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连天线、下接地气”,这是区域新闻报道的重要特征。“上接天线”是为了增强报道的思想性,“下接地气”是为了强化报道的可读性。
每一次采访都得沉得下来、扎得进去,从而写出带着“泥土气息”的、鲜活的、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这样的区域新闻报道不仅能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也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本文结合一线采访经历,围绕地方党报怎样“深耕区域又跳出区域”做好报道,进行了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尽管区域新闻所面对的只是某一个特定区域,在地理范围上有一定局限,但在这一区域内,众多的街道、社区(大队)成为组成区域的毛细血管,同时涵盖政治、经济、科技、交通、农业、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职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型社会。
作为区域新闻记者,在与这些职能部门建立起广泛联系后,会接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类消息,但大多数时候这些消息充斥着“鸡毛蒜皮”的既视感。这个时候,就需要在这些常规线索中“抽丝剥茧”,《走马岭日结工市场 打零工也能月入过万》一稿就是这样一篇从常规活动通知中“抽丝剥茧”而来的报道。
2022年3月,正是春节后求职旺季,各区、街道都会举办各种规模的招聘会。一天,笔者收到了一条招聘会举办通知,其中介绍到这场招聘会会有面向零工的岗位。
第二天的零工市场招聘会现场与以往的任何一场招聘会都无二致,笔者在与几家招聘企业负责人闲聊后也未发现零工岗位的独特之处。带着略显失望的心情,笔者又与几位求职者攀谈了一会,谁知在现场发现了一位辞职创业的年轻人,他创办的公司专门提供日结工岗位。这让笔者感到惊奇。
通过在现场与大量找工人、中介、餐饮店老板“闲聊”,深入采访这位创业年轻人,笔者获得了有关这个零工市场的大量信息,并通过补充采访企业、相关主管部门、专家,对这一自发形成的日结工市场,作为新生事物进行了客观的探究。稿件呈现了武汉东西湖走马岭街自发形成的日结工市场是如何运转,如何为企业、为找工作的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反映了武汉经济的活力。
2021年全国两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广开就业面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这也让这篇稿件具有了现实意义,视点和站位较高。在东西湖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造安薪城区被写入报告。今年6月,此稿件获得第40届湖北新闻奖二等奖。
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这个理念很重要。有了这个理念,就有了找新闻的热情和干劲。很多时候,与各街道、委办局打交道的过程中,免不了要面对各类会议和大量文件材料,学会甄别其中的重要信息,保持灵敏的新闻“嗅觉”十分重要。
《这项制油技术可为我国减少1/7大豆进口 武汉教授何东平的稻米油已推广到多个省份》一稿便是从东西湖科协的一份申报材料中获得的线索。
何东平教授在中国油脂博物馆讲解各种馆藏。喻志勇 摄
2023年初,中国科协发布了《关于命名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决定》,其中,东西湖区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事实上,去年开始,东西湖科协就在着手准备材料进行申报。在翻阅申报材料时,笔者第一次得知位于东西湖的武汉轻工大学有一座中国油脂博物馆。原本只是想前往了解这一博物馆,不料有了更大收获。
最初只是一次有关博物馆的揭秘采访,却在采访中得知馆内绝大多数藏品都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何东平教授的捐赠。于是笔者想了解藏品收藏过程,进一步的采访后却发现,在捐赠藏品之外,何东平还有一重身份,被同事们称为“油教授”,曾四次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当时采访正值暑期,高校放假,利用何东平教授出差回校间隙,笔者前后两次上门拜访,了解其稻米油的研究过程、技术成果。同时通过采访其学生、同事、应用这项技术的企业等,还原出一位数十年如一日、醉心油脂事业的科研工作者背后的故事。
通过记者的报道,不仅展示了一位科研工作者在农业领域如何进行技术攻关和突破,更重要的是助推这项技术从理论走向应用,获得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有望推广,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也让这篇稿件接到了“天线”,有了更高站位。这篇稿件获评第40届湖北新闻奖一等奖。
常年跑区域新闻,常会从通讯员口中得到这样一些线索描述:全区首个、全区最大、全区首创。不可否认,这样的突破在区域发展中当然是可喜可贺且具有一定新闻性的,但如若放在全市乃至更高层面去观察,也许就不是新闻了。因此,这就需要记者心中有两个坐标参照系:一是“横”的坐标,别人写过没有?现在新在哪里?二是“纵”的坐标,过去写过没有?现在写有没有新东西?驻站记者在与当地党委、政府互动中,既需要贴近服务,又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操作手法上,就需要在深耕区域、了解区情区况的基础上,跳出区域看新闻,要从全市、全省、全国的角度审视区域新闻。往往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区域新闻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
今年开年后,各地的婚庆市场火爆。2月14日这天,《月湖婚庆产业园开园,可为新人“一站式”办浪漫婚礼》一稿引起了很多读者关注,原本这只是汉阳区的一个活动稿件,且只是呈现个例,但结合武汉“浪漫经济”的整体回暖背景,跳出区域看区域,就有了《武汉“浪漫经济”强势回暖》这样一篇聚焦经济观察的头版稿件。
中国风主题婚礼。史伟 摄
在原有的月湖婚庆产业园采访基础上,记者通过采访行业专家了解到武汉婚庆市场回暖的数据及其背后的原因,又通过各从业者的口述,了解到强势回暖的“浪漫经济”背后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这样的经济观察就是把区域的一些特征放置于全局的发展角度进行审视,也让报道更有分量和厚重感。
区域新闻,报道的主体是地方,但报道的视野不能限于一隅。这就需要“新闻坐标”的导航和定位。这个“新闻坐标”,横轴是党委政府当前中心工作;纵轴是全省、全国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失去了横轴,报道就失去了地方性;失去了纵轴,报道就会视野逼仄,失去全局性,也就失去了超区域的传播力。这要求党报驻地记者既要“向下生长”,扎根地方,吸取地气,更要“向上生长”,仰望星空。只有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不断地去进行比对,才能够面对同样的素材,提炼出原创的求取最大公约数的主题,让区域报道获得超越区域的传播影响力,真正写出让地方满意、又符合新闻规律要求的新闻。事实证明,只有做到“上连天线、下接地气”,新闻报道才能直抵人心,打动受众。
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认为,当记者就是要有“三心”:好奇心、好胜心、好学心。作为一名已经工作多年的新闻工作者,保持自己对世界好奇的初心,尤为重要。
区域新闻记者,常与街道、社区打交道,这些部门直面群众,不常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时间久了,看起来差不多的会议材料,没有太多区别的社区活动,会让记者陷入麻木。
选择做记者,是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那些不同职业的人,在与这个世界发生怎样的联系;那些与你不相熟、擦肩而过的普通人,是怎样的经历让他成为今天的他。在每一次采访中都带着这样的好奇,才有可能发掘出好的线索,让每一次采访都不只是机械地完成工作。
对于驻站记者来说,长年固守所谓“一亩三分地”,要常出“出圈”、叫好的区域好新闻,至少面临三难:一是地域之限阻隔了视线;二是情况熟悉了,跳不出老框框;三是题材老了,难出新意。这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超越,需要扎根区域的记者对“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要麻木,对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深耕区域,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站在天安门看地方,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才能主动挖掘更多好线索,讲好区域故事,做既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群众认可,又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区域新闻。
(作者单位: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本文摘自《新闻前哨》2023年6月(下),原标题《地方党报区域新闻如何“出圈”出彩》。引用请参考原文。
编辑:肖国莲
《新闻前哨》论文投稿邮箱:xwqs202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