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摘 要:社交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在话语权博弈中经受着巨大考验。本文从新闻实务出发,从选题、内容和形式三个角度,分析各大主流媒体在提升新闻评论影响力方面所进行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媒体影响力提升
评论是一种进行观点输出的表达行为,天然具有“表达自我”进而“影响他人”的扩展属性。主流媒体新闻评论代表着媒体的导向、观点和立场,向来被称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评论,是引导舆论的“定海神针”,也是新闻媒体的“门面担当”。[1]社交媒体时代,一方面,主流媒体新闻评论所特有的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等功能愈加凸显;另一方面,关于如何提升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等问题,在近些年已经成为业界探讨的重大课题、探索的重要方向和实践的重点领域。形象地讲,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突围战”早已打响,更准确地说,这场“突围”其实更多是向内的“自我突围”。
基于前期的调研工作,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本文从新闻实务出发,将从选题、内容和形式三个角度分析各大主流媒体在提升新闻评论影响力方面进行的具体实践。
一、高质量选题是“突围战”的切入点
选题是新闻评论工作的一个基础环节,是评论创作的起点。主流媒体的评论选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主题宣传类评论和热点新闻类评论。前者是由主流媒体的定位、职责所决定的,后者则是由新闻属性所决定的,这两个方向的选题也被从业者形象地称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主流媒体的评论“突围”,就如同运动员比赛晋级,“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都是得分的必要环节,任何一项有短板都会限制媒体评论影响力的提升。
(一)以差异化栏目定位不同类型的选题
通过对央媒、省媒等多家主流媒体的观察和调研,各媒体针对这两个方向的评论选题大都推出了不同的评论栏目,以差异化栏目来区分选题定位的差异,是大多数媒体采取的路径。
以省级新闻网站及客户端为例,大众网·海报新闻的《海报观潮》、红网·时刻新闻的《谈经论政》、河北新闻网·纵览新闻的《兴冀之声》《燕赵观澜》、华龙网·新重庆的《渝论》、荆楚网的《楚天评》等,这些评论栏目在选题上主要围绕的是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重大活动等,侧重“观”和“论”,属于主题宣传类评论栏目。与之相对应的,上述媒体开设的热点新闻类评论栏目有《海报时评》《辣言辣语》《慷慨歌时评》《洋洋侃侃》等,这些栏目的选题突出“时”和“评”,更侧重作品的时效和观点的输出。
为不同选题方向的评论设置不同的栏目,在实践中表现出了很多优点,比如有助于引导受众根据个人兴趣定向阅读不同的评论作品,有助于媒体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品牌栏目,也有助于媒体对网评员队伍的定向培养和管理等。
(二)选题要重视立意、设计和组织
如果说栏目的差异化设置是评论选题的“壳”,那么,选题的立意、设计和组织则是“核”,只有高质量的内核才能支撑起坚固的外壳。
1.对主题宣传类评论来说,这个“核”指的是作品切入的角度、内容评述的深度、思想认知的高度
以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为例,大众日报客户端网评栏目《盛会走笔》推出的“‘读懂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系列网评”,紧扣盛会热点,聚焦重大关切,结合山东实际,从七个角度切入,主动设置议题,七篇文章,七个切面,或国之大者,或关键小事,或感性认知,或理性思考,通过文字展示每个人的所念所盼,展示百年大党的宏大愿景,让大家感受到更多向上向前的力量。
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的“‘非凡十年看山东’系列图评”则是根据山东16市的不同定位、特色、发展成就,提炼出16组“城市关键词”,以“关键词+短评+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现16市的“非凡十年”。
上述两组作品,相同点是选题都结合了山东省的实际,立意都很高,不同点则在于设计和组织方式,大众日报客户端发挥党报优势,以七篇充满思想性的文字作品为基础,再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可视化表达,实现了“一鱼多吃”,而大众网·海报新闻发挥的是新媒体短、平、快的优势,通过关键词的提炼和图片的视觉冲击,引发受众的广泛共鸣,上述两组作品都取得了很不错的传播效果。
