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记者受欢迎?调研、大爱、讲真话的
姚赣南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其实,记者头顶上的这个光环在当今已不再耀眼。除召开新闻发布会外,一些地区或企事业单位不大愿意接受某些记者的采访。有的人甚至退避三舍,找出一些理由婉拒。
一些网站记者的遭遇也很不如意。他们在街头随机采访,遭遇过无数次拒绝。那些在街上扛着摄像机的记者,拿着准备好的采访问题,一次又一次询问路人是否愿意接受采访,得到的回答却是“我要去上班,没空,对不起。”“我晕摄像头……真的。”
那么,什么样的记者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呢?
扎实进行调查研究的记者
调查研究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凡是这项基本功扎实的记者,无论到什么地方采访都受欢迎。他们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脚上有泥土,脑中有题材。他们不忘初心,不惜脚力,迈开步子,走出办公室,到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写出了一篇又一篇优秀的新闻稿。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在其5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一直身体力行调查研究,走到哪里调查研究到哪里。他的优秀的作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都是在实际生活中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的产物。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的力作《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同样是在农村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写成的,他当时在《辽宁日报》工作。《人民日报》在1979年5月16日转发此文时加了一个“编者按”指出:“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像《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同志那样,多搞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
有大爱的记者
记者的爱心是对党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新闻职业的爱。正因为心中有大爱,他们在战火纷飞之时能不顾生命危险坚持发稿,在抗击疫情与洪涝灾害中能够坚守采访,在一切困难的场合都能保持职业操守。
1999年北京时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时任《环球时报》驻南斯拉夫特派记者吕岩松在第一时间将这一消息发回国内。吕岩松说:“我们来不及多想,出于一种本能,迅速走到窗前拿起照相机、摄影包和海事卫星电话朝门口冲。”他表示:“我们是记者,我们牺牲是职业的需要。”
云南省的一名记者选择了报道艾滋病感染者为主跑的新闻口。突然有一天他有点后怕了,跟感染者接触,担心被感染。然而,这位记者凭意志坚持了下来,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他回家后,收到了艾滋病感染者发来的短信:“你是真的把我当朋友”。读者评价说:“让不幸的人不孤独、让幸福的人都充满爱心,正是这位记者一直在努力告诉我们的”。
最近,抗击疫情国家级表彰正式推荐对象公示,有15名媒体人入选。他们在报道任务重、难度大、风险高、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不怕艰难,不畏死亡,长期奋战,他们是新时代的勇士,是有大爱的记者。
会讲故事的记者
记者永远是在路上,总在接触到最鲜活、最基层、最温暖的故事。把这些故事真实地、生动地报道出来,让人们喜闻乐见,给人们以精神上的启迪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记者是不负众望的、读者欢迎的。
成功的新闻报道就是讲好一个故事。新闻记者的工作应当是讲故事,而不是在传达文件。不会讲故事,不是一个称职的记者。我现在回想起以往的采访经历,常常为错过了不少好故事而惋惜。如果当年有“讲故事意识”,那该多好啊!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一位教授指出,在对同样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有些记者写得枯燥无味,有些记者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是因为记者采写首先要掌握“讲故事”的本领。那些枯燥的报道中一般很少有故事,都是大段的套话、行话、空话。而会讲故事的记者总是把读者最关心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利用戏剧性的情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他还说,真正有水平的记者可以把普通人的故事写得很好看……如果你能够发现并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报道当今媒体很少报道的故事,你会赢得人民的尊敬。
替老百姓讲真话的记者
“敢为老百姓讲真话!”这是一位读者对某家报纸的评价。这个评价是读者给报社的最高奖赏。讲真话,就是敢于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就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
自古以来,讲真话就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个人良好品行的重要体现。作为记者,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和呼声,批评侵害人民利益的现象行为,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是义不容辞的职责。讲真话、说实话是老百姓最希望记者做到的事。
记者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承载着高度的社会责任。一位读者在评选优秀记者投票时说,这位记者经常写舆论监督文章,我曾经听说过他来我们这里采访的事,确实给我们说了话,帮老百姓讨了公道,所以我就选他了。我没读过多少书,投票还是听别人念的报纸。
国以民为本,上以下为基。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在退休前不忘叮嘱记者:“报道时候要说真话,要说对老百姓有用的话”。讲真话,就是讲实情,就是反映民情民意民心。记者要少讲四平八稳的废话、表面漂亮的空话、貌似严谨的套话,绝对不讲假话。这样,才能成为党和人民的好记者。
尊重基层通讯员的记者
有些记者的报道是在基层通讯员的协助下完成的,有的稿件基本上是通讯员写的。个别记者在采访时离不开通讯员,可是在发稿时把通讯员摔开了,只署上自己的大名。更有甚者,记者没去采访,报道却出来了,署记者的名,稿件却是通讯员写的。
有的记者下基层就摆架子、耍派头,“吃拿卡要”,不尊重基层通讯员劳动,既挫伤了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也给自身形象丢分。
《北京日报郊区版》有一位年轻女记者,她平时对工作一丝不苟,采访深入扎实。有一次,在春节前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丰台区有8对残疾人举行集体结婚典礼。通讯员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那天,虽然天气寒冷,记者仍准时到达,还把摄影记者也约来了。婚礼刚结束,两位记者没歇脚、没吃饭,急着赶回去发稿。通讯员为他俩领了饭费补助,他们说什么也不收。过了几天,在稿子见报时,报纸上却只署了两名通讯员的名字。
这才是记者的格局与气度,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