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语苑新谈 | 古人说话的艺术(一)

石毓智 咬文嚼字
2022年08月24日 05:27

古代中国,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一直追求语言唯美。语言唯美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不管在什么紧张的环境,尴尬的场合,困难的时刻,重要的关头,这种语言形式可以起到超乎人们想象的效果。

让我们先看一下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兵团——孔子一行周游列国的一幕情景。

孔子在陈国、蔡国工作了几年,后来得到楚昭王的聘书,他们一行决定前往。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一位有才德的贤人,他所指责讽刺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长久地呆在我们这两个国家之间,大夫们的施政、所作所为都不合仲尼的意思。楚国是个大国,却来聘用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

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行动,粮食也断绝了。跟从的弟子饿倒了,站都站不起来。然而,孔子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诗歌,歌唱弹琴。都到什么时候了,孔子不是跟大家商议如何突破重围,而还相信这种诗歌音乐的精神力量!

子路先忍不住了,带着怒气来见孔子,孔子把他硬压回去了。但是事情并没有解决,子贡干脆按捺不住,火了。孔子看到局势有些失控,就决定安抚一下大家,找几个班干部来谈心。他们几个就是子路、子贡和颜回。

在这么危急的时刻,一般人的反应应该是情绪紧张,直奔主题,哪还顾得上语言形式的美呢?可是孔子的伟大,或者说不凡之处在于,他还能引经据典,这样起到了特有的效果,不仅大大缓解了紧张气氛,而且也安抚了大家的不满情绪。

孔子见这三个弟子,开始都是引用《诗经》上的两句话:“匪兕匪虎,率彼旷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却徘徊在旷野上”。即使现在,我们也能嗅出这句话的幽默感。

接着孔子才切入主题,问每个人:“难道是我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呢?”

你想,有了孔子这两句开场白,子路还好意思怒气冲冲吗?子贡还好意思发火吗?大家在这种气氛之下,都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

孔子时代要引经据典,远远没有今天的选择那么多,主要就是《诗经》一本书。《诗经》是古人心灵的歌声,是天籁,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韵律美。

引经据典,在孔子的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对老师的思想进行概括,也有水平高下之分,其中一点就是能否用《诗经》语言进行总结。这一点子贡做得最出色。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只要子贡一开口,人们就不会觉得乏味,总是那么才思敏捷,文采飞扬。子贡显然事先对贫和富有了自己的思考,因贫穷而阿谀奉承,因富贵而骄傲自大,这是穷人和富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但是,没有这些毛病,只能算是合格的穷人和富人,不能算是高尚的穷人和富人,他们只是对社会无害,但不能对社会有益。孔子的境界显然就高一些,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才是对社会有益的。至此,不少弟子要被孔子的高见所折服,说几句恭维的话,谈话就此打住。然而,此时子贡展现出不凡的学养,用《诗经》上的两句贴切地概括了老师的精神:像加工骨牙玉石一样,先切坯子,再雕琢、磨光。《论语》中除了孔子以外,子夏和曾子也引用过《诗经》的语句,然而他们都是事先想好的,能即兴引用《诗经》并且用得如此贴切,只有子贡一个人。孔子不禁感叹道:“阿赐呀,从今以后我可以跟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知的事情,你能推知未知的事情。”这大概是孔子对学生的最高评价之一。

因为《诗经》在日常语言交际中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所以孔子就特别重视对《诗经》的学习。这一点可以从他对自己的独苗孔鲤的要求上看出来。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


陈亢的好奇心很重,想知道孔子这位文化名人对自己的儿子开过什么小灶。孔鲤回答说,啥也没有,只是一次看见老爸独自一个人站在院子当间,想小碎步快速躲开,不巧被老爸发现。孔子劈头就是一句:“学《诗经》了吗?”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孔子说:“不学《诗经》就没办法说话。”孔鲤乖乖地回去开始背“关关雎鸠”了。

现在人可能不大容易理解孔子这句话:“不学《诗》,无以言。”怎么不学《诗经》就没办法说话了?因为在那时候的人看来,说话并不简单,不是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还要讲究文化内涵,还要具备审美价值。

在那时的人看来,说话不能直来直去,否则就被看作没教养。“不能直来直去”并不等于拐弯抹角,那时人的讲话还是非常坦诚的。说话要有文化,要讲究形式美,不仅能增加交际的愉悦感,而且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当然,这也增加了说话的难度。你要把话说好,平时就得努力学习,背诵古代典籍。这确实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表现。可惜这个优良的传统正渐渐被人们淡忘。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8期《语苑新谈》栏目。)


图片

2022年第8期

电子刊

我刊邮发代号4-641,欢迎至各地邮局订阅。也可拨打我社邮购部电话021-53204211订购。您还可以通过微信扫码订阅。(注意:电子刊只能在手机端阅读,购买后无法退款)

图片

点开大图识别二维码

跳转邮政微商城订阅

图片

点开大图识别二维码

订阅2022年全年电子刊

图片

欢迎关注

咬文嚼字公众号

图片

欢迎下载

咬文嚼字App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咬文嚼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