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升华!新闻稿中怎样巧用议论?

2020-06-28 华文融媒云 作者:姚赣南 浏览:718

在消息与通讯的写作中能不能发表议论?在新闻稿的哪个部分发表议论为好?议论要遵循什么原则?怎样把“叙”与“议”结合起来?为此,我们通过几个实例来探讨一下。


要不要议论:两种看法

有人认为,在消息或通讯中进行议论,会增加作者的主观臆断成分,使报道失去客观性,甚至有故意拔高之嫌。要议论,可以通过加“编者按”“编后”,或者在消息和通讯的旁边加上短评、本报评论员文章来发表观点,不必在消息或通讯的文章中直接议论。

但是,另一种意见是,虽然消息和通讯是叙事为主,是客观、真实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情况,但是写作者是有立场和观点的,在文章中加入少量议论,直抒胸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报道的主题得到深化,使文章更生动有力。

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成为不同的记者写文章的偏好。

笔者认为,一篇消息或通讯,总会带倾向性,提倡什么还是反对什么,鼓励什么还是抑制什么,作者意图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来。在文章中适当加入议论,就是在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在消息和通讯中加一点议论,在深化主题、增加文章说服力、感染力方面作用显著,功不可没。


开头的议论:开宗明义

有些消息、通讯的文章开头,不是景色描写,不是年月日,而是直接用议论的开头,很有特点。它能起到一锤定音、开宗明义的作用。俗话说:“响鼓也要重锤敲”。在文章开头大胆地议论几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眼球抓住了,提纲挈领地把文章的主题显现了。

请看人民日报1950年4月10日的消息《京沪物价开始稳定》一文,导语是这样写的:

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执行不久,北京物价已呈现初步平稳。这一巨大的转变,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他们已看出这是中国经济建设新局面的开端。由于物价稳定,人民币的信用愈益稳固了。十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物价波动之苦而形成的“轻货币,重实物”的畸形心理,在许多新的事实面前开始扭转过来。

京沪物价开始稳定(人民日报1950年4月10日)附照片一张,可放在“巧用议论”一文中的第二个小标题下面,提到“京沪物价开始稳定”一文时用.jpg?

 《京沪物价开始稳定》人民日报1950年4月10日

这一段夹叙夹议的文字,为记者写后面大段新闻事实定了基调:人心稳,物价稳,物资丰,人民币可信。果然,记者接着分别以“人心普遍安定,物资充满市场”“人民币信用更高,货币储蓄户骤增”“大量货币回笼,金库制度建立”“全国密切配合,奸商无机可乘”等作为小标题,写出了北京、上海在解放之初出现的物价稳定的好现象。

我们再看通讯《让伤害远离孩子们》(见人民日报2001年11月30日)的开头,记者是这样写的: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然而,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由各类灾害、人为暴力、邪教迷信、校园事故和暴力等导致的意外伤害问题,致使近年来青少年受伤害人数急剧上升,给本人、家庭带来痛苦和灾难,给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而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这一段议论,明确地指出青少年安全的“头号杀手”是各类事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一令人震耳发聩的呼声,直达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


文中的议论:承上启下

在消息、通讯的文章中间,适当地插入一段议论,能够对文章起到承上启下、转换衔接的作用,读起来会觉得文章更连贯,更有味,更富有哲理。

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见人民日报1948年11月9日)一文的中间,就有这么一段议论:

白匪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短短的几句议论,把当年我军的武装不断壮大与敌人的完全孤立巧妙地连接了起来,使文章前后融为一体,读起来十分舒畅。

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见人民日报1964年4月20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议论:

大庆人钢铁般的革命意志,不仅表现在他们能够顶得住任何艰难困苦,更可贵的是,他们能够长期埋头苦干,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正是他们在同大自然作战的斗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

这段议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这段议论的前面,写的是大庆人艰苦奋斗的事迹;往下写,要写大庆人秉持科学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而这段议论,使前后内容衔接自然,成为上下两段文字的最佳连接。

这就是记叙文中夹叙夹议的手法:在记叙事件或人物进入佳境之时,加上一段精辟的议论,把道理轻轻地点明一下,引人产生联想与回味。

结尾的议论:深化主题

改革开放后不久,有一条消息《四川一百个试点企业扩大了哪些权?》在新闻最后,记者发表议论:

在这里许多人的心目中,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一些不适应四化建设的上层建筑,像是古庙顶端涂着封建迷信色彩的朽木断瓦,一块块地塌落下来了。立志改革的人们都为之叫好祝贺。

这几句议论,使报道增加了冲击力,具很强的概括性,使读者加深了印象。

对负面消息,在结尾处加几句议论,可以起到警示、告诫的作用,以扺消负面影响。

我曾看过这么一段电视新闻,说的是有一个中国人在海外赌博,一个晚上赢了1300多万美元,合8000多万人民币。这样的报道不是宣扬赌博吗?怎么能播?然而,电视台编辑却在画面最后加了一句议论,把它扳过来了。议论是这么说的:“不过,赌博容易沉迷,而且十赌九输,大家还是敬而远之为好”。由此可见,议论的作用不可小看。

在舆论监督的报道中,文章结尾议论几句是常用的手法。《沉重的代价换来什么》(见人民日报1998年2月24日)一文的结尾大声呼吁:

仅就打假而言,如何在广阔的农村健全市场行为,教育农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确实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至少是我们不能再让甲醇横流毒害生灵了!如果我们从这次假酒案中吸取足够的教训,找到“解毒”良方,我们的市场和我们的经济无疑会具备更强的生命力。

以这样的议论来结尾,进一步升华了文章主题,引发读者深思,为避免类似事件提出了方案,让主管部门予以重视。

古人云:“文章谐律吕,议论足精神”。消息、通讯中的议论要坚持“实在”“深刻”“精辟”的原则,要做到叙述与议论完美结合,叙与议的过渡要自然,防止“空洞”“浅显”“松散”,生搬硬套。

我们可以通过多读书,多看佳作,多写作,多比较,逐步达到熟练掌握运用议论的技巧,为稿件“点睛”,使作品“升华,”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出彩。

上期7月22日《敬畏文字》一文中的20字填空答案:1.覆2.画 3.粱 4.瑕5.征 6.毋 7.源 8.副9.鸩10.鹊11.恃 12.部13.戴14.清15.滥16.浑17.投18.身19.截20.舟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