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当记者的两条深刻体会

大齐 老记说事 老记说事
2022年12月26日 04:00
图片

文 /特约专栏作者  刘 杰  

图片

刘 杰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当记者的两条深刻体会

刘 杰


  当记者时间久了,体会也就逐步多了起来。总结起来在写稿方面以下的两条体会甚深。


  一、到现场去抓活素材


  新闻报道尤其如此,靠鲜活度吸引人的新闻报道。如果抓不到现场活素材,抓不到活事例,抓不到最能体现主题的新鲜事实,写作上就会枯燥乏味,就会打出一大堆“哑炮”,也就失去了“抢”的意义,就会失去战机,以致功亏一篑。


  我在业务研讨文章中写到,头条的鲜活度是靠鲜活的新闻事实支撑起来的,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鲜活的新闻素材,再好的新闻也难以亮堂起来。如果仅仅是找到了好的主题,而没有现场真情实感,没有现场鲜活的事实发现,那一位位戴胸章的共产党员、那一位位冲在最前面的干部官兵,那洪水中连床带老人抢搬上船的情景就难以捕捉到,没有这些生动的东西,怎么能够写出亲临其境的气氛?就是各地收集来的材料,我们也要求是一个个感人故事。


  事实证明,只有抓到了来自一线的鲜活素材,才能写出鲜活的报道,让宣传变成正能量,去激励一线奋斗着的干部群众。


  二、记者要写有思想的新闻


  记者要写有思想的新闻。思想来自生活,更来自博闻、比较与思考。


  深邃思想必须经过反复“冶炼”才能产生:下基层,多见闻,广采撷,抓活鱼;多比较,知轻重,明是非,得真理;多积淀,知厚薄,懂得失,晓深浅;多思量,细咀嚼,深提炼,成理论;多交流,碰火花,开思路,启心智。


  (作者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往期热门文章

北京人民,挺住

两位空军司令员

王慧敏:我们正在探索新闻人的“破圈”

段存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小特写大主题,这样的稿耐看!

周总理当年的随身警卫,深情回忆西华厅的岁月

31年后,八勇士历数那深藏的南极磨难

品读这些小通讯,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些报道为何让人泪目?

记者笔下的故事咋写成?

记者写这稿为何边写边流泪?

请把握好采写人物的“度”

请把这些细节写进稿子里!

复杂情况下的标点符号用法,都是你想问的

“此稿是一则真正的大新闻”

多位南极功臣话当年:首次图解创建中山站特别险、格外难

叫座的稿子从哪儿来?

如何写好人物通讯

方寸之间,能写好故事吗?

关于“上稿难”的问题,说说我的看法

别了,“胖导语”!

好稿子是怎么来的?

如何写好工作通讯(上篇)

如何写好工作通讯 (下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个“”、“在看”,并转给有需要的朋友!

图片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老记说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