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工作太重要 报社不设“总记者”
——写给通讯员的新闻业务笔记之六
姚赣南
在新闻出版工作中,编辑的作用十分重要。各报社、杂志社都有编辑部,并设有总编辑、副总编辑、主编等职务。报社设立的记者部,那也是归编辑部领导的,至今未听说有“总记者”“副总记者”的职务。可见,编辑工作的分量之重。
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唐朝诗人秦韬玉有诗云:“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是一位贫女的生活写照。编辑工作的作“嫁衣裳”,指的是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为他人修改稿件。
在中国,名作家鲁迅、茅盾、贾平凹等都做过编辑工作。
有人总结了做好编辑工作的几大要素:首先是心态要放正,要有耐心,要宽容,不能自怨自艾,对待名人也要不卑不亢。其次,要有丰富的学识,“学富五车”“博学多才”“见多识广”是很有必要的。再则,必须熟练编辑业务,从篇章的调整、段落的设置、错别字的纠正、逻辑的理顺、直至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都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在“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过程中,要把这衣裳作得漂亮,作得精彩,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编辑的再创作、集大成、把好关,贯彻好编辑部方针,使编辑工作成为报刊工作的中心环节。只有当过编辑,才能知道那篇文章重要,那篇文章次要,才能把文章写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才有敢写评论的底气。因此,任何重记者、轻编辑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尤其是年轻记者,更要在编辑工作上下苦功夫。
姚赣南与学员们在交流写作技巧
编辑工作面对的第一道程序是选稿。面对一大堆来稿,选什么用?淘汰哪些?哪些还可挽救?哪些需要精编?这些问题每天都会遇到。为此,选稿要心中有数,要掌握基本的要求,主要是把握好以下3点:
一是新鲜,
二是有亮点,
三是能打动人。
选好稿后,编辑的下一步工作就是改稿了。改稿是编辑的基本能力之一,好的编辑具备把差稿子改好的本领。有句话说得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可以改一次,改两次,直到满意为止。
姚赣南在回答学员提出的问题
古今中外的许多写作大家都是十分重视改稿的。
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从而诞生了“推敲”一词。
杜甫则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
王安石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这个“绿”字,当初是“到”,后来又改为“过”,仍不满意,又改为“入”,再改为“满”,最后,才敲定为“绿”。可见,是多么用心。
鲁迅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还提倡要“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
俄国作家契可夫则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
由此可见,改稿是多么重要,多么关键。不要相信“落笔成文”的谎言。没有字字推敲,反复研究,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是诞生不了好文章的。当然,改稿时也不必一味仿照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或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而是要领会这种精神,学习这种态度。
人民日报记者王慧敏写过一篇纪念范敬宜的文章,在此,我只节选很小一部分关于改稿的内容,来领略一下编辑们是多么重视文章的修改,可作为我们修改文章借鉴。
王慧敏在文中叙述道——
范敬宜说:“新闻要有文化含量,记者要有人文情怀。要想当个好记者,文化底蕴非常重要。一个人文笔的高低赖于文化的深浅厚薄。”他有如此的功底,缘于他对学问孜孜矻矻的追求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他常说总编辑首先是个编辑,不能只想着 “总” 而忘了 “编辑”。
“敬惜文字” 是他常叮咛我的话。他说:“现在新闻圈里有一种不好的现象——轻视文字。如果谁要鄙薄一个记者,会在数说了一顿不是之后来这么一句 ‘这人,文字还行’。其实,这是把本末闹拧了。文字是新闻从业的基础。没有过硬的文字基础,绝对当不成好记者。” 他告诉我,即使到了今天,他的任何一篇稿子都经过了反复修改,就是写一篇小消息也不轻易放过,《再给后代5000年》不足500个字,他从晚上10点钟开始动笔,一直写到了次日凌晨5点多钟,先后换了7个导语。
姚赣南(前左一)与范敬宜(前左三)合影
1995年,我写了一篇河北灵寿县7个山民修路的通讯《太行七贤》,他亲自撰写了一篇600多字的编者按。他告诉我,这个编者按,他整整琢磨了一个星期。
对于我的作品,他依然严格把关。我写的消息《油气开发给南疆少数民族送来 “福气” 》,他评点:“还可以精炼一点,譬如,第二段为什么要举那么多例子?”;我的长篇通讯《阿布力孜家的 “月亮泉” 》,他来信:“文章似乎收得急了!” 我的连续报道《讨薪记》,他建议:“主题不要太分散,系列报道亦如是。直线追下去似乎更妥!”
“敬惜文字”,已融进了他的血液中,即使写个便条、一个短札也不苟且。
新疆地域辽阔,路途漫漫。采访路上,有时我会将自己写的诗词随手发短信给他。他呢,都会一一予以指点。2005年 “五一”,我在去喀什的路上写了首诗《五一感怀》:“孤悬塞外伴狼烟,春深五月天犹寒。无边风尘常入梦,伏案灯前抱书眠。” 过了几天,便收到了他的一封信:“建议将狼烟改为苍烟,‘常入梦’ 改为 ‘频入梦’ 。” 他认为诗的调子太低沉,特和诗一首,记得结句是:“浩浩天风鼓征篷,催马瀚海疾奋蹄。”
我写的另一首词:“谁言大漠不荒凉,罡风起,尘沙扬。秋色未褪已是雪茫茫,驱车百里无城郭,沙连沙,皆灰黄。” 他复信:“ ‘皆’ 似应改成 ‘尽’ 。下阕结句 ‘学红柳,效胡杨。’ 改为 ‘效胡杨,又何妨?’ 似乎更好。”
他不但是一个出色的记者、编辑,更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新闻理论家。他提出的取舍新闻的 “三贴近” 原则和 “人不求全,求全则天下无可用之材;文不求同,求同则天下无可读之章” 等名言,至今仍被新闻界视为圭臬。
范敬宜著作《总编辑手记》
范老师成名,缘于那篇脍炙人口的《莫把开头当过头》。在当时背景下敢写这样的文章,需顶着莫大的压力。人们佩服他的道德勇气!
范老师,是个传统文化浸润很深的人。言谈举止中,无不带着那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儒雅与谦和。
我俩年龄相差近40岁,又是师生关系。翻阅他给我的信札,每一封信的开头都是慧敏仁弟。收尾总是常用 “此颂曼福” 、“即颂著祺” 、“即请撰安” 等句。(摘录自《光明日报》2014年2月21日第5版)
那么,改稿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呢?无非是以下几步:通读全文---修改硬伤(错别字、逻辑混乱等)---压缩文字,使之更加质朴简练---润色,使之更加生动、文气贯通——规范(按照新闻消息或通讯格式成稿)——成稿。
在这些步骤中,润色特别重要。对新闻稿件润色,就是通过修饰、优化、加强、变化等手段,使文字更加清新、动人,有起伏,与众不同,更能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待续)
姚赣南
浙江德清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1届硕士研究生。历任人民日报记者、编辑、发行处处长、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办公室副主任、培训部主任;香港经济导报驻京首席代表、采编部主任。主要著作有《全媒体时代宣传干部新闻采编实务手册》《感悟生活》《乐在旅途》,有丰富的新闻采编与教学经验。
◆◆◆
往期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