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员的N次通信——说说“采访三题”,愿你采访更顺利!(第六封信)

2020-09-04 华文融媒云 作者:刘国昌 浏览:676

与学员的N次通信——

说说“采访三题”,愿你采访更顺利!(第六封信)

刘国昌

一位进入媒体近一年的年轻人最近说,有几次采访都不大顺利,不是联系未果,就是交谈简单、获“料”不多,以至难于下笔。

我问了具体情况,觉得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采访时要随遇而安

采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一个应对各种情况的心态。

比如说原先约定的采访突然有点变化,你如何面对?我的体会是:不急不燥,随遇而安。

1992年9月间,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又一次来到北京。经有关部门引荐,我和时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台港澳侨部主任翟象乾一块到钓鱼台国宾馆采访陈女士。

然在大门口等候时接到通知,请我们到理发室去见陈女士。我们有些不解、不快。

一进门,陈女士便从座椅上站起来说,很抱歉,我刚接到一个通知让我去见一位领导同志。我想我得整理一下头发,便请你们到这里来了,真的很对不起!

听她这么一说,我们的不解、不快很快就释然了。在她的邻座坐下便开始了采访。

也许在理发室的原因,陈女士说话很随便,滔滔不绝。讲她与“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相识到相爱,讲她在美国的奋斗经历,讲她为中美关系的所做的工作。。。。。。有几次讲到兴奋处,她让理发师停下来,扭过脸来对我们继续讲。

虽在理发室采访,但收获颇多,获得了不少的第一手材料。

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在采访时遇到变化的情况,不要“不解、不快”,而是要随遇而安。如果一肚子怨气、不高兴,那就难免搞不好采访。只要能达到采访的目的,记者自己适时调整一下心态是必要的。

二、交谈要交心

采访经常有这种情形:采访前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两者是陌生的。如何让陌生变得亲近、熟悉,以至无话不说?这要看记者的采访本事。

1995年的时候,时任人民日报黑龙江记者站站长的董伟去采访。他采访的人物是小说《暴风骤雨》小说中的人物“赵光腚”的后代。

应该说,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采访。因为“赵光腚”是个艺术典型,没有生活原型,但元宝村还在。董伟觉得,这倒没什么,我要把这个文学典型的后代作为新闻典型来表现。为此,他在村子里住了下来,与几位村民进行深入的交谈。为了了解到更多的“真料”,他和几位熟悉情况的村民在一个炕头睡了几天,还和老人喝上几盅酒,唠“炕头磕”。

村民见他如此热情、如此真心,便把能了解到情况都说了出来,让董伟写稿有了充实的素材。

事后他很快就写出了题为“‘赵光腚’的后代,富了——访周立波《暴风骤雨》中写过的元宝村”一文,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由此可以看出,与被采访者交谈一定要交心。只有交心,才能获得“真料”,使写稿顺利完成。那种居高临下、浮光掠影式的采访,怎么可能成功呢?。

三、灵活机动,不被“方案”所束缚

记者采访前一般都有准备好的“采访方案”,如问哪些问题?哪些材料需要订正?哪些细节需要补充等等。这是必要的准备工作,应该认真做好做细。

但在采访中,有时并不完全按照方案计划进行。这就需要记者灵活机动,随时应对。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派一年轻记者采访文化名人张中行先生。因这记者也是北大毕业的,估计好进入一些。不料,第一次采访不顺利。

问其缘由,原来记者按方案一一询问,张老先生不大喜欢,所谈不多。于是在老记者的指导下,安排进行第二次采访。

这次采访时,记者一改上次比较呆板的“询问式”,而是自由交谈。比如聊聊天气、问问饮食起居;围绕着书桌上的电脑和文房四宝,谈起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这看似“随便”的交谈,张老先生“随便”道出了不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知灼见,颇有见地。

稿子发表后,读者甚多,好评不断。

可见,采访方案不可无,但不能循规蹈矩。要看人物,要看场景,要随机应变。

以上“三题”,是记者采访中经常遇到的三个环节、三个问题。老记者一般都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年轻记者呢?还需在这方面多多锻炼才是。

?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