2.对热点新闻类评论来说,这个“核”则是每一篇评论作品里的观点、立场、态度,这背后是评论员及其所在媒体的价值导向
在实践中,这类评论作品非常容易在舆论场上引发讨论甚至争议。如2022年7月,多家媒体围绕“小镇做题家”推出的评论作品,就在互联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很多网友由一篇评论作品上升到对一家媒体的抨击。剖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评论作品在选题的“核”上出了问题,立意不明确、论据有偏差、语言有漏洞。面对同样是舆论热点的“饭圈乱象”选题,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评论作品《三观岂能跟着五官走》就以抨击“颜值即正义”这一畸形价值观为立意,从经纪公司、网络视听平台、艺人三个方面罗列论据、层层推进,增强说服力,提升引导力。
(三)提升“三个力”,找到好选题
无论是主题宣传类评论还是热点新闻类评论,好的选题都是“找”出来的。对热点新闻类评论来说,评论员需要从最新的热点事件、热点话题中寻找评论性强的选题,而对于主题宣传类评论来说,看似是“命题作文”,在评论实践中,评论员仍需要从宏观中寻找微观、从“面”中寻找“点”。
对于选题的寻找,如何能从“众里寻他千百度”看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呢?主流媒体的评论员或评论部门可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提升政治领悟力
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所面对的选题,无论从何角度切入、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要把政治性摆在第一位。创作主题宣传类评论时,要有对政治理论的深刻把握,有对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活动的深刻理解,只有做到“会当凌绝顶”,才能实现“一览众山小”。创作热点新闻类的评论作品时,也需要把政治性摆在第一位,只有坚持了正确的政治导向,才能在输出观点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2.提升时代感知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新闻评论更要紧贴时代脉搏,抒写时代之声。不论是主题宣传还是热点新闻,都是时代发展的纪录和缩影。没有时代感知力的评论员,面对选题只能做到“见山是山”,而具备时代感知力的评论员,可以从看似微小的选题中提炼升华出时代发展的逻辑,以小见大。
3.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不同于自媒体评论,不能仅追求嗓门大、关注度高,什么事情热就去写什么,选题要更多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聚焦社会关切,解决现实问题。评论员作为创作的主体,只有自身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创作出接地气、有底气的新闻评论。
二、优质内容是“突围战”的主战场
当选题的栏目、立意、设计和组织工作确定后,就要进入新闻评论的内容创作环节了。近些年,互联网新技术带来了传播环境的巨大改变,但优质内容仍是新闻评论的核心竞争力,是媒体之间竞争的主战场。为适应传播环境的改变,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在语言表达方式和追求情感共鸣两个方面做了很多改变。
(一)寻求语言表达方式的转型
在纸媒、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的时代,因媒体缺少互动性,新闻多以单向传播为主,新闻评论也是以媒体(如社论)和评论员的身份向公众单向输出思想、观点和态度。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新闻评论一经发出,受众的反馈就会通过评论区等渠道呈现出来,这些反馈既有赞成、支持的声音,当然也会有反对甚至批评的声音。所以,主流媒体若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提升影响力、树立公信力,就必须重视受众反馈,但新闻评论的核心观点和立场代表着媒体和其评论员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是不能以网友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主流媒体就会在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上进行转型和突破,以求增强评论作品的亲和力,从而获取更多的关注度和支持度。
