚赣南:抓住新闻策划的关键点

大齐 老记说事 老记说事
2021年11月08日 02:04
新闻策划的关键点

——写给通讯员的新闻业务笔记之五


姚赣南


  策划,就是指定策略,进行谋划。也就是说,做事要有一个计划和设想。新闻策划就是为媒体内容确立新闻点,并通过文字、图片、影像来达到目的。策划比选题更系统、更周密。一次好的策划可以管几十篇、上百篇稿件,时间上可以管一个月甚至一年。因此,越来越多的媒体十分重视新闻策划,并付诸实施。


  不过,对于新闻能不能策划?要不要策划?新闻策划是否是先入为主?会不会造成假新闻?这些问题历来是有争论的。我认为,新闻策划无论是工作进程的策划还是内容的策划,都是有必要的。这是在打新闻的主动仗,是使新闻更好看更深刻的手段之一。


  实施新闻策划,要选那些题材比较重大、有连续报道可能的项目展开。有的媒体策划以总编辑挂帅,有的成立专门的新闻报道策划组,有的召集有经验的记者、编辑组成班子,还有的还要配上行政后勤人员给予物质上的保障。


  1984年夏天,时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安岗策划并批准了记者罗开富重走长征路的设想。


  这次新闻策划提出了“六个必须”


一是重走长征路全程每一米都必须是走路,并要有向导签字以示证明,绝不弄虚作假;

二是必须按五十年前红军主力出发的同一时间,即1984年10月16日起程,每天走的路程和宿营地,要和当年红军同一天的行程和驻地一致,绝不能走到哪里算哪里;

三是必须走原路,即使山下或山上有了公路,也要走红军走过的原路,该爬崖时爬崖,该涉水时涉水;

四是必须每天写一篇文章,并保证见报,找不到乡邮电所,也要设法找电话发稿;

五是学习红军要来真的,小伤小痛克服,大伤大病坚持,如实在不行了,就近就医再接着走,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设法走完春夏秋冬,必须在1985年10月19日走完全程;

六是在中央主力红军因战事休整的路段里,特别是在雪山草地的腹心沼泽地,徒步采访红二、红四方面军的路线并作出报道。


  按照这个计划,罗开富从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走完红军长征的全程。在徒步重走长征路的一年间,368个日日夜夜,他每天平均走75里路,每天写一篇报道、一篇日记。几乎每天只能睡3个多小时,身体逐渐虚弱。途中曾得了疥疮、眼疾、肝肿大、胆囊炎、腿疾、腰肌劳损等,有时发高烧或累至昏迷,被救醒来后还是按日程坚持走,在草地沼泽地,罗开富还险些遭遇“灭顶之灾”。一年间,他写下300多篇报道,在《经济日报》头版连载。这一创举轰动中国,声名远扬。


  我与罗开富老师一起讲课时,特地听了他的两次讲课,听得我热泪直流,激动不已。


  这就是新闻策划的力量与成果。既使报纸办得更好看,吸引了广大读者,又锻炼了记者和编辑,增加了报纸发行量,提高了报社的美誉度,可谓是一举多得。


图片

姚赣南在河北邢台八百米深的煤矿体验生活


图片

在煤矿升井后姚赣南与釆煤工人师傅合影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好多人都看过,很好看,创造了高收视率和网络点击量。刚开始策划时,申请选题叫“柴米油盐酱醋茶”,后来觉得这些内容别人都拍过,炒冷饭没啥意思,便改为“舌尖上的旅行”,最后才定下叫《舌尖上的中国》。


  从拍摄开始,导演就没打算在“八大菜系”里纠缠,他的目的很明确,“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策划人员先从《中国烹饪大全》《国家地理》杂志等书中找灵感,把这些资料按地域划分,汇集成表格。确立了分集主题后,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第三集:转化的灵感,第四集:时间的味道,第五集:厨房的秘密,第六集:五味的调和,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通过文案写作、调研、找美食、找人物、成故事,再行拍摄。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有亲情,有师徒,有爱情,都是普通劳动者,传递了价值观。创作者从文化角度探讨,食品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从“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特有的气质。《舌尖上的中国》成功播出掀起了我国纪录片的新热潮。


  新闻策划必须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不能作假、虚构,必须是真人真事。同时,要注意时效性,反映当时发生的人和事,有新鲜感。要关注它的传播性,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此外,它应与众不同,有自身特点,具导向性,有一定的舆论导向与消费导向。这样的新闻策划目标明确,切合实际,有新闻价值,必定能获成功。一些新闻策划之所以失败,主要毛病是假、旧、慢与传播渠道不畅。还有些策划目标定得太大太高,导致半途受挫。


  下面,说一下企业新闻策划。


  企业新闻策划就是企业的策划人员根据企业营销需求,按照新闻规律,整合企业优势资源,通过新闻媒介,借助热点事件,制造新闻点,以此来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营造企业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赢得市场。


  有人会说:“企业新闻策划完全是制造新闻,是炒作,是假新闻。”的确,有的企业可能会借策划出一些阴招、损招,但这毕竟长不了,也易被识破。好的新闻策划不是企业派人先去制造一个假象,然后自编自演以达到目的。而是经过系统的调查研究,把握好企业经营战略,运用公关手段,利用各种媒体,进行自身宣传,以达到促进企业发展之目的。这其中,有一部分带有公益性质,有一部分带有软广告性质,但都不能违背真实性的原则。至于有人以假新闻来为企业造声势,或出于打击竞争对手为目标,那已完全脱离新闻策划的正确轨道,是另一回事了。


