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捷兴系深圳特区报政治新闻部记者
作者陈小慧系深圳商报科创新闻部记者
随着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发展普及,传统的依赖于新闻媒体采写编发的信息传播流程已经重塑,对传播生态也产生重大影响。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法学院教授大卫·阿尔赛义德认为,传播生态指的是各种论坛、媒介和信息渠道的结构、组织与可接近性。以往受众习惯于从各大新闻媒体接收信息,如今各家新闻媒体的手机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上,提供信息服务的已涵盖了大量政务、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的自媒体。
新媒体传播的便利,也使信息海洋涌现了大量肤浅冗余、淆乱视听的内容,特别是在利益驱动下,一些自媒体“制造”社会热点博取流量。以近期的孙国友“跪地求水”事件为例,事件发生以来持续发酵,由供水纠纷演化出治沙是否科学、人物形象真伪等舆论热点,跌宕起伏,成为当前数字化传播生态中的一个突出案例。
新闻媒体的主要职责是秉持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的视角来约束与净化信息生态[1]。面对纷杂的社会热点,尤其是在数字化的极速传播背景下,新闻媒体“追逐”热点真相时也常会陷入被动,比如转发事件面临新闻事实反转的尴尬,现场的采访调查往往又滞后于网络观点的传播、滞后于网民情绪的蔓延。不过,此次孙国友“跪地求水”事件,新闻媒体持续介入,发挥专业力量进行价值引导和信息挖掘,让媒体的理性声音较快地“追赶”上观点传播、情绪传播,较好地维护了良好的信息传播生态。本文梳理此次事件中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总结经验,为互联网数字化传播生态中更好发挥新闻媒体的价值作用提供借鉴。
综合媒体报道,2023年3月27日,孙国友发布视频,视频中的他情绪崩溃、跪地求水,说当地煤矿曾承诺在当天向林场供水,但未能兑现,还称“21年治沙没有要过任何人一分钱,现在却被煤矿断了水源”。
梳理发现,此次事件复杂性超出平常。在短短几天内,事件从供水纠纷,演变为对治沙动机、治沙是否科学等方面的讨论;网民对孙国友的态度,有人同情他是散尽家财的“治沙英雄”,有人质疑他种树的科学性和拍视频的动机,观点呈现两极分化;“孙国友治沙公司已被吊销”等更多的相关历史资料及信息被曝光,使得事件更加扑朔迷离。值得注意的是,正由于事件的复杂性,网络上出现了许多呼吁新闻媒体介入调查、还原真相的声音。在此次事件中,国内多家新闻媒体一直保持关注,以新闻评论、现场连线、调查报道等形式介入,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新闻评论是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方式。孙国友“跪地求水”事件初期,网络声音繁杂。多家新闻媒体选择从评论入手,以相对客观理性的态度呼吁“让子弹再飞一会”,等待真相调查,有效引导社会舆论,避免情绪化观点淆乱视听。
比如,央广网于3月29日发表评论《万亩治沙林被煤矿“断水”?供水和调查必须马上到位》,呼吁“当地必须尽快用客观公正的调查还原真相,给林场主一个交代,给万亩林场一个交代,也给公众一个交代”。
中国新闻网在3月30日发表评论《缺水的舆论场需要真相甘霖》,“此次缺水事件的个中原委、是非曲直尚不明朗……网络信息越杂乱、事态越紧急,就越需要当地相关部门及时调查清楚真相,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
新京报在3月30日发表快评《“万亩”林场主人跪地求水,真相是什么?》,“由于当前事实真相还不明朗,调查还在进行,我们也应该保持客观理性姿态,不脑补,不搞‘阴谋论’,让最终的调查结果说话”。之后4月3日继续发表评论《“跪地求水”事件别让情绪化站队模糊了是非》,“各方都需要克制意气之争,警惕站队先行,拿片面的、情绪化的舆论来转移焦点、模糊是非,要让事件的判断回到事实层面,只能依赖于权威、全面、专业的调查来完成”。
热点事件发生后,走进现场、对话当事人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跟踪反映事实真相的有效手段。“跪地求水”事件发生后,国内多家媒体第一时间关注,个别媒体直接赶往现场进行直播,联系当事人及当地政府直接对话,用现场说话,回应社会关切。
比如,新安晚报大皖新闻记者于3月30日前往宁夏灵武马家滩镇,直播林场现状及取水灌溉,对话当事人孙国友,先后推出了《现场对话“跪地求水林场主”孙国友:为了通水忙前忙后等了十二年》《大皖新闻现场直击|“林场主”孙国友拉水浇树 一车水只是“杯水车薪”》等报道。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极目新闻、新京报、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等多家媒体也派出记者现场采访。极目新闻推出了《实探“跪地求供水”事发地:林场不见水源,树木光秃秃的,孙国友:不知何时供水》等报道;新京报推出了《探访林场主“跪地求水”林场:万亩承包地未种满树 地下埋有煤灰》等报道;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推出《记者现场探访跪地求水背后真相:对话孙国友》等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对某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系统或深入详细的报道。孙国友“跪地求水”事件中各类声音嘈杂纷乱、各种观点莫衷一是,国内多家媒体“追赶”信息传播速度,围绕网民关注的焦点进行调查采访,加快挖掘更多信息,拼凑、还原事实全貌。
