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记账式”的新闻稿?有办法!
姚赣南
如何避免“记账式”的新闻稿?这是一些通讯员常常遇到的问题。稿子是写出来了,可是主题不突出,内容平铺直叙,好像记流水账,领导不满意,投稿后也难以得到采用。怎么办?别着急。只要新闻素材好,稿子是可以改好的,是可以挽救的。
从通讯员的来稿说起
前几天,东北的一位通讯员发给我一篇新闻稿,让我把把关。这篇稿子是题目是《一个“四海为家”的团队 十年坚持做好事》,说的是一个他们单位的爱心团队坚持十年做公益事业的事。
稿子开头是这样写的:“他们是一群筑路人,十年前就开始行善助人,回报社会……”在介绍了这个团队的基本情况后,稿件从2011年团队成立说起,写了2011年至2020年的事迹,每年列举一两件,一年也沒有遗漏。
我对他说,稿件内容不错,同时提了几点建议:“不能这样记账式写。”“可把今年七月发生的事放到前面去,以前的事为背景材料。”“要调整文章结构。”
这位通讯员自己也认识到:“就是一年一年写,感觉像记账了,不知道怎么写。”后来,在我的建议下经过调整,稿子面貌有了变化。
“记账式”的新闻稿是初学者的通病。严格地说,这样的文章是未成型的新闻稿,或者说仅仅是新闻素材。究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不知道找“新闻由头”,二是什么都舍不得舍弃,三是不会调整文章“结构”。
下面,我们就从这3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寻找“新闻由头”
什么是由头?由头就是可作为借口的事。新闻由头,又叫新闻引子、新闻根据,指的是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
常用的新闻由头有:“记者从某某处获悉”“截至几月几日止”等字眼。这些新闻由头比较老套,是比较偷懒的写作方法。而好的新闻由头能起到新闻变活、旧闻变新的作用。
请看《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这篇新闻的开头:
今天下午2时,当三峡大坝右岸最后一方混凝土送入仓位后,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迎来历史性的一刻: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宣布,三峡大坝建成!(见人民日报2006年5月21日)
在这里,记者用“最后一方混凝土送入仓位”作为引子,作为根据,引出了三峡大坝全线建成的这个新闻事实。

《人民日报》(2006年5月21日 第1版)
再看《京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这条消息的开头:
今天上午9时13分,北京西站彩旗招展、军乐嘹亮、锣鼓震天,一列挂着“北京西—深圳”方向牌的橘红旅客列车,缓缓驶出站台。这标志着举世瞩目的京九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营,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见人民日报1996年9月2日)
在这里,那一列“橘红旅客列车,缓缓驶出站台”就是由头,就是整条新闻的契机,把新闻写得有动感,有活力。
《人民日报》(1996年9月2日 第1版)
我们在写稿时,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要写几年来的工作,或者全年的成绩。这时候,必须细心地找一个新闻由头,把最新的事情先写出来,这样才能把陈年旧事救活,让它们“起死回生”。而不能一开头就写“1949年解放以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今年以来”等。
请看刊登于1984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的开头:
当今中国,有谁不知道“包产到户”呢?她已如烂漫山花开遍祖国大地,城乡人民不仅闻到她的芬芳,也已尝到她的果实了;连国外的一些人也对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是谁起初提出和实现这种责任制形式并总结了完整的经验?他们的经历又如何?对于这些,至今知道的人并不多。
紧接着,记者从1978年说起,又回忆写了1956年、1958年、1981年直至至近日的几个故事。如果文章一开头就从1978年说起,那就没有了新闻性。
新闻由头只是“由头”“引子”,不是新闻主体内容,这一点是必须再次强调的。
敢于善于“取舍”
面对一大堆采访收集来的材料,这也舍不得扔,那也舍不得放,一古脑儿都放到稿件中去,就会产生“流水账”式的文章。
怎样对材料进行取舍呢?
一是保留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材料,把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材料舍弃。
二是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材料,把不典型的、普通的材料舍弃。
三是找出那些能使自己感动的材料,把那些缺乏感染力的材料舍弃。
四是选取读者感兴趣对读者有吸引力的材料,把平淡的材料舍弃。
材料是表现和深化主题的基础,要敢于忍痛割爱,善于取舍。有了以上4个方面的取舍,把材料选对了,就能写出主题突出、内容生动的文章。
我读过一篇通讯《驻村三日》(见人民日报2013年7月23日),写的是记者与市领导在3天内走访了13个村的故事。如果按照流水账式的写法,每天写四五个村的情况,就会显得十分疲塌、冗长、乏味。记者没有那样写,而是围绕着“当下农村是个啥状态?未来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希望在哪里”这个主题,选择了几个村,听农民吐心声,与干部聊出路,和返乡创业大学生探未来,用了不到3000字就写了13个村的情况。
《人民日报》(2013年7月23日 第6版)
由此可见,学舍取舍,就能从大量的、一般性的工作经验、做法中找到新闻的“亮点”,找到有意义的故事。
应当牢牢记住的是:新闻是最怕面面俱到的。
巧妙调整“结构”
在我接到的一些通讯员的初稿中,许多稿件“有料”,但文章的结构有毛病。有的新闻稿不懂“倒金字塔”写法,有的分不清“并列式”与“递进式”的区别,有的未掌握“总分式”“对照式”的写法。总之,对文章的先后次序怎么安排心中无数,只好写到哪里算哪里。
如果说,稿件的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的话,那么,结构就是“骨架。”搭好“骨架”的办法是:消息用“倒金字塔”的方法,通讯与评论可在“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中选择。
“并列式”写法是常常用小标题把文章分成几部分,各部分是并行的、独立的,但上下段之间又有联系。
“递进式”是步步递进,内容逐层深入。如我们读过的《岳阳楼记》,就是先写景,再写意境,最后写哲理思想。
“总分式”是先确定主题,再细述。比如,你写一篇《森林对人类的巨大好处》的文章时,可先提出森林是大自然的调节器,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中有巨大好处的论点,然后,从森林能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吸附烟尘、降温保温、降低噪音等几方面分别论述。
“对照式”是用比较的方法,选择有差异的两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有褒有贬,亮出观点。如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就是对照式的写法。《崇尚勤俭节约 反对奢侈浪费》《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学然后知不足》等题目,都可以用对照式的方法来写。
避免“记账式”的新闻稿,关键在于学习,在于实践。“干枯的江河,绝不会涌现拍岸惊涛。” 写新闻稿是一个思想、知识、技巧和经验积累的过程,成败甘苦,内心自知。然而,经过磨练之后,最终会出现一个飞跃的时刻。努力吧,光明就在你的前面!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