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特约专栏作者 刘 杰
刘 杰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说说写头条的故事(中)
刘 杰
我所说的准备要充分,既是为了方便新闻的采访收集,又是为了写作思想的积淀升华。新闻报道第一位的是思想性。思想来自对生活的总结思考。由于采访准备充分,获得的事实丰富,思考得较为透彻,主题挖掘得精深到位,文字也发挥得精巧有趣。
在文中,我恣意抒发着心底久已涌动着的情感:“提起山西,人们自然会想到那首脍炙人口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首好歌却让山西人越来越感到尴尬。自然资源的过量开采,生态环境的无情破坏,使黄土高原成了贫困荒凉的代名词。难道山西只有煤、醋、酒?难道山西再没有其他的优势和潜力?越来越多的人在思索,在寻觅。人们看上了那七沟八梁一面坡,看上了那冷暖分明的好气候,看上了神农后裔留下的品种繁多的名特农产品。”
接着我又进一步深化主题,水到渠成地提到省领导的思索——“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副省长范堆相说得有理:用市场的眼光看问题,劣势往往变优势。山西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红枣、核桃等干鲜果在全国名列前茅,高原寒冷气候正好生产南方夏季急需的茄果类、根茎类和结球类蔬菜,丰富的草坡地养育着市场看好的草食畜。这些都是山西独到之处、特色所在。特色就是优势,就是潜力。山西为此将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全省所要实施的八大工程之首,志在做大做强,确保农民得到实惠。”
有了思想性,还要有情趣感,耐人寻味的情调是新闻作品不可或缺的精致外衣。但情趣不是外加的,那是生活深处孕育,深植于地方文化沃土,是有嚼头、有说头、可与人相谐悦的生活趣味。比如,通讯的开头我就用了一个别有情趣的事例:山西沁县檀山皇小米基地有限公司花钱请周围几个县的羊群给“卧地”,为的是确保“檀山皇”小米独特的品质和“油性”,使秋后的小米更赚钱。就是在山西发展思路的决策上,也浓缩成从20世纪80年代的“玉米战略”,到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林强省”“小杂粮大战略”,再到小杂粮、干鲜果、草食畜和反季节蔬菜四大主导产业,条条款款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山西情调。
在接下来的两个章节中,更是把山西特色农业中有情趣的东西写到极致,让通讯变得愈加鲜活通透。比如,在“举龙头,创品牌,敲开市场门”中,大写半农半牧的右玉县从“以粮为纲”越折腾越荒,到选准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主导产业后,建起活畜交易大市场,全县兴起退耕种草热,养羊大发展,“玉羊牌”羊肉成了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最受欢迎的纯天然无污染食品,老百姓为此人均收入上千元,全县林草覆盖率也达40%。这就很有点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在“抓科技,强服务,巧挣特色钱”中,有情趣的细节更为精彩。如交城县林科所专家和农民一起开发早熟、密植、丰产骏枣,使“八个一尺”的骏枣达到了“六个一尺”,鲜果进京卖到了40元一斤,专家因而被称为大财神;寿阳为解决盛产玉米而滞销胀库难题,调整结构发展茴子白,干部“从官场进入市场”,开展卖菜大比赛,平头镇副镇长杨海军3个月跑了六七个大城市,卖菜250万公斤,成了干部卖菜状元。他干得实,话也有趣:“跑市场多了,离老百姓更近了,实实在在为农民办点事,才是‘三个代表’的最好体现。”
准备足,采访实,情趣才会多,思想性也才会提升。在通讯的末尾,我对山西发展特色农业致富百姓由衷地发出感慨:“有这么一种思想境界,有这么一种实干精神,有这么一种清晰的发展思路,山西的特色农业一定会闯出一片新天地。”
有深刻新闻思想和情趣的作品,最能得到编辑的共鸣,所以稿件见报时“编者按”写道:“时下在农村,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农民不好当了,土地不好种了,不知种啥能发财,不知咋种多赚钱。农民的困惑和忧虑,正是政府要研究解决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迫在眉睫,寻求增收途径势在必行。山西省吃透省情选准路,以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引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奔富路,取得了成效。山西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从头条通讯稿的丰富展现,到“编者按”语的拍案击节,山西发展特色农业的报道,达到了相当高的峰头。稿件见报后,在山西全省引起不小轰动。分管副省长范堆相当天打来电话表示致谢,而后又专门写来感谢信,他在信中说:“……你来山西时间不长,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脉搏,写出这样有深度的文章,我作为一个分管农业的政府工作人员,向你深表感谢。”
正是因为特色农业报道准备得实在,采访细致而又深入,积累了大量报道素材,记录了许多有用的线索,也沉淀了对山西人民的深厚情感。在采访中我接触到许许多多山西干部群众,看到许许多多的黄土高原别样风情,激起了做好特色农业相关报道的持久动能,以后又接连发表了山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各种专业化典型报道,比如《山西农大服务三晋创佳绩》(见2001年7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的消息报道,就是那次深入采访特色农业发展的新闻副产品。在消息的导语中,我感慨地说道:“到山西农村采访,无论是太行山、吕梁山,还是晋中大平原,到处可以听到老百姓对山西农业大学由衷地称赞。山西农大立足三晋,服务三晋,到田间选题,送科技下乡,走出了一条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也出教材的新路。”
(作者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往期热门文章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个“赞”、“在看”,并转给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