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子写好了,不会改,怎么办?有办法!

2020-05-11 华文融媒云 作者:姚赣南 浏览:712

有一位通讯员说:“我对写稿很有积极性,但是稿子写好后,想改又改不好,很苦恼,怎么办?”

我对他说:“你已经有很大进步了,能把稿件写出来,就有了一个修改的基础,只要掌握一些修改文章的技巧,一定能改出比较满意的稿件来。”

他说:“你赶快讲几招吧!”

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修改稿件的思路与方法。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我们要牢记,文章虽然是写出来的,但更是改出来的。修改稿件,是写作的基本功之一。“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的情况可能会有,那绝对是凤毛麟角,不具有普遍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改章难于造篇。”说的就是改文章要下大力气、苦功夫。我们需要的是硺玉成器的执着,发现文章中的问题,衡量轻重,决定取舍,不断提高文字修养,增强逻辑、语法、修辞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修改文章的本领。

修改文章时,可以在文中增加一些以前不曾想到的、而又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也要删去一些繁琐、冗长、无关紧要的章节。修改后的文章,要达到用词准确,结构合理,语言生动,富有情感,这才是一篇好文章。

改文章,有时改一遍,有时要改两遍三遍,要一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稿子送到报刊、网站编辑那里,人家也会改。要对照着看,看看人家什么地方改得好,积累经验,增长本领。



把好“三关”文通顺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修改从何入手呢?

首先,要把好文字关。把错别字消灭,把标点符号写对,把句子理顺,把文章立意明确。“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语)一篇错别字连篇、逻辑混乱、冗长繁琐、标点符号滥用的文章,写得再花哨也是败笔。

其次,要把好核实关。对于一些重要的名称或数据,如单位名称、领导姓名与职务、地名、人数、引语、百分比等,要重点核实两遍以上,确保万无一失。在这些地方出现错误,就是文章的“硬伤”,不可弥补与挽回,必定造成不良影响。

接下来,就是结构关。有许多学员采写的文章有“料”,立意也不错,就是因为文章结构没有安排好而吃了亏。古人说:文章结构要“凤头、猪肚、豹尾。”其意为开头要漂壳,中间要浩荡,结尾要精彩,首尾连贯,雄劲潇洒。

文章开头一定不要“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要注意精练。文章开头常写在什么“下”什么“下”用了一大堆,效果不会好;“为了”“为了”用了好几层,显得词汇贫乏。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在谈到散文结构时说:“第一个层次是描写的美。第三个层次是意境的美。第三个层次是哲理的美。”他以《岳阳楼记》为例,认为这是一篇具有三个层次的好文章,才能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新闻稿件中,消息、通讯、评论的结构各有不同。消息是“倒金字塔”写法,通讯有顺叙、倒叙、插叙等写法,评论有提出论点、选择论据、着力论证的写法,但是,不论何种文体的文章,其结构顺畅、首尾呼应、中心突出,则是完全相通的。


               

文采奕奕靠“润色”



接下来,就是“润色”的问题。

古人写诗文十分讲究炼字,认为文章改得好,瑕可成瑜,瓦砾可以成为珠玉。王安石在改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最初用的是“到”,以后改为“过”,又改为“入”、“满”,反复多次,最终才确定用“绿”字。

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则有“推敲”的故事、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慨。

努力使文章的用词生动、形象,运用语感与修辞知识修改文章,使自己的文章表现出典雅、艳丽的色彩,让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这样的文章,必然是佳作

“用典”,是使文章出彩的手法之一。用典用得好,可以成为文章的背景材料,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文章中有关内容,深化和扩大文章的内涵,引发读者的联想。诗句、古文、名言均可作为“典”加以运用。许多诗词的句子也在用典。如:“旧时王谢堂前燕”“东临碣石有遗篇”“庄生晓梦迷蝴蝶”“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用典时要切意,使典与文融为一体,在寻古中创新,方为高手。

读书多,知识多,感悟多,写文必佳。这就需要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自己不仅具有博学的基础,而且能够深入认识社会,不断增强思考力和写作水平。

 


“冷处理”与“读两遍”



“文章不厌百回改。”如果一时自己改不下去,可以“晾一晾”,来一次“冷处理”,放它一两天,说不定脑子清醒后,会有突然的感悟。我在修改文章时,常会发生这种情况:冷静一下,睡一觉,第二天觉得文章好改了。你不妨一试。

另一种办法是可以请别人帮忙改一下,用“资师友之助”的办法。你要抱着称呼“一字师”的谦恭态度,即别人只是指出了你文章中一个字的错误,你也应拜他为师。虚心求教,必有收获。

此外,有空时也可念一下自己的文章,大声地朗读一遍两遍,便会发现有些拗口处是确实需要修改的。鲁迅在写好自己文章后,总要读两遍,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把它读得顺口为止。

文章要改到怎样才完美呢?用一副对联来做比喻,叫做:“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文章的枝杆、脉络要清楚,重点要突出,像“三秋树”一样;文章具有新意,内容出众,如同二月的鲜花一样艳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在不断创作、不断修改的过程中,使文章“千磨万砺始成金”,写出一篇篇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写出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献给伟大的时代,献给祖国和人民。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


END


谢谢阅读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