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姚赣南,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毕业于复旦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1届),新闻专业,硕士学位。足迹遍及国内外,阅历丰富,当过教师、记者、编辑,熟悉报业经营,喜爱书画艺术,擅长新闻培训,主要著作有《全媒体时代宣传干部新闻采编实务手册》等,深知基层新闻工作者、写作爱好者需要什么,其课程生动、具体、实用,深受学员欢迎。
在企事业单位宣传干部写新闻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稿件虽然写出来了,也比较通顺,但写得不深不透,比较平,没有厚度、高度,总感到缺点什么。
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报道方式,在工作通讯和事件通讯中运用较多。
下面,我们通过阅读、分析这两篇报道,来看看深度报道应该怎样写才能出彩。
第一篇发表在1979年5月16日人民日报上,这是记者范敬宜的文章,题目是:《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 》。
当时,范敬宜是辽宁日报记者。他经过扎扎实实的调查,用事实来回答那些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怀疑、有抵触的同志。这篇报道,有深度,有厚度,有高度,对改革开放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范敬宜后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他在回忆写这篇报道时说,
1978年冬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时隔不久,到了1979年三四月间,情况突然变化,社会上出现一股冷风,传说什么“三中全会的政策过头了”“现在农村中资本主义泛滥了”“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把农村状况描绘得一团漆黑。他感到困惑:既然三中全会的路线、政策深得民心,为什么反对的声音如此强劲?如果三中全会的路线、政策真是“过了头”,报纸今后如何继续宣传三中全会精神?
为此,范敬宜主动选择了地处辽西贫困山区的建昌县去调研。因为从1969年到1978年,他曾在那里度过近10年的艰难岁月:当过名副其实的生产队社员,当过县农业办公室干事,跑遍了全县20多个公社、300多个大队的山山水水,对农村情况比较熟悉,而且结识了一批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他们肯定能够说真话、说实话,这样调查研究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到了建昌县,他在访问了许多县、公社、大队干部后,决定到过去落户的生产队去,直接听听老百姓怎么说。结果听到的大不一样。老百姓众口一词地说:三中全会政策太好了,照这样下去,农民就有希望了。我问:好在哪里?他们说:活起来了!咱农民有活路了!
老百姓的一个“活”字,给他以极大的震动。他又回到县里向县委书记请教。他们两位都是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干部,思想比较解放,对三中全会精神有正确的认识。讨论的结果是:虽然三中全会已经开过,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长期束缚,各级干部对三中全会精神还很不理解。不仅老干部的解放思想需要一个过程,年轻干部也需要从头学起。因此,帮助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是保证三中全会路线、政策贯彻落实的关键。这些认识,现在看来平淡无奇,在当时真有点振聋发聩。
1979年5月13日,《莫把开头当“过头”》顺利地在辽宁日报一版头条位置见报。三天之后它就被人民日报转载。
范敬宜说,十年基层生活,使他这个从象牙塔里摔出来的知识分子,多少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懂得农民究竟欢迎什么政策,反对什么政策;什么样的政策会给农民带来幸福,什么样的政策会给农民带来灾难。因此,听到有人说三中全会政策的坏话,很自然地认为不符合实际情况,应该实事求是地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以正视听。
范敬宜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二篇是记者阎晓明写的,发表在1998年2月24日人民日报上。文章题目是:《沉重的代价换来什么----在山西文水制造销售假酒案发生地的思考》。阎晓明当时是人民日报社山西记者站采编部主任,现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
当年,他在文水假酒制造现场深入采访,反复思考,提出了“这些毒害无辜者致死的假酒中,还包含着什么呢”这一深层次的问题。
记者来到当地案发头号祸首的家中,察看了制造假酒的铁罐、大缸,向当地干群询问:“有没有文水人喝假酒受害?”面对记者突然冒出的问题,当地干部面面相觑,回答道:“没有。假酒都卖到雁北去了。”原来,雁北比较贫穷,是贫困的农民在喝这种每公斤2元4角的白酒。在写这一段文字之时,记者还巧妙地插入“欢欢喜喜汾河湾,凄凄惨惨雁门关”的民谚,以及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记者敏锐地提出,贫穷,是假酒中包含的另一个超量元素。记者通过积累的资料分析,1992年以来,连这次朔州案在内,全国共发生9起假酒致死人命恶性事件。作案人都是用甲醇兑酒,受善者几乎都在贫困农村。
从而,记者得出了“因贫穷而被抑制的消费,为简陋而赤裸裸的造假提供了机会。贫穷、愚昧和贪婪,是制造有毒假酒的毒源”的论断。
接着,记者指出,“致死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命”,因为这起事件,使山西白酒市场的信誉受到空前损害。记者大声地发问:“悲剧还会不会重演?”“面对刚刚发生的假酒案,亡羊补牢,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接着,记者从严格管理甲醇、堵住造假源头、查清管理漏洞、健全市场行为、教育农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作了分折。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吕岩松说:“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人民日报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精准把脉。精确听诊,精细开方,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这些通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社会提供医治顽疾的良医妙方。”
深度报道无论是见证历史、促进改革开放的报道,还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报道,都承载着“铁肩担道义”的使命,都在凝心聚力,围绕大局,服务人民。
如今,我们在写新闻稿件时,在写企业整体形象塑造的宣传片解说词时,就很有必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吃透上级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问题,提供事件背景,进行解释分析,拓展新闻内涵,使文章不但表述出“是什么”,而且能提出“为什么”,落实“怎么办”。这样的报道,读起来过瘾,不但自己满意,也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赶快行动起来,在采访与写作中试一下,你一定能写出有深度的报道。
END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