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行文有“五不过”,你了解吗?做到了吗?

2020-07-06 华文融媒云 作者: 刘国昌 浏览:784

写手们大都知道写文章有不少“应该如何如何”的要点,却不大了解还有哪些“不该过”的要求。

今天咱们就说一说这事儿——

笔者积多年写稿改稿经验,总结出走笔行文有“五不过”。

下面分别做些介绍——

一、写不过长

文有长短之分、篇幅有大小之别,各具特色,不可偏执一端。

然就新闻作品来说,篇幅短小,是基本要求。多年来我们一直刹长风、倡短文,目的就是要回归新闻作品的本性。如今在网络时代更是如此。

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些重大、深度报道,篇幅需要长一些是可以的。但就一般情况来说,把新闻作品写得短小精悍是必然要求。

一位老报人曾说:“与其长稿无人看,不如短稿入眼入心。”

在网络时代,写稿时不要老想着怎么写长,应该多琢磨如何把稿子写短。

应该认识到,善写短稿,短中出新,那才是真本事。

2、描不过繁

写稿子,描写、叙述必不可少。

写人,靠描写;说事,靠叙述。但都不能过于繁杂。过于繁杂,倒让人腻烦了。

其实,三言两语,几笔带出,画龙点睛,才是恰到好处。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的《阿房宫赋》开篇12个字,多简洁!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的简洁名句,常被人们所赞颂。

还是郑板桥所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是高手为文的体现。

3、例不过多

无论写消息还是写通讯,离不开例子。用例子来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用例子来体现一个人的品行。作用可谓大矣!

但行文时不能举太多的例子。例子一多,到让人觉得是记流水账,没味道。

新华社资深记者穆青写焦裕禄的报道,手里的例子很多,哪个都很生动。但最后他还是忍痛割爱,精挑细选了最能打动人心的例子。

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王金凤也是这样,她曾说:“我采访本上的材料、例子,写稿时只用三分之一。”

这些都是高手写稿用例的经验之谈。

采访会获得不少的实例,但写稿时要进行梳理、精选。不能“有多少就用多少”、“捡到篮子里就是菜”。

4、赞不过度

赞美人,一是一,二是二。宁肯留有余地也绝不能夸大。一夸大,就过度了。

这些年好多了,那种写人物必是“高大全”、“英雄必有豪言壮语”的毛病少多了。但影响尚在,不可忽视。

写先进人物、写典型经验,按照“平实”的原则去写最好。这次抗疫报道中的人物介绍,有不少写得不错。

这样的报道,人们想看,爱看,也信。反之则不然。

5、贬不过分

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媒体时评上的这些文章,令人点赞!叫好!

但也要注意不能过分。一过分,就会起副作用。

比如批评某些不卫生、不文明的行为,说它是“野蛮行径”,没必要嘛!谴责一些无良知、不道德的举动,上升到爱不爱国的高度,能服人吗?

我们有些年轻写手似乎习惯于过分,觉得“过点分没什么”。其实,这是不对的。

是什么事儿就是什么事儿,就事说理,以理说事。不上纲不上线最好。

   

上面简单介绍了“五不过”。这“五不过”,是我们每一个走笔行文之人都需要注意的问题。

哲学上讲,凡事都有个度。“不及”和“过于”,是围绕这个度的出现的两个极端、两种表现。

今天我们说的是“过于”这方面的表现,因为这个方面的毛病在时下较为突出。

长文、过繁、例密等毛病,看上去好像是个写法上的小事,实际上则是个文风的大问题。

时值网络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接受信息、阅读习惯上也有了很大改变。那种“一杯茶、一张报纸看半天儿”的情况,早已成了往日的神话。

现在人们看新闻,简短、实在、新鲜、有价值,是首选。而那些冗长、沉闷、无新意、说过头话的内容,则被人们所抛弃。

这是一个大趋势,为文之人当看清、当跟上!千万不可囿于一己之规沉溺其中,落后于时代啊!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