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的记者到一个地方往往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这里有什么新闻?”别人一说,他一记,回来就整理出一篇新闻稿,见报了。或者他参加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拿到一篇通稿,改几个字,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了。长此以往,稿子虽然发了不少,但提高很慢,也写不出什么精品,很难成为优秀记者。
新闻是什么?是人们想知道、应该知道而还未知道的真实情况。如果大家都知道了的一件事,哪还叫什么新闻?新闻要靠发现,能发现新闻的记者才是好记者。
发现新闻靠观察
观察,对于采访也好,对于科学研究也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心观察、善于观察,就能让头脑开窍,点亮灵感,创意连连。
生物学家达尔文经常观察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的形态和变化,最终成为进化论的奠基人。物理学家牛顿据说是观察苹果从树上掉下的情景,观察了抛到空中的石头落下的状况,发现并推演出牛顿第一定律。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自己动手,自己动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是我们实验室工作的最高原则。”
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他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的体验。诗中的横、侧、岭、峰、远、近、高、低,各个部位都观察到了。他的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以观察开头的:“大江东去”是向东看,“故垒西边”是向西看,“乱石穿空”是向上看,“惊涛拍岸”是向侧看,“卷起千堆雪”则是向四处散发看。然后,才得出“江山如画”的感慨。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名记者范长江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优秀的采访成果,写成了《中国的西北角》一书。
如今,到一个单位去采访写新闻稿,首先要细心观察这个单位的环境、工作状况、人们的精神面貌、生活、娱乐状态等。腿要勤快,多走多看,在观察中加深自己的感知,使之成为发现新闻的基础。
用眼睛观察的方法很多,“翠竹苍梧仔细看”是看,“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看。只有细致观察,通过点面相结合、动静相结合、远近相结合、表里相结合的观看,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和联想,就有了新闻。
目前,在许多地方和单位,并不是没有新闻、缺少新闻,而是采访者缺少认真的观察,缺少细心的发现。如果我们眼力大增,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就会感受到有许多可写的东西,就有了写作的欲望。
捕捉新闻靠思考
观察到一个动物,离开抓到这个动物还是有距离的,还得有一个过程。从观察到捕捉,要靠思考,要想出一个捕捉的办法来。
写新闻也是这样,要勤于思考,想一想你要写的这条新闻中有什么亮点?有什么能触动人心的地方?有什么新鲜感?有没有新奇与趣味?对推动社会发展有没有作用?新闻敏感度高的记者知道什么事情新闻价值大,什么事情没有新闻价值,所以他能合理取舍,精益求精,写出有质量的稿子。选择,是思考的结果,也是行动的开始。
记者在仔细观察后,还要认真听,善于问,甚至用鼻子闻,用手触摸,透过表面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看全局,接地气,方能捕捉到好新闻。
如今,新闻界比较提倡写“现场短新闻”。记者通过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运用视听、录音、拍摄等多种手段,捕捉一个片断、一个现场,给予具体形象的报道。现场短新闻的要求是:有效信息量大、宣传价值高、审美价值高、社会效果好、现场感强、短小精悍。许多思维敏捷、腿脚灵便、勤于采访、写作快速的记者,在这个领域大有用武之地。
在捕捉新闻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或者遇到与以前的选题不符合的情况。这时,记者就要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及时改变对策。增强脑力,记者就能拓展思路,写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报道。
有一位记者在泉州采访,本来想采访当地的“情侣堤”,写一条社会新闻,想象在月色朦胧中,双双情侣在堤旁谈情说爱的情景。可是,到了“情侣堤”,往日情侣满座情况已不复存在,变得冷冷清清了。记者转变思想方式,经过采访发现,由于当地青年们晚间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了,住房条件改善了,经济收入增加了,许多人不到堤坡上谈恋爱了。于是,记者当晚就写出了《泉州“情侣坡”被冷落》的新闻稿,获得了第二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
写出好新闻靠笔力
要写出好的新闻稿,笔头子要过硬。记者和通讯员是单位的“笔杆子”,握好笔杆,加强笔力,是一项基本功,一堂必修课。
加强笔力,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不敢写”到“敢写”的转变,二是从“不会写”到“会写”转变,三是从“写得一般”到“写得好”转变,四是从“写得不错”到“写出精品”转变。我们只有一步一个目标地前行,努力实践,就能较快地增强笔力。
增强笔力,必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脚上有泥土,才能写出反映农村农民的好作品;脸上身上有尘灰,才能写出矿井或工地的好报道;与干部、群众有了深厚的感情,才能写出“走心”接地气的好文章。贴近生活对转变文风有着重要作用,它使我们的文章走出书斋,走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走到火热的生活中,再也不是花拳绣腿、无病生吟,而成为有担当、有温度、有道义的新时代的乐章。我的新闻界同行罗开富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重走长征路,爬雪山,过草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每天坚持写稿,写下300多篇报道,在接受精神洗礼的同时,笔力大增,重走长征路获得成功。
增强笔力,就要加强阅读,加强实践,多练多写。新闻是一座宝库,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它就在你的手中。当我们把阅读与写作成为良好习惯时,写作水平就在不自不觉中提高了。
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是增强笔力的重要条件。虚心向老师请教,向同行请教,向百姓请教,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是网络时代,我们既要向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这样的大报学习写作思路与笔法,也要向网络上许多平台上的文章作者学习,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克服千篇一律的写作手法,把文章写活,写得生动有趣。
增强笔力,要有把握“多把刷子”的能力,既会写消息,又会写通讯,还会写评论,会写各种公文,甚至还可以写写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小说。当你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时,写作将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一件幸福的事,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事。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