以《新闻联播》衍生出来的短视频评论节目《主播说联播》为例,虽然《主播说联播》的话题大多源自《新闻联播》播发的新闻内容,但不同于《新闻联播》表达方式的相对严肃,《主播说联播》用更接地气的语言将热点时事用“谈话式”与“讲解式”的形式表达出来,将“硬核”选题进行了“软化”。比如2019年12月11日这期节目中就有这样一段讲解:“先来给您描述一幅画面,茫茫大海上,一座‘三甲医院’乘风破浪,您是不是在想,这种画面真的存在吗?告诉您,这种操作真的存在,它就是由咱们国家自己设计建造的万吨级海上医疗救护平台——和平方舟,今天联播有关注。”这段话以第一人称引领观众迅速进入新闻背景中,自问自答式的表达就像在跟网友聊天,亲切感十足,“乘风破浪”也是近几年互联网上的热词,用在此处既准确又巧妙,大大拉近了评论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二)让观点成为热搜榜上的“金句”
如果说,语言表达是新闻评论的外衣,那鲜明的态度、有力的观点则是新闻评论的灵魂。新闻评论重点在于“评”字。而主流媒体的“评”,还要承担起价值观引领的社会责任。
不论是主题宣传类评论还是热点新闻类评论,最终目的都是完成观点的输出,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效果。基于此,主流媒体在创作评论作品时,通过具有较强感染力的文字去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往往能让传播效果事半功倍。而这些感染力强的文字,或是评论作品的标题,或是评论中的核心观点,如果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登上热门话题榜,成为“金句”,也便提升了所在媒体的影响力。
比如,大众日报客户端在党的二十大期间推出的系列评论文章《如你我所见,历史将铭刻这非凡十年》《中国的下一站,确定性坚如磐石》,这些标题既表达了观点和态度,又契合了盛会的舆论氛围,同时带有极强的感染力,与受众形成了共情,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又比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山西日报的评论文章《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问题》、澎湃新闻的评论文章《马上评|没有一条生命是为了牺牲而存在》等,这些作品都是围绕某一热点话题或事件推出的评论,其观点也在社交媒体上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三、形式创新是实现“突围”最好的“枪”
新闻评论在保证优质内容、主流价值持续输出的同时,也在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不断进行形式的创新,坚持运用新手段、占领新阵地、弘扬主旋律。特别是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这是新闻舆论工作整体面临的新挑战。主流媒体的评论作品,自然也必须正视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
(一)既要形式创新,也要“量体裁衣”
面对深刻变化,实现快速“突围”,主流媒体不仅要拿着“笔”,坚守“内容为王”,也要扛起“枪”,迅速“占领渠道”。紧跟传播技术最前沿,在新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加持下,各主流媒体纷纷对评论文字进行不同形式的转化,静态的评论呈现出移动化、智能化、视频化、互动化、社交化等更多形态,从文字到图画、声音、视频,从时评到图评、漫评、视评、微评等网评新品层出不穷,而这一系列形式创新就是“突围”过程中最好的“枪”。
当然,主流媒体评论进行形式创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评论作品、输出主流价值,更具体地说,就是为了更好地在不同平台上以不同的形式提升评论作品的传播力,而不是为形式而形式。实际上,当前大多数主流媒体也是这样做的,在“网、端、微”等不同平台上,根据不同平台的不同特点,进行因地制宜和“量体裁衣”,实现主流声音不缺位、舆论阵地不缺席,这从当前各大主流媒体的评论创新实践和操作中可见一斑。
比如,人民网就评论如何更好地贴近“互联网原住民”新生代这一方向做出了有益探索。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评论员推出的口述短视频系列微评—— 《两会听我“蒋”》,整个系列共8期,每期时长在1分钟左右,画面呈现上采用了年轻受众青睐的弹幕、鬼畜等二次元等风格,视频在B站等平台上收获了1000多万播放量。
(二)评论可视化探索,“突破”与“局限”并存
