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几位媒体界年轻朋友聊天,聊到写稿时说到一种现象:一块外出归来后有人很快就写出了稿子,而有的人却不行。原因在哪儿呢?
我笑答,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原因恐怕较多,个人情况不一样嘛!
年轻朋友不解,让我再详细讲讲。
我说,你们既然愿听,说明你们想解决这个问题。很好!那我就先给你们讲两个小故事吧!
年轻朋友一脸欢喜。
吉林日报记者韩金祥回忆吉林日报《东北风》主编赵培光老师时说,有次赵老师跟随中国百名文化记者采风团来到云南后,每到一处,他都主动与当地人攀谈并用手机把它记录下来;当别人迷恋于好景色合影留念时,他正在走访当地的文化景观。一次,偶过一处高山,赵培光突然生出许多感想,于是任思绪飞翔,全然不顾别人的诧异和不解,将这些断断续续的感悟记在手机上。回来之后,这篇一唱三叹、意味深长的文章《鸡足山猜想》“诞生”了。而且该文章在此次采风中,被评为一等奖。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不同的地域。一次去长白山采风,眼见奇观美景,赵培光全然不像别人那样与美景拥抱,反而低头不语鼓捣起了手机。采风结束后第二天,他的《长白山组诗》就完成了。原来正是得益于他的“鼓捣”——第一时间记录下奇思妙想、吉光片羽,才有了优秀作品的问世。
韩金祥感叹道:看似随意而为,其实正是赵老师厚积薄发的深度体现。
徐铸成带的研究生贺越明曾撰文写道:1983年暑期,徐铸成老先生为民盟中央举办的多学科学术讲座主授“新闻学术”,我随行做助手。在赴京的列车上,他不时站起身,专注地观赏窗外的景色,像总是看不够似的,而这是他那年第三次进京了。若干天后,他的旅京通讯刊出,我惊异地发现:沿途某地大水过后的遗迹、某处拔地而起的农家新楼、某地个体户叫卖水果的吆喝等等,都是他笔下着意描绘的对象,成为他赞颂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面貌日新月异的绝好材料。
故事讲完了,从这两个故事中,大家悟到了什么呢?
年轻朋友一脸欣然。
接着我说,有两点很重要。
首先,要强化写稿意识。
写稿意识,对记者来说甚为重要。不但要有写稿意识,而且要强化这种意识。在写稿问题上,应该没有上下班的界限。上班要写稿,下班也能写稿。即使不动手写,脑子也在琢磨稿。这是职业习惯使然,更是事业心的体现。
上面讲的徐铸成、赵培光两位老先生的写稿故事,固然有老报人的风范,但其矢志于写稿、醉心于写稿的精神,值得年轻一辈学习。时下那种一味被动地等领导布置题目;那种“三天打魚,两天晒网”;那种写了篇把稿子便沾沾自喜、不求进取等行为,是当不好记者的。要知道,当记者,搞媒体,勤于动笔是本分,不断写稿是天职。一天都懈怠不得啊!
第二,要善于观察、感悟。
善观察,勤感悟,是记者的另一大本事。如果说有些记者之所以有名,其中一条就在于此。当人游玩、拍照时,赵培光老师细细观察、询问;坐火车时本可休息,可徐铸成老先生专注地看车外风景,酝酿文思。就是在这平常的观察、感悟中,他们的稿子诞生了。
这是很可宝贵的经验啊!
对记者来说,写稿是天大的事儿。一切有志于在媒体发展的年轻朋友,当在这个问题上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