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篇通讯说写稿的“简笔”、“详笔”
刘国昌
写稿时,在内容上有“非重点”和“重点”之分;在行文上也就有“简笔”、“详笔”之别。
正确理解“简笔”和“详笔”,并把它们运用好,这是为文之道,也是写稿人需要把握好的一个理念和手法。
然看媒体上的一些稿件,却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本应“详笔”写的地方忽略了、一笔带过;而该“简笔”写的却挥洒不少笔墨,使稿子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比如一篇题为《“塑料村”变身记》的小通讯(见人民日报2020年09月01日第14版),就存在上述的毛病:
《人民日报》(2020年09月01日 第14版)
一、“变身记”,重点应详写“如何变身”。
该文5个自然段、600来字。5个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第一自然段,写眼前的变化:江苏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从过去的“塑料村”到如今的美丽乡村,连本村村民也感到惊讶。
第二自然段,写过去的情况:2015年前,在刘圩村,数不清的塑料垃圾被运到这里,清洗破碎后加工成再生塑料颗粒。“门前屋后垃圾多,河塘的水也臭,连过路车都不愿开窗,受不了难闻的气味。”
第三自然段,写如何改变:2016年初,当地下定决心禁止废塑产业,59个交易货场全部取缔。挖土机开进河塘沟渠,挖走20万吨塑料残料。此后,当地复垦土地2600多亩,整治河塘沟渠500多处,栽植苗木72万株,水清岸绿的景象逐渐重现。
第四、五自然段,写眼前的变化:如今的刘圩村,开始走上生态转型、绿色发展的新路。“家门口成了大公园,大家茶余饭后都爱来遛弯儿。”聊起现在的新生活,王振华很满意。
从以上内容安排可以看出,第三自然段是写“如何变身”的,可惜的是写的太少了。
从标题上看《“塑料村”变身记》,很吸引人。人们看的就是如何“变身”,其中有哪些阻力?如何克服的?具有哪些强有力的措施?等等。然在写“变身”的第三自然段,写得很简单:2016年初,当地下定决心禁止废塑产业,59个交易货场全部取缔。挖土机开进河塘沟渠,挖走20万吨塑料残料。此后,当地复垦土地2600多亩,整治河塘沟渠500多处,栽植苗木72万株,水清岸绿的景象逐渐重现。
人们看了之后似有“不解渴”之感。
二、如何运用好“简笔”、“详笔”?
无论是写消息、通讯,抑或是写评论,都有一个“简笔”、“详笔”的问题。
“简笔”,就是简单之笔。对稿子中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人物特征、风物景色等,一般都用些许文字、简单之笔,稍作介绍描述,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
但在写这些内容时,不能用过多的笔墨。如若不然那就会冲淡对主要内容的介绍,有点暄宾夺主的味道。那显然是不合适的。
再来看“详笔”,就是详细之笔,对稿子中的主要人物、主要内容要进行多侧面、多细节的介绍,花的笔墨较多。其目的就是要把稿子所要表达的事迹、理念、思想等,全方位地告诉读者。
资深报人、人民日报原记者部主任田流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说,“简笔”、“详笔”是记者行文时的一种手法。哪些地方用“简笔”、哪些地方用“详笔”,完全取决于记者对稿子主题的把握。
这话说到了关键处!
“简笔”、“详笔”不是记者随意而为,而是受稿件主题的制约。要在稿件主题的指导下,做到简繁得当。
我们再回到上面所说的那篇通讯上来,写一个“塑料村”变身,应该把笔墨用在哪儿呢?应该用在到“如何变身”上。
大家都知道,进行生态环境整治是一项艰巨、艰难的工程。不少地方在进行此项工作时遇到的问题不少,迫切需要了解其他地方的经验指导。江苏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的做法,为各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人民日报推出这篇报道,其目的就是推广该村的经验。因此在写这篇报道时,对其“如何变身”应大用、特用“详笔”,使人们读后有启发有收获。而对该村前后面貌的描述,则可用“简笔”,以突出“如何变身”的内容。
“简笔”、“详笔”,两者互为依托,互为补充。在一篇稿子里两者不能平分秋色,一半对一半。该“简”时不“简”,或该“详”时不“详”,都是不对的。该用“详笔”处,一定要大胆用、放手用。惟其如此,才能把稿件写得既全面、又重点突出,有肉有骨头,看(吃)起来有味道。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