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笔尖写出百味,传播真情褒扬善美”。许多记者、通讯员通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了解民情,调查研究,深入一线,在沸腾的工地采访,在广袤的田野调研,在前线的哨所写作,使新闻快起来,活起来,亮起来,写出了许多好稿件。其中,现场短新闻就是一个好品种,它越来越受到新闻单位的重视,也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探索现场短新闻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学习优秀的现场短新闻写作思路与手法,是记者练好基本功的途径之 一 。
现场短新闻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是记者深入现场,捕捉一个片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出的感人、新闻价值高的报道。它必须具有4个基本要素:新、真、活、短。不新,就是旧闻,就是历史;不真,就是传言,或是谣言;不活,就缺少生活气息;不短,就不叫短新闻。
在确保新与真的前提下,现场短新闻的主要特点为:
一是必须有活生生的现场感。短新闻中的人和事,都应当是记者在现场见到或听到的。所描写的情景、语言、人物表情是亲临其境了解到的,而不是虚构或想象的。背景材料可以用,但不宜长。
二是所写的事物要有新闻价值。即这条新闻对社会进步是有意义的,是读者喜欢看的。这就需要记者对新闻事实进行梳理,不是看到什么写什么,而是在大量事实中精心筛选出那些值得报道的东西。
三是文章短小精悍。这是改进文风的重要一环。短,也要短得有内容,有深度,有含金量,“秤砣虽小压千斤”,要有闪光点,而不是为短而短。现场短新闻的稿件在500字至1000字左右为宜。
刘冰、徐文良写的《华阳礁上补给忙》一文(刊登于解放军报1989年11月21日),曾获中国记协组织首都新闻单位评选的现场短新闻一等奖。在这篇700字左右的现场短新闻中,笔者“乘南海舰队155号拖船,在南海华阳礁目睹了惊心动魄的海上补给场面。”笔者不仅目睹,还参与了同补给队员一起扛食品箱、跳海推艇的惊险行动。在返回永署礁休整时,精疲力竭的作者在他的采访本上写下了这篇作品,歌颂了南海水兵的精神风貌。全文既见人,又闻声,又有亲身体验,读后使人如亲临其境。作者在总结采写经验时说,这是“以身体作笔、以汗水为墨”的努力结果。
怎样才能写好现场短新闻?
怎样才能写好现场短新闻呢?
一、深入生活,深入基层,进入角色是关键的一点。记者只有沉下去,贴近广阔的社会生活,脚上沾泥土,身上有汗水,才能于微末处寻真章,于朴素处见真情。走基层才能转变作风,才能写出有温度、有锐度的文章。有一位记者深有体会地说:“一个农村记者,一年能为农民说一句话,比评上10篇20篇好稿的意义还大。”有的记者认为,自己的优势就是紧贴基层,只要沉下身子深入采访、选好角度精心写作、以小见大展示典型,同样能写出社会反响良好的优秀新闻。
二、现场短信息既要关注日常烦事,更要用心抓住社会热点,通过以小见大方式,选准一个角度来写。有一篇现场短新闻题目是:《鲜花不知送给谁》。这篇报道是武钢工人报记者李军写的,获第二届全国现场短新闻一等奖。说的是一位17岁的中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得了金牌,下火车时接受了一束鲜花。回到母校时,父母来了,老师、校长也来了。有人让这位学生把鲜花送给妈妈,妈妈却要儿子把鲜花送辛勤培养的老师。最后,鲜花被这位学生留在学校会议室了。文章通过戏剧性的送花过程和每个人的语言、动作,突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美德得到弘扬的主题。如果按常规写法,学生获奖----车站欢迎----校长讲话----家长讲话----学生讲话----合影留念----欢迎仪式结束,文章就显得十分平淡。
三、现场短新闻虽然短,但内容必须扎实,要写出思想高度,使文章富有感染力。人民日报2006年3月19日刊登了记者龚永泉的《擦鞋者说》现场短新闻。记者通过采访一家个体擦鞋店的郭师傅,用生动的笔触、通俗的话语讲述最普通的劳动者的生活经历,反映出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思想与行动。
四、短小而精粹、生动,是现场短新闻的写作要求。文章字字珍贵,决不拖泥带水。人民日报1996年8月19日发表的记者孟仁泉写的《虎林笑看虎怕牛》一文,他开始写道,摄影记者们带着一头小牛去东北虎林园,大家“扛着长短镜头、大小相机”,目的是为了拍一幅群虎争食的画面。沒想到把小牛放进虎园后,老虎们与小牛“相持约十几分钟后,又来了六只老虎,但谁也不主动出击,最后还是第一只老虎扑向小牛,将小牛按在地上。人们不禁替小牛捏一把汗,心想:小牛完了!谁知顽强的小牛蓦地一顶,兽王倒退两步,别的老虎则眼巴巴地在一旁静观。小牛越斗越勇,兽王狼狈逃回草丛。见此情景,人们哄然大笑。”记者绘声绘色的描写,增强了现场感,小牛竟然把老虎赶走了,文章妙趣横生。
倡导现场短新闻意义何在?
倡导现场短新闻,是新闻改革的重要步骤,也是一个突破口。要把报刊、广播、?电视办好,必须要有好的内容,要给读者提供好的精神食粮。现场短新闻正是由于它的又短又活的特点,使新闻报道活起来了。一些报纸在版面重要位置开辟了“现场速写”“目击新闻”“现场新闻”“现场特写”等专栏,改变了报纸呆板面孔,使读者喜闻乐见。
倡导现场短新闻,促进记者和通讯员走出书斋,到现场去,到工地去,到农村去,到技改现去,到军营去,使记者得到了锻炼,改掉了飘浮作风,工作更加扎实,从而培养出一批优秀新闻人才。人民日报“编采业务”发出这样的号召:“下决心干记者这一行而且想干出点名堂的同志,抓住‘现场新闻’这个突破口,多练练笔”。
倡导现场短新闻,促进了“改文风”。写文章反对假、大、空,反对八股文,提倡短、实、新,就是在反对形式主义。记者在写短新闻时,会听到许多老百姓朴实的语言,看到许多感人的细节,把它们写进文章中,文章的面貌为之一新。改文风永远在路上,要加以坚持。不良文风与不良作风是相连的,如果任由不良文风滋生蔓延,让记者、通讯员的精力都耗费在炮制文山会海的材料上,是很难写出精品稿子的。
倡导现场短新闻,打开了一扇新窗口,有了一个新目标,其意义不可低估,有志者当奋力实践。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