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说写稿》专栏
(第187期)
你知道“红蓝笔”说吗?
秦 雪
“红蓝笔”说,是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李庄老师的一句名言。
他说,蓝笔说的是“写稿”;而红笔说的则是“改稿”。作为一个媒体人,不仅要会“写稿”,更要会“改稿”。如果满足于“会写稿”,而不会“改稿”,那就不是一个全面的、完整的媒体人。
由此可见,写稿和改稿是两个不同的“活儿”。倘若说写稿是“白手起家”的话,那改稿就是“精雕细刻”,或“锦上添花”了。
在这个种意义上说,改稿的难度要大些。结构改变、顺序调整、事例更换、文字润色等等,这些都是改稿的内容。媒体人都要学会这套“改稿”的本事儿。
在人民日报社,有不少善于运用“红蓝笔”的记者编辑。原农村部的高级编辑钟立群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据当年曾在报社实习过的王永福(烟台日报社)同志回忆说:我在钟立群老师那里受到深刻教育的,就是“文章不厌千回改”,精益求精的高度负责精神。
钟老师对每天经手的稿子,从第一遍小样出来,就逐字逐句推敲,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第二遍小样出来,依然认真编辑修改,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一次,农村部安排我赴辽宁盖县采写全国先进农机管理站的稿子,我只用了几天就把稿子交到钟立群手上。他让我一改再改,到最后原稿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我见报心切,便请时任部主任李克林加以督促。李主任笑着对我说,“这是老钟的职业病,我催也没用,就连他自己改过的文章也总不放心”,让我耐心等待。稿子经老钟认真修改,顺利见报,同初稿相比,发生脱胎换骨变化,让我深受启发。
钟立群这种“磨稿子”的精神,深深刻印在我脑海里,也让我逐渐养成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这种“磨稿子”的优良传统更值得我们每位写作者继承发扬。
看看这样的事例,我们一些不大愿意改稿子、或不在改稿上下功夫的同志,该感到汗颜了吧?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
往期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