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通讯是不少记者、报道员经常承担的任务之一。然要将之写好、写生动,还真得花点心思。
今天结合一篇题为《“光脚”校长抢险记》的通讯(见附文),我们来交流一下写通讯的手法问题。
这篇通讯写的是重庆江津区一位小学校长易治林在大雨中组织抢险的事儿。记者用“‘光脚’校长”这个点把抢险事儿串了起来,将通讯写得生动、感人。
下面我们看看文中的具体手法——
一、理出一条线
写抢险题材的稿子,既好写也不好写。
为何?
说“好写”,是因为新闻事实本身的“料”很多,如险情、抢险、困难.......一到现场耳闻目睹就能获得不少。有了“料”,写稿就有了基础。
说“不好写”,是因为这类题材真写出点名堂还真得下点功夫。有“料”是好事,但也不是说有了“料”稿子就大功告成了。同样是有“料”,可有的记者往往会“堆材料”式地写稿,未能给人以清晰的思路和看点。这些毛病在以往的抗洪抢险报道中并不少见。
这说明,有“料”还要有思路。
这篇稿件的作者在这方面动了脑筋,尽管头绪多,但他先理出一条线,即“校长中断会议-返校抢险-先救学生-再救教学设备”。按照这条线写,有条不紊,徐徐道来,颇有看点。
写稿子时多动动脑子想想,新的好思路就会降临,进而体现在写作的笔触中。
二、抓住一个点
记者在“理出一条线”的同时,还运用了用“光脚”这个“点”把整个故事串起来的手法。
在抢险中,鞋子掉了本是常见的事儿。可作者却别出心裁将之作为一个“点”贯穿通讯的始终。
先看标题,《“光脚”校长抢险记》,突出了“光脚”。在文中呢,接连3次写校长掉鞋、脱鞋,最后干脆光着脚在深水中组织师生转移、搬运电脑等细节。
这个“点”,这个细节,把稿子写得有波澜、有看头。
当人们看到文末写道:“易治林带领教师们扎进清淤工作中,忙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7点,光脚的易治林才穿上雨靴”时,也情不自禁地舒了一口气。
关于写稿,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曾说过:“每篇稿子必须至少有一个闪光点”。这篇稿子在这方面可以说做得不错!精彩!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附文:
下面我们看看附文,其中文中有“批注”——
重庆江津——
“光脚”校长抢险记
本报记者 刘新吾
“雨太大了!像从天上用盆子泼水一样,让人心里发毛。”回想起前几天的大雨,易治林心有余悸。(批注:简短一句话,把雨情带出来了。)
易治林是重庆市江津区贾嗣祥瑞希望小学校长,6月22日一大早,他按计划去城里参加会议。会议开始不久,手机上跳出来一条消息:受上游地区及綦江全流域持续降雨影响,未来8小时内,贾嗣镇将出现明显涨水。
“糟了!学校地势低,要被淹了。”易治林立马往回赶,路上拨通学校工作人员电话,启动应急预案,紧急转移学生。赶回时,学校已经开始漫水。(批注:写出情况紧急。)
“快!快点!把在一楼的学生们都叫起来,全部转移到其他楼层!”看着水位越来越接近学校教学楼,易治林急得满头大汗,边跑边喊,不知什么时候,一只鞋已经跑掉了。(批注:这是第一次写鞋子已跑掉了。)
在易治林组织下,学校教职员工迅速行动,将学生们转移到高处安全地带。撤离过程中,有几名学生的鞋子都跑掉了。“不要管了,快点走,安全最重要,鞋子我给你们送过来!”易治林扯着嗓子吼道。
学生安全了,但一楼教室里还有电脑等教学设施没来得及搬运。一旦遭受洪水袭击,学生们今后也无法正常上课。水位上涨极快,很快就齐膝深了。易治林弯下腰,脱掉沾满泥水的鞋子,光着脚跳进泥水里,向教学楼摸去。(批注:这是第二次写鞋子,“脱掉沾满泥水的鞋子”。)
“易校长!这里有很多碎玻璃,我们找点筒靴再下去!”一名老师着急地喊道,然而易治林没有回头。(批注:这句话写得好,此处“没有回头”,比说话更显力量。)
眼看着水位越涨越高,其他老师也纷纷脱了鞋袜,光脚蹚进了漫水的走廊,抓紧搬运教学设施。出来时,水已经漫到易治林的腰部。大家跑上跑下,不少人摔倒在泥水里,爬起来继续搬。易治林从上午忙到天黑,整整10个小时,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
当晚12点,洪峰过后,水位逐渐下降,淤泥却堆了半米。“现在不清,之后就干了,再接再厉!”易治林带领教师们扎进清淤工作中,忙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7点,光脚的易治林才穿上雨靴。(批注:最后写穿上了雨靴。)
在易治林带领下,学校全体学生无一受伤,电脑、书籍等重要物资都被成功“抢救”。在镇政府和卫生院帮助下,学校及时完成了消杀工作。端午节后,全体学生已恢复正常上课,教室里又响起了琅琅读书声。
《人民日报》( 2020年07月02日 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