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的突破!如何迈出写新闻稿的第一步?

2020-06-28 华文融媒云 作者:姚赣南 浏览:649

本稿是应网友“沉默是金”“南平方”等人写的。在写作朋友圈的交流中,得知他们迫切希望在新闻写作方面实现“零的突破”。

对于新闻写作已经入门的朋友,本文也可供参考。因为,文中提出了在入门之后,如何向着新的更高的目标进发的问题。

 

北京的两位资深记者在撰写“说说我的首发稿”征文时,如实地“揭短”“亮丑”,严于解剖自己的作品,以此来警醒新闻人。

在“老记说事”公众号上,一位资深记者说:“我当报道员后的首篇见报稿,是一篇严重失实的虚假报道。”

另一位资深记者说:首次“发出报道却非常不理想。一是稿子被老同志改成了大花脸,二是新闻发出没有被采用,放了空炮。”

首发稿虽然失败了,但是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与新闻实践,他们从“走麦城”到“过五关斩六将”,写出许多优秀作品,成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看来,要迈出写新闻稿的第一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能纵横驰骋,笔下生辉。

 

-硬着头皮把稿子写出来-


大凡迈不出写新闻稿第一步的人,都是因为在写稿前考虑太多,有着各种各样的顾虑和担心:“写出来稿子领导会不会看不上啊?”“同事们看到会不会笑话啊?”有的人甚至怀疑自己:“我是不是写作这块料啊?”“与记者、文学家比,我不是在胡思乱想吗?”还有的人一提起笔,就觉得毫无头绪,无从下手,无话可写,脑子一片空白。

这一切,都是因为缺乏自信心引起的。

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从充满自信的那刻起,上帝就在伸出无形的手在帮助他。”要学习写作,必须从树立起自信心开始。要知道,语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关乎到一生的问题,无论你是学文科还是学理科。写作,是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哪怕是你写一张请假条还是写一份年终总结,都要求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大文豪、大记者也都是从“豆腐块”开始写的,一篇获奖作品的后面,有着几百篇辛勤汗水堆积的稿件。只要我们有自信心,它就会激发我们写作的激情与生命的力量。

所以,你要迈出写作的第一步,就要硬着头皮把稿件写出来,要坚定地相信:“我能!”

可是,当拿起笔的时候,又会遇到文章怎样开头、怎样把它组织起来等具体问题。怎么办?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也许可以解围:你可以在白纸上写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参加人员、什么事情、什么原因、现在情况怎样、自己心里怎么想的、别人怎么议论的等内容,一条一条分开写。把这一条条列出来后,再把它们串起来,这就是文章的雏形,是文章的骨架。

有了一个雏形,事情就好办了。该加风景描写的地方加上,该插上人物对话的地方插上,该发感叹的地方发几句感叹,回想起有关历史材料的地方加点背景,再巧妙地排列组合一下,这样文章就有血有肉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不敢写”到“敢想”,就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勇敢地踏上写作征程吧!

 

-把阅读与写作当成习惯-


什么是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的见闻与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拿起“麦克风”,人人都有微信,人人都可跟帖,都有发言权,可以个性化的自我参与,自我表达,自由发声。自媒体的开放,为写作畅开了一扇大门。写作再也不是作家的专利了,而成为大众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写作,直抒己见,放飞心情,互动演绎。无论是写微信也好,点赞一下评价也好,无不是在进行写作。写作使我们加强了与外界的沟通,与认识的朋友交流,也与从未谋面的网友讨论。是写作把大家联系在一起,互相了解,共同提高。我的一些学生就是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我们在网上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扁担从竹笋长大,博学从无知起步。”为了一步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加强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人会说:“我天天手机不离身,天天在看,写作水平也没有提高多少啊!”究其原因,虽然你似乎掌握了一大堆“碎片化”的知识,但系统化的知识太少。“碎片化”的知识需要有一点,但总得系统地学点什么。“书籍好比河流,使人四通八达。”为此,我建议学员每月读一至三本好书,一年可读二三十本书,肯定会有不同的体验。

读些什么书呢?新闻、历史、哲学、传记、诗歌、散文均可。

边读书边写作边交流,你的写作水平就可以迅速提高。当你把阅读与写作当成生活的组成部分时,每天清晨和晚上都能坚持一两个小时写作或阅读的时候,你会感到你正由内向外发生着可喜变化,成了你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一个充满能量、充满活力的人。

 

-学习基本概念与写作技巧-


在增强了自信心和阅读量后,在写作过程中学一些新闻基本概念与写作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实用新闻学的书很多,可以选择性地买几本看看。在读新闻书时,我建议遵守以下的“三要三不要”和“八项注意”。

“三要三不要”:一是要有选择地读,不要盲目地读。二是要专心地读,不要走马观花地读。三是要结合实际读,不要死读书,读了要去实践。

“八项注意”即是把以下8点作为阅读时掌握的重点:  

1、加深对新闻的理解。知道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知道新闻与公文的区别;知道新闻最关键的两点是:真实性、时效性。 

2、知道新闻的五要素: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故。有时还要加上一个“怎么样”。  

3、知道新闻包括多种体裁和形式:消息、各种通讯、评论、新闻图片等,努力学习并加以运用。。  

4、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甚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等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   

5、通过观察、访问、调研积累新闻素材,找准新闻角度,从打好“腹稿”到“胸有成竹”,成功地写出新闻稿。

6、在实践中逐步认识新闻除了“新”和“真”之外,还有其它一些特性:重要性、接近性、奇特性、趣味性等。

7、学会导语的写作方法,写出短小精悍而生动的导语。

8、学习制作标题的技巧,使标题像磁铁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此外,在看报刊或网页时,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阅读并了解各种报刊、网站的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征稿启事、出版或播出周期、投稿方式等,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上稿率。

至于“如何丰富词汇”“如何修改文章”“文章如何结尾”“如何安排文章结构”也很重要,可以慢慢摸索掌握。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坚持天天写,经常写,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与同行请教,多比较,勤练笔,才能进步得越来越快。

 

-树立写出精品的雄心壮志-

?

学会写稿之后,不能只求数量,不顾质量。在写作时,不但要树立“发表意识”,还必须树立“精品意识”。

记者的新闻作品是他各方面水平的标志,包括认识能力、思想水平、写作水平和毅力。名记者之所以能写出精品,是因为他有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他能坚持扎根人民,面向大众,肩扛重任,承担起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当记者把汗水、泪水变成了墨水,带着深厚感情写作,精品就出现了。

带着“精品意识”,多出“匠心之作”,看起来是一件苦差事,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高玉宝、吴运铎经过多少磨难,终于成为著名作家;想想张海迪从5岁起就高位截瘫,经过奋发努力,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我们眼前的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困难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灵感是从来不会拜访懒汉的。当我们经过努力,稿件能够在市级、省级、中央级的报刊或网站上发表;当我们出版了属于自己的专著;当我们用文字传播知识和情感,对读者有所增益;当我们的文章能够创造出巨大社会价值的时候;我们的全身就会充满生命的能量,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有意义。

写作像生命中的一点亮光,温暖着前行的你和我。怕攀登高峰的人,只能永远在洼地里徘徊。勇敢地迈出写新闻稿的第一步吧!从此开始,笔耕不辍,海阔天空!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