当前,短视频已经成为互联网内容创新的一个巨大新风口,短视频新闻评论也已经从探索期进入快速发展期。将评论可视化,是新闻评论适应视频化趋势的变革和创新,已成为多数主流媒体在评论创新发展中的一个标准或必选动作。总体来看,一段时间以来,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推出带有自身媒体气质的视评产品,短视频评论栏目大量涌现。以央视推出的《主播说联播》为例,其时长一般控制在2分钟以内,由自带“IP”属性的联播主持人结合当天的重大消息、突发事件或者社会热点等,采用了极具通俗化、个性化、流行式、共鸣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还结合了丰富的体态语言,进行口播评述,并第一时间跟配在新闻报道之后,传递主流价值、观点和态度,在主流媒体短视频评论中有较强的代表性,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一些地方主流媒体评论也有创新实践,如大众日报配合文字评论策划推出的《党报主播说》可视化评论栏目,效果颇佳。还有浙江卫视《今日评说》栏目策划推出的新媒体视频评论栏目《00后talk》,第一期就以“00后”评论员的观察视角,聚焦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丰富内涵中的一个切面——医疗均等化,“00后”评论员通过结合个人的身边故事和真切感受,进行了“年轻式”的视频评论。评论在推出不到一天的时间中,全网播放量达到258.3万,甚至还登上了杭州同城热搜榜前十,作为一个新栏目,一经推出即收到如此传播效果,着实不易。
我们发现,在视频评论中,宏大主题多以小切口和小故事呈现,在表达上更加口语化、轻盈化,时效性也越来越强。梳理总结以上特点,对重大主题宣传类的新闻评论如何实现突破和创新实在裨益良多。但通过观察分析相关实践案例,总体反映出一个“局限”性现状,即大多数主流媒体评论在可视化方向做出的实践,主要集中服务于特定重大主题宣传,而在其他方向和领域的常态化视评实践和策划创新上还是有所欠缺,有待继续探索推进。
(三)从“作品”到“产品”,从“一个人”到“跨部门沟通协作”
本文以短视频评论的“突围”案例来说明形式创新,之所以做出如此取舍,是因为主流媒体评论在短视频化、可视化创新实践方面有着较为鲜明和广泛的代表性,较大范围地涵盖了多数评论作品在内容生产和形式创新等工作流程中必须应对的问题。
短视频评论形式意味着新闻评论员不仅要拿着笔埋头写作,还需要带着自己的文字作品走入镜头,或者还需要评论员同其他部门人员进行高效沟通和协作,包括视频剪辑人员、动画设计人员等。同样,对于图评和漫评,评论员势必需要与美术编辑和漫画创作人员之间进行协作。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高效沟通迅速确定主题,并实现融合了可视化、图示化、创意化等形式的复合式创新,并最终通过因地制宜,在不同特质的传播平台上实现传播力的共同提升?这其中必然存在着新闻评论从作品到产品的“九变十化”,生产过程面临着从“一个人”到“跨部门沟通协作”的新挑战。特别是当前,在主流媒体评论部门的组织架构中,素质全面的评论人才比较稀缺的现状已经日益显现,并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再加上优质短视频评论产品的生产必然涉及跨多个部门协作,无形中都延长了评论产品生产的时间,这都给我们力求达到和实现的评论时效性设置了障碍,这是对主流媒体评论创造、创意、创新等综合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主流媒体在吃透不同平台和渠道的传播逻辑、把握好不同平台和渠道的传播规律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关于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工作,有两个基本的共识,一是评论的旗帜作用不容忽视,二是评论的影响力提升大大有助于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打造。
媒体融合已走过近十年的历程,主流媒体作为媒体融合的主力军,走过了一条从探索到闯关再到进阶的发展道路。新闻评论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一环,也在守正创新中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实践。这些实践或服务于重大主题宣传,或服务于热点新闻报道,以观点传递力量,发挥了传递精神、舆论引导、针砭时弊等作用。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新技术的进一步赋能,新闻评论必将出现更多深入人心的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为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立民.把握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四对关系[J].青年记者,2022(14):74-76.
(刘欣:大众网互动新闻部、理论评论部主任;徐坤杰:大众网评论员;张静宁:大众网评论员)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2年11月号
编辑 | 探索君
欢迎订阅
全年12期,每期18元,邮发代号:24-61
投稿邮箱:qmttsbj@126.com
发行部电话:0531- 85196457
国内各地邮局均可随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