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让主题报道跳出宣传味

成良田 新闻前哨
2023年01月09日 08:56

导    读



主题报道,多是自上而下的“规定动作”,是“既定任务”和“必答题”,容易忽视新闻传播规律而出现“宣传味”“政治味”较浓的问题,陷入“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尴尬局面。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新媒体——甬派客户端主动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的传播格局和生态,不断探索主题报道创新路径。



“软硬兼修”,让主题报道“有料”


何主题报道,如果缺少新闻性这个硬核,没有新闻事实,不讲求故事性的“软植入”,报道必将生硬无趣,无人问津。

新闻性是“硬标准”。主题报道要宣扬成就、价值、精神等等,最终要通过具体的新闻事实来呈现,要落实到每一篇稿件中,做到即便不戴主题报道的帽子,其可读性和新闻性,也足够支撑它的发表和传播。

2020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波的灵峰工业社区两个月之际,甬派客户端独家推出聚焦宁波“全国首创的工业社区治理模式”特别报道,解剖工业社区服务新模式。“为什么是它?”“为什么是他们?”“它和他们有什么故事?”这组主题报道,以问题激发读者兴趣,三个问题形成三篇稿件,抽丝剥茧为读者一一揭开北仑灵峰工业社区的面纱,并顺势引出宁波北仑服务“小而精”企业的新模式。三篇新闻,三个悬念,引人入胜,深受读者好评,点击量连创高峰。

随后,甬派又一连推出15篇特别报道,深入探寻“工业社区”的来龙去脉,全面梳理其服务“小而精”企业发展的宁波经验、宁波智慧。这组报道,没有一篇写成工作性宣传报道,而是立足新闻性,每篇挖掘一个新亮点,以自身的新闻价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事性是“软实力”。一个好主题,要有好的新闻事实支撑,更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来“驾驭”,做到宣传新闻化、新闻故事化、故事细节化。

从2019年起,甬派持续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丛志强团队的艺术振兴乡村实践,先后推出《葛家村变形记》等四个主题报道,全程记录这位喜欢扎着小裤脚的教授,与村民同吃同住,一起设计、一起动手,用自己的双手改造家园的创新性做法。这组主题报道持续了2年,甬派用百余篇稿件,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故事,就像是一部“连续剧”,记录了村民从不理解到接受再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展现了一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形象。这组报道因为创意、角度和扎实的写作,两年内先后两次获得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



创新表达,让主题报道“有趣”


融媒体时代,如果能创新表达形式,善用巧用新形式、新技术,增加报道的可视化、增加互动性,可让主题报道轻松活泼,摆脱高冷的束缚而更加接地气,有利于提高传播的到达率。

巧用新形式。厚重严肃、政治性强、宣传味浓,主题报道这些固化印象,可能让人敬而远之。摆脱这种高冷刻板印象,需要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让主题报道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变“阅读”为“悦”读。

2022年2月下旬,在宁波召开第十四次党代会之际,为宣传过去5年的发展成就,甬派策划了一组形式新颖的主题报道。其中,《我叫宁波,今天聊聊,我这五年》,以我是“宁波”的叙述视角,用第一人称讲述五年来的经历和收获,亲切的口吻、活泼的语言、丰富的内容,加上自我调侃的幽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少读者表示:成就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接地气。

这些报道,材料还是那些材料,但是创新表达方式,让新闻有了增量价值,让市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与互动中,感受城市发展成就。

活用新技术。融媒体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主题报道不再局限于图文、版面的窠臼,直播、动漫、视频、H5、长图、海报、VR、AR等新媒体技术,让主题报道的呈现方式有了更多可能,也让创意和策划有了更多的支撑。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在宁波召开之际,一张长图绘出两位外国人逛会展的奇妙之旅,文字信息融入视觉表达,让阅读充满趣味。今年教师节,甬派推出《那些年,老师们说过的经典语录》H5创意互动,成为主题策划一大亮点,被广泛转载。建党百年报道中,甬派策划《“江山如此多娇——百年征程寻根百城”》系列报道,以360°全景、视频、图集融为一体的报道方式呈现,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善用互动。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新闻互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时发布信息、评论、报料成为常态。也正是在与媒体和记者的互动中,读者有了强烈的参与感和存在感,也可吸引更多人加入或转发,这对新闻传播和出圈的作用不可估量。

甬派在策划主题报道时,向来重视与读者的互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报道中,甬派征集读者和用户担任“红色向导”,带着记者重回老家,重走家乡的红色圣地;春节主题报道,甬派推出H5互动《一起晒起来!为家乡抢头条,在甬派尽情呈现她的美》,邀请读者晒出家乡照片,争上甬派头条、封面,读者不仅成为传播者,也成为生产者;主题报道《小裤脚教授的乡村故事》中,甬派邀请数十位派粉一起打卡故事发生地,实地体验艺术乡村的魅力。


包装推广,让主题报道“有效”


主题报道要实现有效传播,除了恪守“内容为王”原则外,还应树立“产品思维”,把主题报道作为高品质的产品进行包装、运营、推广,利用融媒体优势,为主题报道巧妙制造话题,并在跨屏传播中实现出圈。

善用“标签”制造热点。好酒也怕巷子深。信息大爆炸时代,再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渠道和平台,需要用适合传播的语言和形式,经过包装后精准地推广分发。否则,可能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

借势传播引爆话题。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流量时代,热点也层出不穷。主题报道可以巧用热点,借势传播,做好主流舆论,从而增强主题报道的吸引力,这也是创新主题报道的重要“方法论”。

2019年,宁波人才日前夕,改编自宁波作家“阿耐”同名小说的电视连续剧《都挺好》在多家卫视和网络平台热播,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以此为契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市委人才办策划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在宁波,都挺好》,以一分钟短视频配发千字文章的形式,请50位新老宁波人分享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的生动故事。这组报道成功“蹭热点”,推出后引发强烈反响,总阅读量超过1500万次,“在宁波,都挺好”成为宁波年度传播热词。

跨屏传播,打开开放之门。在全媒体时代,“多屏共存,跨屏传播”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式,通过多屏联动和跨屏体验等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需求,也让主题报道在多元的媒介环境中获得更大的传播效力。

(作者系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本文摘自《新闻前哨》2022年12月(上),原标题《主题报道如何摆脱“宣传味”》。参考文献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编辑:肖国莲


《新闻前哨》论文投稿邮箱:xwqs2022@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闻前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