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沉浸式新闻让中国故事更可视、可亲、可感

王成孟 刘东成 新闻战线
2023年09月08日 04:2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摘要


中国日报探索沉浸式新闻的创新实践和创意应用,从围绕重大主题、针对Z世代群体、聚焦用户服务等方向,打造沉浸式新闻产品线,通过技术赋能,在跨越时空、虚实交融的创新创意表达中,进一步提升内容的传播效果,让中国故事更加可视、可亲、可感。



沉浸式新闻让中国故事更可视、可亲、可感

——以中国日报融合传播实践为例

王成孟  刘东成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元宇宙技术等打造的沉浸式新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大媒体报道阵列中,并凭借着场景化的现场感、交互性强的体验化叙事,推动着媒体融合不断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英文日报和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主阵地之一,中国日报也积极开展沉浸式新闻的创新实践,从初步尝试到成为“常规武器”,从围绕重大主题、针对Z世代群体、聚焦用户服务3个不同方向,打造沉浸式新闻产品线,通过技术赋能,在跨越时空、虚实交融的创新创意表达中,进一步提升了内容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让中国故事更加可视、可亲、可感。


打破时空界限,革新重大主题表达范式,在高度逼真的沉浸场景中讲好中国故事
重大主题报道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契机和重要窗口,也是展现媒体融合创新成果的重要舞台。在喜迎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题报道中,中国日报精心打造《中国这十年》XR创意视频、《回答世界之问》系列报道、“AR带你看党史”等沉浸式融媒产品,将历史与当下通过再造“现场”连接起来,为全球受众观察新时代中国、深入了解百年大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图片

《中国这十年》XR场景动画页面。

把方向:紧扣主题,构建场景。技术的应用,最终是为叙事服务,为内容服务。在《中国这十年》XR创意视频、“AR带你看党史”产品策划之初,我们就把内容主题放在最突出位置,让酷炫技术和虚拟场景真正为内容服务,围绕新时代十年、百年党史最核心、最重磅、最受世界关注的领域和关键点进行场景构建。
《中国这十年》聚焦脱贫攻坚、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和大国外交这5个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领域,为了创造每个领域话题独有的贴切场景,团队收集大量资料、做好案头工作,不断细化创意脚本和拍摄分镜,制作3D立体镜头预览图,最终搭建5个定制化XR场景,让动画特效和XR场景设计完美呈现主题意境。
“AR带你看党史”系列产品则根据党史重大节点、重要地点开展专门的场景设计。第一期节目《中国日报上新了!AR报道迎建党百年》,突出展现嘉兴南湖红船、上海石库门会址等重要场景,将“开天辟地”的中共一大召开情况进行立体呈现,全球读者和用户扫描报纸建党百年专刊的海报图片二维码,百年党史上的重要场景就能跃然纸上,与报纸版面内容、海报图片相映成趣。
重心态:精益求精,深度沉浸。对于虚拟场景而言,真实感、还原度、多感官构成的“沉浸感”是成功的关键。在《中国这十年》的场景构建中,我们精益求精地打造每一帧画面、每一个场景、每一句话。安排主讲人与实时渲染的XR场景进行多次“预演”,确保讲述人与场景、动画细节无缝衔接、浑然一体。
例如,在视频开篇,用时钟样式的立体舞台特效突出10年的“时间”概念,主讲人站在时钟舞台中央就像是带着观众开始一场跨越时空的“旅程”;在主讲人讲述科技创新成就时,每到一项科技重大创新成果,XR场景中对应的“大国重器”专属动画就会浮现——“雪龙2”号在大洋中破冰前行、中国空间站在太空中凝视地球家园;讲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环境变化时,悠扬的背景音乐、花开的声音传递着“春暖花开”的喜悦和热闹……细节之美,布满了XR场景的每一帧画面,加上主讲人的讲述,让人有一种瞬时置身不同时空的科幻电影之感。
强策略:借嘴说话,融通中外。《中国这十年》的两名主讲人是中国日报“新时代斯诺工作室”的两名美籍记者成员:聂子瑞和伊谷然。聂子瑞2006年来到中国, 1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大陆大部分省区市,不仅见证了各地脱贫攻坚的“人间奇迹”,更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向全世界讲述他的观察和理解。伊谷然作为一名美国共产党员,有着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理论的观察和研究。独特的“他”视角和在中国多年生活、工作的经历,让他们成为对外讲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理想人选。
在节目中,两名主讲人结合自身工作、生活经历,不仅关注中国自身发展,也聚焦发展问题、和平问题、减贫问题、环境问题这些人类社会的共同关切。
例如,伊谷然在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时,从累计造林面积、空气质量和水质改善的客观数据,到塞罕坝和库布齐沙漠的荒漠变绿洲的防治荒漠化“样本”,再到“双碳”目标的提出,层层递进叙事,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视频非常成功地将沉浸式创新技术、纪实性内容叙事、国际化观察视野结合,向全球受众展示1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他们感知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的非凡十年,引发热烈反响,视频全球传播量高达4000万。


玩转“年轻范”,推动受众参与叙事共创,在交互传播中引发共情共鸣
年轻一代作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在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尤其看重互动和参与,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个性表达。而沉浸式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交互性强,中国日报针对年轻受众需求,策划推出互动式H5、元宇宙画廊等沉浸式融媒产品,有力地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在深度参与和交互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参与创作新闻内容,推进叙事发展,也受到年轻受众的欢迎。
让用户站C位,共同参与完成叙事。为迎接党的二十大,中国日报推出《十年刊·致祖国》互动H5产品,邀请网民作为移动“头版主编”,选择一个交通工具当时光机,以穿越时空隧道的方式,在系列插画中重温过去10年的大事件、回顾过去10年发展成就的同时,挑选印象最深刻的事件,通过预设模板和程序,生成专属的个性化“中国日报头版”,让每个人心中的“这十年”跃然屏上,互动性强,创意十足。

