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案例分析丨你说,哪个字改的不对?

吴兆喆 吴聊
2022年08月18日 22:30
大家熟悉“黔首本骨肉,天地本比邻”吗?
这句话确实不常见,不知道也没关系。
但我相信,它的下一句,很多人都熟悉:“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
对,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由来。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
这时,有通讯员提出疑问:吴老师,新闻写作难道还有“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情况吗,否则,你讲这些有什么意义?
你可说对了,很多时候,改一个字、一个词,整个句子的气质就变了,甚至影响全文的气场。
在这里,大家不用较真儿“是”字与“非”字。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要是字、词所表达的情感,或者说它们在句子中的情态。
比如,你要写美丽的田园景色,你写道:

聒噪的蛙鸣和扑腾的白鹭,奏响一曲美妙的田园之诗。

我们先不讨论“蛙鸣”与“白鹭”是否搭配恰当,“诗”是否能“奏响”,单是“聒噪”和“扑腾”就足以破坏田园之美了
聒,是指令人厌烦的声音。聒噪,就是声音嘈杂,令人烦躁。当你认为所处的环境已经令你心烦意乱了,你还认为它美吗?
扑腾,也不适合描写白鹭飞舞的样子。一扑一腾,感觉白鹭是一只不会游泳的鸟,突然掉进了水里,张开翅膀乱动似的,那还有“水中仙”的飘逸?
所以说,在这句话中,“聒噪”和“扑腾”已经破坏了这句话的美感,甚至可以说是摧毁了田园的诗意。
可是,你并没有意识到你已经丢了田园之美。你还要写:

美丽的荷叶上,一颗颗的闪亮水珠就像明晃晃的玻璃球。

好了,你别写了。咱们就这两句好好分析一下。

1.聒噪的蛙鸣和扑腾的白鹭,奏响一曲美妙的大地之诗。

2.美丽的荷叶上,一颗颗的闪亮的水珠就像明晃晃的玻璃球。

在这里,你要展现的是田园之美,那么,你的用词就必须美起来。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那就寻找意思相近、可以代替且不含贬义的词。
比如,用“骤密”描述蛙鸣的密集,比“聒噪”更中性一些;用“飞舞”描述白鹭的身姿,比“扑腾”更优美一些;奏响一曲“歌”,远比奏响一首“诗”更贴切;“晶莹”的水珠,显然比“闪亮”的水珠更剔透;“明晃晃”也没有“闪亮亮”更动人;“玻璃球”也没有“珍珠”更唯美
至此,你以为修改完了吗?
显然没有,你还要注意,“蛙”发出的声音,多用“蛙声”,很少用“蛙鸣”,如辛弃疾的“听取蛙声一片”,苏轼的“蛙声满四邻”,韦庄的“黄昏烟雨乱蛙声”等。这是其一。其二,青蛙的声音应该与白鹭的声音搭配,才能合奏一曲田园之歌,而白鹭的叫声,用“鹭鸣”显然比“鹭声”更美,考虑到“鸣”字的重复使用,因此,“蛙声”比“蛙鸣”更合适。这时,还需要为“鹭鸣”配一个形容词,来表达它的欢快,比如“欢愉”。
现在我们开始修改这两句话:

1.骤密的蛙声和欢愉的鹭鸣,奏响一曲美妙的田园之歌。

2.美丽的荷叶上,一颗颗的晶莹的水珠就像闪亮亮的珍珠。

这样写,是不是美了?
写文章,字词是基本功,选字用词得讲究分寸,任何一个字、一个词都有它的色彩、声音和意义,“果断”和“武断”、“虚心”和“虚荣”、“壮心”和“野心”,一字之差意思截然不同。
记得老舍先生在谈写作的时候说,写文章,用一字、造一句,都要仔细推敲。写完一句,要看看全句站得住否,每个字都用得恰当与否,是不是换上哪一个字,意思就更明显,声音就更响亮,应知一个字要起一个字的作用,就像下棋使棋子那样。一句,一段写完之后,要看看前后呼应吗,连贯吗?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必须前后呼应,互相关联。
今天就到这儿吧,与大家共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