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就“新闻脑”?为分析问题的稿件点赞
姚赣南
一名优秀的记者是有思想的人,是会思考问题的人,是在采访中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人。练就“新闻脑”,用“脑子”写新闻,就是要多思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
人们常说,问题,问题,有问才有题。学问,学问,学习就要问。记者要带着问题去采访,在采访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本质,就能写出针对性强、启示性强、指导性强的报道。这样的报道,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问题就是思路,沿着这条思路确立文章的中心,然后用具体的材料来体现这个中心。无论是消息、通讯、评论,凡是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稿件,都是有深度、厚度的文章。如条件成熟,能找到症结所在,解决问题,那就更好了。
文章标题 点出问题?
俗话说:“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有的记者写稿时,稿子的标题就是一个问题。点出问题之后,记者就按照“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去采访、去写文章,写出的文章回答了读者心中的疑问。
这样做的效果是:单刀直入,特别醒目,特别吸引人,一下子就引起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对正文充满好奇,想带着问题往下探究。
如《人民日报》上刊登的《如何看待山西经济负增长》《矿难瞒报何时了》《决策为何连连失误》《沉重的代价换来什么》《这样好的党支部委员为何跳海》等报道,都是把问题直接在标题上点出来了。
我们以《如何看待山西经济负增长》(见人民日报2009年8月21日)为例,来看记者是如何来回答标题上的这一问题的。
首先,记者拿出了当年上半年GDP数据:全国平均增长7.1%,而山西为负4.4%。记者接着追问:“山西怎么了?山西经济的未来在哪里?”
接着,记者从“面对负增长:是‘进’还是‘退’?”“煤炭行业:是‘收’还是‘放’?”“追求GDP:是‘绿’还是‘黑’?”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山西经济转型形势与发展方向。
最后,记者得出结论:危机中毅然转型,转型中“绿色”当先,发展中民生第一。尽管特型之路注定不会轻松,却是必由之路。力图摒弃老路的山西,正努力在一条“阳关道”上实现转身。
我在写文章时,也常用问题作为标题。如写了《“深度游”深在何处?》《有多少“奢侈”可以炫耀?》《与动物较什么劲?》《“零团费”意味着什么?》《没有“市”哪来“市容”?》等文章,都是在标题上直接发问。
看来,把文章的标题直接设成一个问题,是写稿件时一种不错的选择。
文章开头 提出问题?
有的记者善于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把问题提出来,这也是一种通常写法。这样做的好处是,记者不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而是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在文章随后的篇幅中一一加以回答。
著名记者斯诺的著作《西行漫记》第一篇的第一个小标题为“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旅游者问的是,他们是不是留着长胡子,是不是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是不是在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他们的妇女真的像国民党宣传所说的那样是被‘共妻’的吗?”“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它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展是怎样的?它能成功吗?一旦成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日本意味着什么?这种巨大的变化对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正是因为这第一章的几十个问题,才使斯诺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有写红军领袖人物的,有写苏维埃运动的,有写长征的,有写农民的,还有写红军日常生活的。他写了近30万字,终于完成了《西行漫记》。此书出版后轰动世界,许多进步青年因为读了这本书走上了革命道路。
由此可见,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逐步加以回答也是很好的办法。
小标题上 列出问题?
有许多文章是有小标题的。有的记者在每个小标题上提出一个问题,这也是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方法。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条理清楚,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引人入胜。
《人民日报》记者李克农、宋琤去陝西采访,访问了八百里秦川腹地户县和长安县,写出了报道《在“转化”中看多数----关中农村见闻》(见人民日报1984年8月2日)。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陕西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过程中的情形。记者列了三个小标题,分别是三个问题:“是快还是慢?”“他们为什么不要奶牛?”“‘磨’不推能自转吗?”
记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因为当地农村里“吃死饭”的农民还相当多。所谓“吃死饭”,指的是那些能吃苦耐劳的农民,却只能是别人安排好了叫干啥就干啥,叫怎么干就怎么干。记者提出,怎样把他们也引进商品生产的队伍中来呢?这正是这篇报道给人留下的思考。
每一段一个问题,一个故事,脉络清楚,有条有理,娓娓道来,十分细腻,有丰富的信息量。这种写作手法,可以借鉴运用。
结尾之处 发出提问?
在文章的最后一句用问号结束,是加强文章语势,引起读者共鸣的方法。常用的是反问句的方法。
以下这段结尾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在大庆人已经为祖国建设立下奇功的时候,在全国都学习大庆的时候,他们还要冷一冷,继续运用毛主席提出的‘两分法’,从自己的不足处找出不断前进的动力。这不正是我们想了解的问题的答案,也是大庆人更可贵的性格吗?”(见人民日报1964年4月20日)
如果不用问号结束,本来可以这样写:“这正是我们想了解的问题的答案,也正是大庆人更可是的性格”。用了反问句,答案其实就在其中,但使整段文字加重了语气,更显示出了强烈的热爱大庆人的情感。
我们再看另一篇文章的结尾。一位农村老党员说:“俺桌子上这党章、报告,可不是摆设,俺可是真学真记,活到老学到老。老党员也不能放松学习,不了解中央政策,咋在村里参政议政?” (见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0日)。
这段文字的意思也很明白,老党员只有不放松学习、了解中央政策,才能更好参政议政。用了问号结束文章,使老党员的讲话更加有力,更显得充满决心。
我在写文章时,也常用这种手法为文章结尾,写出了“这种状况难道还不应当引起警觉吗?”“当你想参加‘探险游’时,有必要再问你一句:你真的准备好了吗?”“为了保护动物,抑制类似的人兽比赛蔓延,有关方面能考虑出些规定或条例吗?”等句子。
用问号作为文章结尾,可以使作者的情感更加充分地发挥,使文章的感情色彩更强烈,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还可以使问题清楚地摆在政府与民众面前,促进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进步。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