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特约专栏作者 段存章
段存章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善于捕捉现场新闻
—— 三谈“勤猫捕鼠式”采访
段存章
有天晚上看电视,美术片《好猫咪咪》,颇受教育。一只小猫,爱睡大觉。院里的小鸡、小鸟劝它,“不练本领,抓不到老鼠。”它不听,仍然睡大觉。这时,老鼠出洞欺负它,它捕不住一只。从此接受教训,开始练本领,又拜老虎、狮子、小兔子为师。结果,捕鼠技术提高了,战胜了群鼠。
由此我想到,不管干什么,练本领十分重要。小鸡不练,抓不到虫,小猫不练,捕不到鼠,记者不练,当不了好记者。要练,贵在天天坚持。
这就是“勤猫捕鼠式”采访的启示。
这种采访法易于发现现场新闻。近几年,我碰上多次非正式采访,捕到一条又一条的活鱼。
例如,1989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四版刊登的一篇报道《一位乘警的宣传艺术》,就是从北京到广州的火车上“捕”来的。
这篇报道的开头就写到:“我讲一个重要问题,我讲一个大问题”,一位衣着警服的中年人走进车厢,神情十分紧张地说。我以为车上出了什么事,偷盗啦……坐着的旅客站了起来,正玩的旅客停了下来,看书的旅客抬起了头,睡觉的旅客也醒了。
报道的第二段接着说:当人们竖起耳朵来听新闻时,这位乘警却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伸出两个指头说,“我告诉大家第一件事,防盗,把钱保管好好的,第二件,安全,你的亲人在家等着你。”
乘警的宣传由抽象到具体,由远而近,由浅入深,提醒旅客“今晚最危险”,但这不是虚张声势,吓唬,听了乘警对随着列车运行里程和时间的延长,旅客由轻松到疲劳、由警觉到麻痹,而小偷却由情况生疏到情况熟悉,因而作案机会增多的入情入理的分析,又有哪个旅客不相信他讲的道理是千真万确的呢?他告诉大家,钱包要随身带,并伸出留下伤疤的手指现身说法,“同志们,就这样,信不信由你。如果你能按照我讲的去做,保你平安到达广州。”这是这位乘警讲话的结束语。
他的宣传丝毫没有“打官腔”的味道,更没有强加于人的地方,他的语言朴素、深沉、亲切而富有魅力,难怪旅客们都热烈鼓掌,难怪那位青年旅客跳起来喊“乘警万岁!”这绝不是偶然的,乘警的一番话,没有空洞的说教,更没有标语口号式的号召,旅客们听到的完全是活生生的事实,是对客观情况具体、深刻、合情合理的极有说服力的分析,这是多么高超的宣传艺术和宣传技巧啊!
我被这位乘警的工作态度所感动。待他把18个车厢挨次讲完后,我与他聊了聊。他是广州铁路客运段京九包乘组乘警组组长,名叫蔡许荣。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项工作的?”我问。
“已十多年了。每次从广州发车,我挨个车厢讲一遍。从北京返程,又讲一遍。”
“效果如何?”
“旅客警惕了,防在前,人人防,比我们乘警力量大。在我讲过的车厢里发案很少见。”
“你讲的有吸引力,为啥?”
“我是把透明度交给旅客,让大家清楚列车上防盗、安全的现状。我还研究了旅客的心理和案犯作案的规律。”
……
“勤猫捕鼠”贵在一个勤字。
一是腿勤。腿懒是当不好记者的,记者要喜欢走,走出小家庭,走出办公室,走出会议室,走到不常去的地方,走到基层角角落落,走到边远偏僻地区,走到突发事件现场去。好新闻的题目等不来,要靠勤腿走出来。
二是嘴勤。多问是记者的一门基本功。新媳妇的嘴巴是当不了记者的。古人云,不耻下问。为什么不说“上问”呢?因为下问比上问难,就是放下架子,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向下求教。有时候在采访中多问被采访者一句话,就能顺手得来个好题目,何乐而不问呢?
三是眼勤。记者的眼睛要与常人不同,别人没看到的你先看到,别人没发现的你先发现,别人没看透的你先看透,这叫“眼高于人”。眼高来于眼勤,多观察,细观察,天长日久,培养一双灵敏的“新闻眼”。
四是手勤。就是勤记、多写,熟能生巧。记者到现场,写现场,把得来的材料随时记录下来十分重要。特别是被采访的人名、地名以及所在单位一点马虎不得。记者离不开那个会说话的“小本本”。
五是耳勤。你看那只小猫学捕鼠的时候,不仅两只眼睛转来转去,而且两只耳朵直愣愣地竖起,以听助看,看听并用,选择时机,速战速决。由此所思,记者的耳朵也懒不得。
六是脑勤。记者要养成多思、勤思的习惯。想得多,才能写得短,想得深,才能写得精。脑筋这个估不透的东西,潜能大得很,多多地用吧!
★
个人简介
段存章
1938年出生在山西省左权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从通讯员成长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他曾常驻大寨记者10多年。
参加全国两会采访报道10多年。
曾讲授新闻采访课多年。
出版新闻著作《大山情》、《采写新闻的困惑与出路》、《独家新闻怎样采写》、《消息采写三讲》、《记者酸甜苦辣》、《从通讯员到高级记者》等。
他常说:“脚印留在群众中,文凭写在版面上。”
往期热门文章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个“赞”、“在看”,并转给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