图片

《十年刊·致祖国》互动H5产品定制“头版”样式。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日报联合“元宇宙”开放平台,打造“元宇宙画廊”,运用时下在年轻人中大热的元宇宙技术来呈现中国日报“大美中国”系列精选视觉作品。
在画廊中,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人物造型,创造一个自己的数字孪生形象,“走进”立体逼真的元宇宙画廊展厅,观赏中国日报报纸版面和插画,在沉浸式“游览”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这样的视角转化,让受众从旁观者变为内容的参与者、见证者,鲜明的在场感和强烈的互动性,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产品的沉浸式场景。
扬起国潮国风,在年轻态表达中彰显文化自信。《十年刊·致祖国》互动H5产品的设计团队把10年来的大事件画成一张张精美插画海报,把“中国故事”画出“中国美感”,《中国日报十年刊》头版也精心设计了国风模板和色调,让整体的画面更加协调和赏心悦目。在挑选大事件时,产品涵盖了政治、经济、人文、体育等诸多方面的成就,令人回顾后心潮澎湃。此外,在选择时光机交通工具时,也挑选了代表我国陆、海、空、天4个领域成就的大国重器:复兴号列车、辽宁舰、C919客机、天和核心舱,产品兼具东方美感与深厚意义,推出后引发各界热烈反响,全平台传播量超1.4亿,被国内13份区域媒体转载报道近70条,成为“破圈”爆款产品。
元宇宙画廊产品也突出“中国风”,展出的四联版生动展现了10组中国世界遗产地的自然和人文之美,包括苏州园林、石窟寺 、新疆天山、大运河 、长城 、平遥古城 、贵州梵净山与喀斯特地貌、四川九寨沟与大熊猫栖息地、黄山和皖南古村落等。产品结合元宇宙沉浸式、互动性和可定制性的体验特性,通过跨越时空、虚实交融的展示与互动空间,为用户提供了高精度视觉效果和沉浸式体验,以“虚拟看展”的方式,多视角、深层次地向全球受众展示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宣介中华文明之美、人文之美、山川之美。


强化服务引领,打通虚拟与现实通道,多感官调动为受众提供新体验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广泛深度应用,为媒体打造“新闻+科技+服务”的全新传播形态提供了广阔场景。中国日报推出《VR带你游中国》英文专题、《热“雪”沸腾迎冬奥》英文全球直播连线专题节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巧妙运用,跨越时空界限,为无法到现场体验的海外受众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可感、可体验的知识性服务。
从信息传播到文化知识服务。沉浸式新闻融合文字、图片、音视频、VR/XR/AR、全球卫星动画等多种媒介形态,调动受众的多种感官体验,让他们“走进”场景、 “参与”叙事,同时为开展场景式的知识服务提供了全新场域。
中国日报推出的《VR带你游中国》,充分运用动态捕捉、360度拍摄、3D建模等技术手段,以“让世界看见美丽中国”为出发点,将43个中国热门旅游景点和著名世界遗产进行全景呈现,让海外受众足不出户就能置身于壮丽的黄山、美丽的颐和园、多姿多彩的九寨沟、神圣宁静的布达拉宫……通过鼠标移动和手指滑动,自由实现放大、缩小、任意角度切换的360度无死角观看,让读者充分欣赏和感受中国历史和文化细节。
除了实现高清、实景、立体的全景效果外,每个景点还录制了VR短视频,提供“英文解说音频+文字”融媒旅游指南和3D地图导览,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知识需求为舞台、个性分众为特点、互动沉浸为创新的知识服务,架设起海外受众了解中国文化、感知大美中国的网络桥梁,获得了广大海外受众的欢迎和称赞,大量海外网民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留言,表示这样的虚拟旅游体验太棒了,体验之后更想去现场看一看。
用沉浸科技生动解读冬奥场馆“奥妙”。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倒计时30天之际,我们推出《热“雪”沸腾迎冬奥》英文全球直播连线专题节目,将话题聚焦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
场馆建设既是科技实力的展示,也是我国办奥理念的体现,“读懂”冬奥场馆奥妙,更是大量海外冬季运动爱好者的一大期待。由于无法进入场馆进行现场直播、加上场馆设计“奥妙”较为抽象,我们提前策划了全新的冬奥主题虚拟演播间,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对直播涉及的冬奥场馆和馆内设施进行三维仿真立体建模,实现“混合现实”的综合展示。
例如,在“冰立方”总工程师孙德远介绍“冰立方”场馆水冰转换的智能冰温分区等设计细节、设施部署关键信息时,画面实时出现场馆相应部位和设施的高清三维立体动画,与演播室的主持人和嘉宾融为一体,呈现全沉浸、更逼真的视觉冲击,打造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效果,为观看者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润物无声地让场馆科技创新知识和设计上的人文底蕴入脑、入心,打破了线下场地的限制,得到海外受众的高度评价。直播在中国日报网站、客户端、海内外社交平台同步播出,引发热烈反响,全球实时观看量超500万。
沉浸式新闻的创新实践和传播领域前沿技术的创意应用,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未来,中国日报将继续守正创新,进一步探索可视化技术的场景化、智能化应用,驰而不息地创新表达,让中国故事的讲述更吸引人、感染人。
(作者王成孟系中国日报网总编室主任,刘东成系中国日报社总编室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王  月
本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3年8月(下)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闻战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