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报道要辅以优秀的写作技巧
一个典型报道,如果仅仅是题材重大,观点正确,事实充分,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还必须辅之以优秀的写作技巧。因为写作技巧粗糙而使重大题材黯然失色的事例在新闻作品中不胜枚举。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 范敬宜
写评论最好 “开门见山”
写评论最好 “开门见山”,要尽快地进人主题,使读者看了开头的几句话,就看到一点眉目,引起阅读的兴趣,进而迫不及待地把全文看完。
如果拿起一篇评论,读了几大段,几百字,还不知道你要说什么,那再有耐心的读者恐怕也很难把文章读下去。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范荣康
用新闻眼光去看周围的人和事
作为记者,我们应该用新闻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每当有新现象、新事物和新话题出现,我们就要留心,保持好奇,考虑是否可以做新闻。
——中新社湖南分社记者 唐小晴
努力挖掘人物、事件中的细节
新闻细节在新闻作品中的作用大矣!这些细节既可以很好地起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见微而知著,以小而见大”的效果,还能深化主题、渲染环境、突出人物、增强新闻可读性和真实度。
因此,我们在采写新闻中,要更加挖掘人物、事件中的细节,并灵活运用。
——中建四局西南分局媒体总监 李安心
写稿首先要明确所写的文章是给谁看
每一位记者在采访和写作时都应问一问自己:“读者关心这个问题吗?他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只有这样,写出的稿件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不同传媒面对不同的受众,记者在挖掘新闻时,首先要明确所写的文章要给谁看,然后再根据掌握的新闻素材有针对性地动手写作。
——辽宁日报社记者 谢文君
“改稿”的功夫,不可不高度重视
古往今来,我国的写家们历来重视文章的“改”。
曹植曾说:“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怎么办?“应时改定”。杜甫诗云:“新诗改罢自长吟”,通过吟诵发现毛病要及时改正。鲁迅更是明确:“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这些都表明,“改稿”的功夫,不可不高度重视,不可不迅速提高啊!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刘国昌
(注:以上由本网编辑整理)
往期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