比如,《中国新闻周刊》于4月1日报道《万亩林场主“跪地求水”之后》,围绕“万亩林地缺水十多年?”“公益还是利益?”“沙地种杨树可行吗?”等热点梳理事件脉络,之后在4月5日继续报道《“跪地求水”事件调查:孙国友承包万亩沙地20年仅栽种600多亩》。新安晚报大皖新闻围绕林场种植的树木是否有万亩、位于毛乌素沙地的林场是否适合种植乔木治沙、供水协议是否受到认可等关注热点进行调查采访,报道了《“跪地求水”引争议 孙国友植树治沙的“是与非”》。此外还有极目新闻的《四问“跪地求水”事件焦点,孙国友:乔木是否破坏生态,可请专家来调查》等。目前,当事人对相关报道进行了回应反驳,事实的真相还有待进一步调查,但网民对于事件的态度已发生较大转变。
根据深新智媒舆情系统显示,孙国友“跪地求水”事件在全网传播的热度由3月27日开始快速攀升,3月30日达到高峰后回落,4月2日后趋缓并渐渐平息;从微博网民参与度看,3月30日、4月1日、4月2日、4月5日均出现了阅读高峰,“孙国友治沙公司已被吊销”“孙国友承包万亩沙地20年仅栽种600多亩”“孙国友首次回应种树破坏生态质疑”等成了微博热门话题。
根据迈克尔·戈德海伯提出“注意力经济”概念,在信息过剩的社会,人们的注意力会形成商业价值,因此注意力成为一种经济资源。在流量的利益驱动下,部分社会热点事件实际是炒作的、虚假的内容。新闻媒体必须保持沉着冷静,坚持理性与客观公正立场,切忌盲目转发推波助澜。主流媒体在把握好导向的同时,应尽量避免与网民产生对抗性叙事,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内容质量,通过有内容、有品质的报道来引导舆论,相信用户,将评判权交给用户[3]。评论不偏不倚,报道客观真实,才能有力有效引导舆论导向。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才能强化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抢占舆论“制高点”和“话语权”。面对社会热点事件,为了避免事实真相让位于煽动化的情感传播,新闻媒体要时刻保持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提高信息甄别能力,通过走进现场、对话当事人及各方关系人等追溯事件来龙去脉,通过交叉印证、业界采访等对舆论中各方观点进行去伪存真,通过梳理时间线、调查性报道等尽可能地还原事实全貌,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专业性、完整性。
随着科技发展,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小红书、知乎等各类数字化传播平台已深入人们生活,影响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新闻机构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积极拥抱数字平台,并尝试通过融合数字平台逻辑来引领网络传播的新业态[4]。面对社会热点事件,媒体要注重不同平台的特性,将新闻内容生产与平台的传播规律结合起来,采取不同策略,比如在视频平台进行现场直播、结合网友关注热点发问形成互动,在微博平台设置关键词和讨论议题、有效引导网友参与挖掘更多真相,通过跨平台的叙事与互动交流,增进用户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信任,进而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当前,传播生态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面对纷杂的社会热点,更需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专业力量,新闻记者也应加强新闻素养、提高学习能力,有效进行信息甄别和价值引导。这本身也是对新闻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检验和要求。
参考文献:
[1][2]喻国明.“严治摆拍”背后,新闻媒体在谣言治理中的责任担当[EB/OL].光明网.https://theory.gmw.cn/2023-03/31/content_36468215.htm.
[3]支庭荣,张入迁.社交平台背景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策略的创新[J].新传播,2022(6):13-17.
[4]张志安,田浩,谭晓倩.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的“常态接合”—— 2022年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J].新闻界,2023(1):39-46.
本文刊登于《新传播》杂志2023年第二期。
《新传播》2023年第二期封面和目录
往期回顾
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的合作基础、突出问题与未来趋势:以抖音为例
欢迎关注“新传播智库”!“新传播智库”公号是深圳报业集团《新传播》杂志推出的新闻研究和探讨的平台,注重理论与学术探析,也重视实战与案例分析,突出引领性、前瞻性和全球视野,力求成为传播力研究思想智库。
读特客户端《新传播》专题二维码:
投稿:
xcb0755@126.com
电话:
0755-83517903
若有意购买纸质版《新传播》杂志,欢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