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表现出来。今年以来,长江日报社在聚焦微感动,增强暖新闻、软新闻、短新闻,体现城市人文精神的暖色、亮色方面,表现突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从平凡人中发掘闪光点,体现的是记者对战线的深耕。4月21日,《长江日报》推出报道《的姐向霞用歌曲安抚乘客情绪 失恋小伙下车后向她深深鞠躬》,4月22日经人民日报官微以《小伙子上车捶窗痛哭,的姐果断按下这个按钮……》为题转发,引起网友强烈反响,阅读量迅速达到10万+。
大家纷纷为的姐向霞的暖心之举点赞,点赞数很快达到2.7万。不少网友留言:“下次去武汉,希望有机会坐上她的车。”4月22日“学习强国”以《武汉的姐向霞用歌曲安抚乘客情绪 失恋小伙下车后向她深深鞠躬》予以继续报道。
武汉的姐向霞在手机里存了张歌单,随时连接车载蓝牙选歌播放,一些想说却不好开口的话,借助音乐的流淌表达出来。在出租车这方小天地,她擅长捕捉乘客情绪,以歌传情,用音乐舒缓乘客的心情,传递正能量。4月28日的长江视频《的姐向霞和她的车载“情”歌》,用乘客的话这样总结:“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司机小姐姐,她善于用音乐来治愈乘客的创伤,确实非常有心。”这样的报道确实让人暖心。
多年来,个别媒体文章存在着“重(稿件长、版面占得多)、大(稿件大而全)、空(大话空话套话多)、硬(写法工作化、简报化、材料化)”的现象,风格凝重,版面死板,内容僵化,让读者难以接受。尤其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如果还固步自封,必然使读者不屑一顾,稿件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近年来,长江日报社在编辑部倡导摒弃“工作化、概念化、抽象化、一般化”,收到明显成效。暖新闻、短新闻、软新闻多了起来,是其成效之一。
暖新闻不是“等、靠、要”得来的,需要编辑部的长期引导、倡导,需要记者俯下身、做“三贴近”的记者。
突发事件中,有什么可以让人感动?这需要记者敏锐的新闻发现能力。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1日报道有这样一篇暖新闻《求救电话欠费停机,120调度员充值30元重启“生命通道”,患病老人经及时救治脱离危险》。
这样的报道《长江日报》过去也发过一些,如2021年12月17日长江日报刊发的《23826次!“保持通话”救了他们的命》,综合报道2021年以来,武汉市急救中心接警757079次,电话指导急救23826次,每一次都在生死悬崖之上。
这样的故事,体现的是城市的温度与管理的精度,事情虽小,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英雄城市武汉平凡人平常中的英雄善举。
重大时间节点,展现有特点有温度的人物,往往让人记得住,而那些一般化的活动报道往往是过眼烟云。但这样的暖新闻要靠“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最重要的是要靠记者深入一线,从群众中发现线索。
3月12日植树节,长江日报全媒体平台推出的《小时候和妈妈在家门口种下法桐 武汉这位爷爷守护“幸福树”72年》。这两棵法桐位于江岸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珞珈山街,与树相守的老人是孙昌桂。
72年前和妈妈种下的两棵法桐树,武汉这位88岁的爷爷守护至今。3月11日,这两棵“有故事”的法桐,被取名“幸福树”,由江岸区园林局立牌保护。孙昌桂回忆,1950年3月12日,街坊邻居们自发组织植树。当年他16岁,妈妈张莲英48岁。妈妈和他在家门口栽了3棵法桐树,临街两棵,房前一棵,树苗比成年人大拇指略粗。栽种以后,母亲经常给它们浇水,这3棵法桐都长大了。孙昌桂参过军,后从武汉一家医院退休。单位曾有福利分房机会,但他放弃了。原因之一,是舍不得离开老房子和这两棵树。
在植树节这一天,这样的故事让人产生暖心的感动,也极具传播价值。
暖新闻捕捉到了,如何展现正能量,体现最大的传播效果,也体现编辑部的策划与水平。
2月22日,长江日报微信《2岁宝宝深夜光脚在街头哭,突然被陌生男子一把抱起……》;2月26日,长江日报刊发、微信推送《匿名捐款3年的武汉奶奶找到了!》;3月14日长江日报微信《一个寝室的“起床困难症”都没了,全因为这个宝藏室友!》;3月26日,长江日报微信推出《七旬老人突然晕倒街头,关键时刻3名武汉初中生出手了……》……2022年以来,长江日报全媒体平台就推出了这么多暖新闻,也是短新闻、软新闻,它在可读性中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的温暖与感动。也许并不是刻意为之,但至少体现了编辑部对这一类线索的重视,体现了长江日报在媒体融合中观念的转变、作风的转变、话风的转变。充分说明,在全媒体时代,正能量也有大流量,而正能量不是靠空洞的说教,正能量往往体现在微故事、微感动之中。
暖新闻、软新闻、短新闻,往往是一体化的。暖新闻,往往是软新闻,也是短新闻。只有“软”,才能让人愿意接受,才能触动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只有“短”,才能抢时效,才能让受众有耐心接受。
今年以来,长江日报社深化顶层设计,细化组织架构,优化人力布局,推行“媒体平台化、战线项目化、传播产品化、运营一体化”取得可喜变化。在突出媒体的传播功能、加强城市党报传播力建设方面表现为:全媒体平台变化很大,新闻题材更丰富,策划更主动,重大时间节点精心策划,精彩纷呈,可读性和感染力大大增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暖新闻、软新闻、短新闻的大量涌现,功不可没。
长江日报社的新闻实践表明,城市党报高扬主旋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职责所在。介于互联网时代,受众总是选择那些乐意接受的传播产品。因此,党媒必须重视传播产品化,着力增强感染力,让宣传报道回归新闻规律,去工作化、材料化,增强服务性、可读性,让一个传播党的声音、反映百姓生活的现代党报全媒体平台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这需要采编人员在发掘材料和采写新闻中,找到新闻点,选好切入点,聚焦关注点,展现闪光点,切实提高稿件的质量和水平,同时选择好的产品形式,比如有的微感动素材,短视频就比文字描述传播效果好,以此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想看爱看,产生共鸣。
小提示
用优质平台凝聚”众媒之智”与“众媒之力”
《城市党报研究》杂志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4218 国内统一刊号:CN32-1874/G2
2022年的征订开始了,订阅我们很简单~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8—315,全年定价240元(12期)
您也可以扫一扫最下方二维码,或者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可私信小编,或致电0510—81853587
扫一扫,订阅《城市党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