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如何成为写稿高手?

2020-08-24 华文融媒云 作者: 刘国昌 浏览:674

?与学员的N次通信——

通讯员如何成为写稿高手?(第四封信)

刘国昌


有些媒体人来信说,他们那里有不少通讯员,工作积极性颇高,但几年下来写稿的水平却提高不大。他们问:如何才能把通讯员培养成写稿高手呢?

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下面我结合在人民日报社工作的情况,与大家做一交流。

首先我要说,从通讯员到写稿高手,没有万里长城,更没有不可逾越的深沟。只要自己发奋努力,虚心学习,勤于写作,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实现这个转变!

从当前情况看,我觉得有以下三个问题特别需要注意——

一、不怕“稿子被枪毙”,在痛苦中学。

在媒体界,稿子被“枪毙”是常见的事儿。举凡有点业绩的编辑、记者,哪一个没有经历过自己稿子“被毙”的情况?

当然,稿子“被毙”有多种情况:有的是因形势有变不用了,有的是因重大提法有调整撤下了,还有的就是写得不合格,等等。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觉得,不要沮丧,不要抱怨,更不要垂头丧气,而是要正确面对。

然现在有些年轻媒体人往往经不住稿子“被毙”的考验,总是怨气冲天,甚至在一些日子里“躺倒不干”。其实这是不必要的。

谁也不是天生的写稿高手,一出手就能确保顺利?稿子都是在不断修改、不断重写中日益走向成熟的。

人民日报原评论部主任范荣康(后升任副总编辑,是社论的主要写手之一)在讲述自己写稿情况时曾说,我原来是写工业报道的,后来写评论了。这其中经历了不少次稿子被“枪毙”、让重写的事儿啊!但我凭着一股子韧劲,埋头继续写,终于“熬”出来了。

那时写稿子不像现在用电脑,动动鼠标一敲一改就完事了。那时用笔在稿纸上写,改的多了就得重新誊写一遍。这还是小事,最难的是选角度、写议论。这也就是媒体人常说的“最痛苦的事儿”。但走过这段“痛苦”之后,坦途就会降临在你的脚下。

二、不走旁门左道,“凭稿子质量吃饭”。

“凭稿子质量吃饭”,这是媒体界老记老编们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实际上在告诉年轻人,要多在稿子质量上下功夫,把自己的功底打牢一些。

恕我直言,时下有些年轻人在这方面下的功夫不够,相反倒是对找关系、托门子“挺来劲儿”。在他们看来,好像在报社有认识的人、稿子就能发表。这实在是一大误解和偏见。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熟人、关系等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作为一个媒体人不应把“见报的希望”放在这些上面,而应把精力放在提高写稿能力和水平上。只要稿子对路、质量不错,绝大多数稿子都是能发表的。相反倒是那些文不对路、文字粗糙的稿子,还一味催稿的行为,是让编辑们反感的。当然有时候编辑们对有些稿子照顾一下、帮助改改发表了,但那只是极个别的情况,不能引为常例。

武术界是凭拳脚功夫吃饭的,同样在媒体界是要凭稿子质量吃饭的。这一点,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三、下得苦功来,高手在眼前。

说了以上两条,接下来必然是“下得苦功来,高手在眼前”。

古往今来,靠苦功夫练成高手的例子很多。就人民日报社来说,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少。原副总编辑卢新宁是负责评论工作的。2004年她从教科文部调到评论部,为把工作搞好,她曾从报社内网数据库中调出所有社论,打印出厚厚一本,仔细琢磨,下了苦功。

现任人民日报社编委会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王慧敏,当年为提高自己的写稿能力,坚持每天下班后到图书馆查阅老一辈记者写的文章,并认真做了摘录和笔记。现在为把海外版办得更好,每天和编辑记者“精研业务”。

这些事例说明,高手之所以是高手,是以苦功为基础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在同一时间(比如说半年)内,一个写了10篇稿子的记者和另一个写了30篇稿子记者,两人的体会是不一样的,那收获也是不一样的。写稿多者必然是提高快、进步快。因为写得多,想的就多,文思就打开了。反之,疏于动笔,写得不多,练的功少,那怎么能提高呢?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是句老话,但仍有指导意义。把自己提高寄托在别人身上是不行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这是早已被许多成功人士所证明了的真理!希望大家体会、践行!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