  2000年10月8日,《北京晚报》上打出一则广告:10日上午将在北京建筑展览馆门前开展“真猫真狗喝涂料”活动,以证明该公司生产的涂料无毒无害。刊登广告的是北京市富亚公司。那天上午9时,富亚公司请来了崇文区公证处公证员,一猫三狗已准备就绪。记者、市民及一些自称是小动物保护协会成员围聚现场。保护小动物的人不让猫狗喝涂料。这时,一位姓蒋的经理宣布:考虑到现场情况,决定不让猫和狗喝涂料,改为人喝——他亲自喝!他打开一桶涂料,倒了半杯,兑了少许矿泉水,将杯中的涂料一饮而尽。新华社及全国200余家媒体报道或转载了这则消息,扩大了富亚公司影响。“老板喝涂料”也成为一桩经典的企业新闻策划。


  2005年4月底,红塔集团以“全程赞助”的方式,介入“重测珠峰”,历时5个多月。随着活动的逐步展开,这一事件成为国人甚至全球关注的焦点。红塔集团介入这一万众瞩目的重大事件,不仅体现了作为国有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彰显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了企业形象和行业整体形象,同时也以贴近、适当的形式又一次诠释“山高人为峰”的企业核心理念,达到宣传目的。


  这些,都是企业新闻策划的具体案例,它们使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知名度增加,可谓名利双收。


图片

姚赣南(后左三)在工厂采访


  企业新闻策划最主要的原则是:


——新闻原则。指策划的新闻必须有很强的新闻价值,原则上应该具备第一性。要达到具备新闻价值,必须关注时效性,要有新意,有新的角度、新的内容。还必须有独到见解和措施,能引起媒体和受众的关注。陈旧的思维和老一套的做法往往不能成功。有的企业在这方面是高手,即使一个不怎么样成功的策划活动也会在媒体上弄得盛况空前。 

  

——导向原则。企业新闻策划及报道必须遵循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诚信,讲友善,不能搞欺骗,也不能靠炒作。现在有些企业新闻策划只顾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有的药品、保健品、床上用品、服装的购物指南,不少具有误导性,找一些假中医、假顾客,靠吹嘘促销,令人反胃。有的电视剧植入广告不与场景配合,粗暴植入,使电视剧变成了广告剧,效果当然不好。


——整体原则。企业新闻策划是一个整体,有计划,有开始,有进行,有收尾,有反馈。每一环节要环环相扣,既不能缺少,又不能断档。为此,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做好充分准备,以保证策划的实施。

——前瞻原则。指企业新闻策划要有预见能力,能准确判断市场趋势,判断今后形势发展会带来何种影响。有时候,超人一步便能取得最佳效果。如一味仿效,人云亦云,甚至放“马后炮”,都是不可取的。

——情感原则。人是有感情的。好的企业新闻策划讲人情味,讲人文关怀,讲爱心,有故事性,情理交融,能引起人们的喜怒哀乐,引起人们的关注度与购买欲。大篇的说教和一味的狂热推销,效果并不好。


——系统原则。企业新闻策划应该作为营销中的一项日常工作,持续不断地进行。好的新闻策划应该有余音缭绕的效果,受众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紧紧抓住公众的视线,从内心一直打动他们。有的企业搞系列活动、系列报道,效果很好。


——可行原则。“强扭的瓜不甜”。企业新闻策划要对方案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不具备条件的不做。要对策划进行周密细致的安排,确保成功实施。同时,在预案中,要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成本原则。企业新闻策划应做好成本预算,用最少的钱来获得最大的宣传效益。不宜在策划进行中一直追加成本。对投入产出比要心中有数。对早期投入赔本要有心理预期。有的企业的策划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在费用方面进行预算,直到开展后,才发现这个计划公司根本没有财力支撑。


——时机原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东风都是利用时机才获成功的,可见在关键时间发动策划之重要。季节的变迁,政策的变化,人员的调动,甚至是灾难的降临,都可能引发时机的变化。企业新闻策划应在天时、地利、人和之际启动。(待续)

作者简介

图片

姚赣南

浙江德清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1届硕士研究生。历任人民日报记者、编辑、发行处处长、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办公室副主任、培训部主任;香港经济导报驻京首席代表、采编部主任。主要著作有《全媒体时代宣传干部新闻采编实务手册》《感悟生活》《乐在旅途》,有丰富的新闻采编与教学经验。


◆◆◆

 往期热门文章

段存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小特写大主题,这样的稿耐看!

周总理当年的随身警卫,深情回忆西华厅的岁月

31年后,八勇士历数那深藏的南极磨难

品读这些小通讯,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些报道为何让人泪目?

记者笔下的故事咋写成?

记者写这稿为何边写边流泪?

请把握好采写人物的“度”

请把这些细节写进稿子里!

复杂情况下的标点符号用法,都是你想问的

“此稿是一则真正的大新闻”

多位南极功臣话当年:首次图解创建中山站特别险、格外难

叫座的稿子从哪儿来?

如何写好人物通讯

方寸之间,能写好故事吗?

关于“上稿难”的问题,说说我的看法

别了,“胖导语”!

好稿子是怎么来的?

如何写好工作通讯(上篇)

如何写好工作通讯 (下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名家名记话新闻 · 目录
上一篇姚赣南:公文新闻不相同 会议新闻要创新下一篇姚赣南:编辑工作太重要 报社不设“总记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老记说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