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特约专栏作者 段存章
段存章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墨水与汗水流在一起
—— 四谈“登船摆渡式”采访
段存章
“新闻记者要知难而进,不能知难而止,我们的报道是为了推动工作,搞报道的人不能站在岸边看,要登船摆渡,同舟共济,帮助实际工作解决困难。”
这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话。
如何登船摆渡呢,1983年春天,我登上了中央政策研究室、河北省委山区办公室共同摆渡的《怎样让太行山区尽快富裕起来》的调查船。
我们去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四个地区,调查了阜平、 赞皇、邢台、涉县四个县,走访了五六十户农民家庭,同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共同商讨如何进一步放宽政策,使太行山人民尽快富裕起来。这次调查在弄清太行山概况、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寻找出影响太行山尽快富起来的五个方面的原因,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又同专家、干部和群众进行了座谈,他们又提出了十条具体建议。
这个“登船摆渡”出来的调查报告,反映了记者的参与意识,我生在太行山,长期工作在太行山,写了不少太行山的报道,但对于怎样使太行山尽快富起来的问题,可以说是一知半解。通过这次全面调查,眼界开阔了,头脑清醒了。比如,几十年来,党和国家对老区人民关心,发放了大批救济粮、钱、物,但粮吃了,钱花了,物用了,年复一年,贫困面貌依然如故,分析原因,主要是给钱给物与生产不挂钩。现在群众已经认识到单纯救济的办法,是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问题。他们提出“国家不要背着我们走(单纯救济),要领着我们走(扶持生产)”。有了这样的明确认识,我们采写报道就有了针对性,寻找政策与实践的接近点。
几年后,我到广西百色地区采访,也用“登船摆渡”的方式,帮助桂西山区农民寻找一条致富路,写出了通讯《芒果富千家》。报道百色地区用扶贫款支持农民种芒果树,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接着又提出不提早考虑芒果加工,过几年会坑农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反映,“研究芒果保鲜工艺太难了,我们的力量有限,想出去考察,取个经,不知谁能给开绿灯,小人物想干大事,艰难的路上盼人来扶一把。”
从太行山提出问题,到桂西山区找到答案,说明记者“登船摆渡”挑起了为基层分忧解难的担子。笔头已经伸向实际工作中去,墨水与战斗在第一线人们的汗水流在了一起。这时,宣传报道就有了可亲、可信、可读之感。
1984年5月18日见报的一封“记者来信”《京杭运河上的“老虎闸”》也是“登船摆渡”得来的。
记者亲临京杭运河,目睹了过闸难的景况,并走访了驻在淮阴市的江苏省运河航运公司负责人。他们很少到出现“老虎闸”的现场去调查,对解决船只“过闸难”没有具体的措施,对农民船工的疾苦很少过问。来信大声疾呼这种官僚主义作风不知到何时才能解决,希望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打开“老虎闸”。
这封记者来信,编辑加花边、按语发表,起到“登船摆渡”的作用。交通部为此给江苏省交通部门发去电报,省里立即组成工作组,赶赴现场打开“老虎闸”。我抓住这件事不放,直到闸门畅通,《人民日报》刊登了新闻。
“登船摆渡”式的采访,便于搞好“进行式”的报道。如果记者不是站在岸边看,而是躬身登船,又肯卖力气摇橹摆渡,就会体察到风雨中行船之艰辛,同时采写出改革、开放行程中一步一步的“脚印报道”。
★
个人简介
段存章
1938年出生在山西省左权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从通讯员成长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他曾常驻大寨记者10多年。
参加全国两会采访报道10多年。
曾讲授新闻采访课多年。
出版新闻著作《大山情》、《采写新闻的困惑与出路》、《独家新闻怎样采写》、《消息采写三讲》、《记者酸甜苦辣》、《从通讯员到高级记者》等。
他常说:“脚印留在群众中,文凭写在版面上。”
往期热门文章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个“赞”、“在看”,并转给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