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赣南,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毕业于复旦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1届),新闻专业,硕士学位。足迹遍及国内外,阅历丰富,当过教师、记者、编辑,熟悉报业经营,喜爱书画艺术,擅长新闻培训,主要著作有《全媒体时代宣传干部新闻采编实务手册》等,深知基层新闻工作者、写作爱好者需要什么,其课程生动、具体、实用,深受学员欢迎。
记者中有“富”记者与“穷”记者。这里指的富与穷,不是指钱的多少,而是指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少。“富”记者的釆访线索多,可以采访的人和事多,联系的单位多,加上知识储备足,资料积累丰富,所以采访起来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穷”记者则反之,感到无从入手,无题可写。
为什么两者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首先是因为对“新闻”的理解程度不同。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媒体时代。什么叫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就是运用所有的媒体、所有的手段,使人们在广泛场合都能获取信息的时代。所采用的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网站等,所采用的手段包括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互联网正在一步一步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深刻地到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在这种形势之下,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要顺应这种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在新闻的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
说起“新闻”这两个字,自古以来就有,它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生产劳动中为适应需要而产生的。口口相传即为传播方式的一种。
现代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使新闻内容可以自主创造,用户广泛参与,平等互动交流,使新闻成为影响社会政治生态和经济民生的重要因素。
那么,对于新闻的理解,“富”记者与“穷”记者是不同的。
关于新闻的定义,有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李大钊的新闻定义、范长江的新闻定义,还有流传甚广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说法。
笔者认为,新闻是具有新意的、经过选择加工并及时公开传播的信息。
“富”记者能够从这些新闻定义中分析、了解新闻到底有哪一些基本特征,从而加深对新闻的理解,这样才能增强做好新闻工作的自觉性。
新闻的主要特性,一是新鲜性,二是真实性,三是要把这件事报道出去。其它还有重要性、接近性、奇特性、趣味性,等等。
其次,“富”记者深知对新闻进行“选择”“加工”的重要性。
为什么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通讯社、不同的记者报道出来的文章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立场不同,观点不同,选择角度不同,加工写作不同。由此可见,新闻是有选择性的。
加深对新闻的理解,就要把握住新闻中的这个“新”字。除了时间新,还有什么新?还有(1)新角度(2)新事件(3)新发现(4)新动向(5)新观点(6)新人物(7)新问题(8)新预告(9)新创意。这些,都是“新”,都可以作为新闻来写。
“富”记者是善于提问的记者。
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要学会提问。问题、问题,有“问”才有“题”。能提出简洁、深刻、有分量、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是记者的基本功。
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进入陕甘宁边区时,就准备了大量问题。他在《西行漫记》一书的第一章,就用了“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为文章开头标题。接着,他一口气提出了50多个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它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展是怎样的?它能成功吗?一旦成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日本意味着什么?这种巨大的变化对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这些问题,题多面广,深思熟虑。正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斯诺采访起来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回到北平后,发表大量通讯报道。1937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囯》一书,即《西行漫记》。此书问世轰动世界,连续再版7次。中文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反响,许多进步青年因为读了《西行漫记》,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无论是个别采访,还是参加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提问总是第一环节。不会提问的记者不是好记者,不善于提问的记者挖掘不到好消息。正所谓“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淺池者得鱼虾”。
“富”记者心里明白,采访是写作基础,明确采访目的,确立新闻主题,做好采访提纲。在采访过程中,眼、耳、手、鼻、口、腿、大脑并用,想得深些、远些,不淺尝辄止,有写作意识、发表意识。
此外,“富”记者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有些“穷”记者到一个单位去采访,往往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这里有什么新闻?”这就显得比较嫩,比较幼稚。新闻要靠发现,要靠挖掘,吃别人嚼过的馍沒有味道。
“富”记者则能想办法掌握独家线索、有了第一手资料,在采访中掌握主动权。他的新闻线索多,稿件内容与质量好。
那么,发现新闻线索的途径有哪些呢?
会议、文件、简报、领导谈话、群众反映、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热线电话、重大节日、闲谈、主动发现的线索,等等。
有一次,在八十年代初,作者去山东采访,在省政府访问了有关领导,看了一大堆材料,没找到什么感兴趣的线索。后来决定坐汽车下去,到县里去看看。一路上闲聊,当地干部聊起有一个种葡萄的农民,把埋在冷炉灰里的一万元拿出来,买葡萄苗,发动乡亲种葡萄致富。觉得这个新闻线索不错,符合当时形势要求,便驱车去了高密,采访了那位姓宋的农民,写出了《葡萄宋露富记》一文,受到好评,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曾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认为,新闻工作者要“不断从群众中发现和捕捉先进人物弘扬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努力为人民提供一些精神滋养和前进动力”。他坚守新闻阵地60年,通过多种途径把握新闻线索,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实地采访,写出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铁人王进喜》等名篇,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经过长期的新闻实践,我们会了解到新闻线索有以下这些特征:
(1)新闻线索不完全等同于新闻事实,它只是记者写稿的一个起因。
(2)新闻线索比较零碎,全貌不完整,需要在釆访过程中完善。
(3)新闻线索也有时效性,过了时间,也变成没有价值了。
(4)有些新闻线索可能是表象,事实并非如此,需加以甄别。
(5)新闻线索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肯下功夫的记者可以找到其规律。
富”记者在采访后,在写作时十分注意把稿件写得有血有肉。他通过现场描写、语言对话、对比强烈、细节刻画、议论几句、背景运用等手法,使文章情景交融、富有哲理、引人入胜。
范长江以写改造山区的问题为例谈采访写作,他说:“没抱负的记者,可能拿着这个题目找李顺达同志访问一番,然后写一篇不痛不痒的报道,也就完了。有抱负的记者不这样做,他要先研究全世界改造山区的情况,研究中国历代改造山区的资料。(这是他报道的后盾,是重要的仓库!)有了自己对改造山区问题的看法;然后,去找专家分别请教有关的问题;最后再去找李顺达,那么,他的报道就可以顺手拈来,而又写得扎实,写得深刻。”这确实是经验之谈,值得举一反三学习运用。
要把文章写深写活,关键在人的修养与水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作风浮夸,采访不深入,别人讲什么就记什么,不知何为重点,不知怎样取舍,只是起个“录音机”的作用,记下一笔流水账,与被采访者无共同语言,这样写出的文章必然是干巴巴,读起来味同嚼蜡,更不要说去打动读者了。因此,加强素养,提升文化水平是写活文章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