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式采访,作曲式写作”

2021-10-22 华文融媒云 作者:? 刘国昌 浏览:13418

?一看这题目,可能有人会问,这话挺有意思,谁讲的?

这话确实有点意思,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事儿。

这句话是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记者王珏讲的。前不久王珏随采访小分队采访了老英雄张富清。报道刊出后反响不错,王珏写了篇采访体会文章,这句话是在这文章里写到的。


一、“侦探式采访,挖掘独家素材”


把侦探的工作方式用于新闻采访中,有点意思。

其目的是想说明,在采访中要像侦探那样仔细认真、小心翼翼地收集材料,不可“大忽隆”。  

王珏所在的采访小分队是如何做的呢?傍晚时分,他们到了老英雄张富清家门口,并没有着急采访,而是先观察老人家的生活状态、与老人家的邻居聊天,谈老人家下楼买菜、锻炼等。并看了整齐的书桌、泛黄的窗框、老人助步器上的木板等。他们看得仔细、聊得深入,收获多多。

王珏在文章中写道:“这些,都成为迅速进入人物精神世界的一把把钥匙。典型人物报道现场,和侦探探案有一些类似,搜集人证、物证,形成证据链,然后用典型的环境、丰富的细节呈现人物。”

这确是经验之谈。记者采访与侦探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观察、询问、寻料、思考、分析等,这些都是必须要做到的。来不得一点马虎和大意。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获得独家的素材。

现在我们有些年轻记者在这方面做得尚未到位。采访时满足于“我问你答”,疏于细致观察;有时“蜻蜓点水”式走一趟就打道回府了。这种状况需要尽快改变为好。


二、“作曲式写作,创新报道结构”


写作时要像作曲一样,这个想法不错!

作曲先定音,这个音定得如何关系着一首曲子的成败。写文章也有个“定音”问题,即立足点的问题。

王珏他们写张富清这个人物,先找到人物的立足点,把这个“音”先定好。这个立足点时什么呢?那就是他对战友的无限思念。这也是他老人家转业后一直深藏功名的逻辑起点。

在写法上也和作曲一样,以这个“音”为基础,行文时有高有低,力求变化。他们以“双线”的方式写稿,一方面写张富清平凡的日常、写他截肢后的再次站立;一方面借助闪回的手法,写老人的参军、打仗、授勋、转业。两条线在结尾处交织,画出了老人家的人生轨迹,创新了人物报道方式。

作曲要高低音相配,忽而高忽而纸,才可谓曲。写文章也是这样,不能平铺直叙。“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写文章必须要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


三、在不断创新中前行


王珏他们采访小分队所总结的“侦探式采访,作曲式写作”这条经验,可谓新颖、独特,给人的启发多多。


1、采写紧密结合。

记者采写工作,一是采访,二是写作。采访是基础,写作是成果。这两者互为依托,相为配合。采访不深入,写作上就难受;写作上不成熟,材料就遭浪费。因此,我们要将两者紧密结合好,缺一不可。


2、锤炼各自功夫。

采访是一门功夫,写作也是一门功夫。这两门功夫需要分别锤炼。锤炼采访功夫,就需要多观察、多询问、多思考。锤炼写作功夫,就需要多练笔、多积累、多思想。

这两门功夫要锤炼好,都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不能自我满足,半途而废。


3、锐意创新求进步。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闻事业也在不断拓展。作为一个媒体人在此当口,当严格要求自己,锐意创新,锤炼功夫,不断有所进步。千万不能故步自封,裹足不前。

采写这功夫是不练则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所警醒。千万不能故步自封,裹足不前。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