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清零”是借词,原词是英语的“zero clearing,reset”等,起初只是电子学术语,指“将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上存储的数据清除至零的状态(原始状态),复位,归零,置零”。如今,“清零”常用于泛指。比如:“截至3月21日,呼和浩特实现高风险地区‘清零’,中风险地区仅剩一个,3月12日之前确诊的427名患者均已治愈出院。”(《人民日报》2022年3月23日)这个泛指的“清零”又构成了“动态清零”“社会面清零”等短语。请看下面的例句:
(1)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进一步为疫情防控工作指明方向。(《人民日报》2022年3月31日)
(2)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为我们进一步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6日)
(3)坚持防控总策略总方针不动摇 确保实现社会面清零(标题,《人民日报》2022年3月26日)
(4)齐心协力,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标题,《人民日报》2022年4月12日)
“动态清零”,十余年前就出现在媒体上,指“问题的发生和解决是在不断变化的,强调的是发现一个解决一个(的长效机制)”。比如:“今年,新疆民生投入将超过1400亿元,包括完成农村安居富民工程30万户、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4万套、‘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信访积案化解等。”(《人民日报》2011年4月4日)又如:“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5日)
2020年以来,例(1)(2)里用于抗疫的“动态清零”高频出现。这个“动态清零”,是我国抗疫总方针的简称,特指“在遵循‘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的前提下,出现本土新冠病例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快速、精准切断疫情传播链,既不让新冠病毒在疫情所在地流行,也防止病毒从疫区外溢扩散到其他区域”。2021年底至2022年4月,习总书记已至少有6次在重要场合阐述了抗疫“动态清零”的重要意义。
抗疫“动态清零”不强调“零感染”,强调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扑灭发生的每一起疫情,强调的是例(3)(4)里用到的“社会面清零”。“社会面清零”,2020年初出现,2022年起成为高频词,指“发生本土新冠疫情后,通过综合防控,使得社会面上自由活动的人群中没有感染者,所有新增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都是在隔离管控场所或闭环管理场所内发现的,社区传播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022年3月,出现了“社会面动态清零”,所指与“社会面清零”基本相同,因为“社会面清零也是动态清零,疫情社区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为了实现全域动态清零,仍然需要坚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比如:“严格落实防控措施 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 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研发取得积极进展”(标题,《人民日报》2022年3月20日)。有时,“社会面动态清零”写为“社会面‘动态清零’”。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6期《前线观察》栏目。)
2022年第6期
电子刊
我刊邮发代号4-641,欢迎至各地邮局订阅。也可拨打我社邮购部电话021-53204211订购。您还可以通过微信扫码订阅。(注意:电子刊只能在手机端阅读,购买后无法退款)
点开大图识别二维码
跳转邮政微商城订阅
点开大图识别二维码
订阅2022年全年电子刊
欢迎关注
咬文嚼字公众号
欢迎下载
咬文嚼字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